如何认识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或简称心理防卫(也称自我防卫机制,防卫机制,防卫机转)(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心理学的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份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英文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名词解释: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来源于百度百科囧
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形式分类上大概有十几种,如压抑、反向形成、隔离、抵消、否认、投射、认同、躯体化、退行、内射等等。通过偶像崇拜或对某一类人物形象的认可来塑造自我,来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认同”;有人心里特别悲伤,但是她自己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隔离”;特别爱一个人,但表现出不理睬的状态,这是“反向形成”…… 1、逃避性防卫机制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2、自骗性防卫机制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3、攻击性防卫机制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4、代替性防卫机制代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这种代替物有时是一种幻想,因为现实上得不到实体的满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满足,有时用另一种物件去补偿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这类防卫机制分幻想型和补偿型两种。5、建设性防卫机制在防卫机制中较好的一类,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补偿,是属于建设性的,它可分为认同和升华两种类型。
如何减弱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逃避性防御机制:一种消极防御方法。
1、压抑repression: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将自我不能接受的心理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是一种动机性遗忘(与自然遗忘不同),做梦、口误、行为失误往往都是压抑的结果(既潜意识的行为)。
最极端的压抑是失去记忆。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压抑的潜意识意识化,而部分心理学派认为最好还是忘却了好!长歌行不赞同后者,不过事实上很多人都如此。
2、潜抑:是无意识的将意识不能接受的心理内容压抑到潜意识中。
压抑和潜抑的异同:都是潜意识过程。压抑能被意识觉察,并困扰意识感受冲突弱而有力;潜抑是意识无法觉察的心理过程,全部发生在无意识中。比如:“俄狄浦斯恋母情结”是潜抑、儿子想顶撞母亲却又怕母亲伤心时是压抑。
3、否定denial:最原始、最简单的防御机制,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单纯的人常使用这种机制。拒绝承认不愉快的现实而保护自我。否定与压抑相似,但否定不是忘却,而是扭曲。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这不是真的”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否定。
否定分两种:①拒绝感受现实(主体不感受-拒绝面对现实);②扭曲感受现实(主体对客体扭曲感受-错误面对现实)。
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否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退回regression:在挫折面前幼稚化,即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小孩子受委屈、遭挫折后尿裤子、哭闹行为;“妈呀!”;夫妻吵架后会娘家诉苦等。夫妻之间的撒娇是一种退回,但是一种情趣行为。
二、自骗性防御机制:
自欺欺人,是一种消极防御方法,具有反向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合理化作用(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抵消作用(与合理化作用相似,但除了理论之外还有行动)、隔离作用、理想化作用、分裂作用。
1、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将意识不能接受的心理内容压抑进潜意识,并以相反的外显行为体现出来。外显行为与内部动机成反比。反向行为是一种压抑过程。
反向行为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即反向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知觉。
使用得当,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使用过度,压抑太多,以反向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重者将造成严重的心理困扰。
举例:由爱生恨;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继母不喜欢前妻之子而以溺爱、放纵的方式对待;被告诫吃糖会蛀牙的小朋友看见糖果的时候主动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蛀牙”;我的心理只有你没有她。
2、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制造合理的理由来掩饰自我的伤害。
①酸葡萄(sour grapes):追求的事物无法得到而贬低目标,缓解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
②甜柠檬(sweet lemon):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
③推诿(projection):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他人,以平衡心理。
3、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引起内心焦虑的事件。
4、隔离(isolation): 将个人感觉相关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以避免焦虑。如:将死亡说成仙逝、长眠、归天。
5、理想化(idealization):对某事物给与过高的评价。恋爱中的人将恋爱的对象理想化。
6、分裂(dissociation):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子人格行动。
三、攻击性防御机制:转移和投射
1、转移(displacement):将对不安全对象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如:丈夫被上司批评,回家与妻子冒火;妻子手气后打孩子,孩子踢狗一脚。打狗看主人,爱屋及乌,记得绿罗裙处处爱芳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点带面也是典型的转移(被警察打的人认为警察都是坏的)。移情关系也是一种转移。
2、投射(projection):自我对抗超我,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诗“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
日常生活中投射很普遍,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法。投射往往是用他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以逃避责任。
投射会带来内心安宁,但是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有时还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四、代替性防御机制:
以另一种事物代替自己的缺陷,以缓解内心的痛苦。代替物可能是幻想,可能是实物。
1、幻想(fantasy):幻想是一种想像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幻想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内容。例如,儿童时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与游戏的满足,而青春期少年则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却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达机会,易以幻想解除其焦虑与痛苦。
幻想可产生愉悦(如文学、艺术),可产生破坏性力量(如以幻想代替实际行动)。
幻想是一种思维的退化,不必按现实原则和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
当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就会出现歇斯底里、夸大妄想等症状。
2、补偿(compensation)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小时候,总觉别人比自己高大强壮而自卑),于是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个体通过“补偿”方式来克服个人的缺陷,满足“卓越需要”——即以“补偿”来克服“自卑感”,构成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为补偿。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
① 消极性的补偿: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
例如,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酒精中而无法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其挫折;一个被同学排斥的学生,参加不良帮派组织以取得帮派分子的接纳;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
② 积极性的补偿: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
例如,一个相貌平庸的女学生,致力于学问上的追求,而赢得别人的重视。
③ “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补偿的结果超过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补偿具有一种“向后拉(补救)”以“防前倒(失败、障碍)”的功效,对个体之心理及行为而言,颇有裨益;然而使用错误补偿方式则有害而无益了。人生是不完美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补偿方法来克服缺陷——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学生)、心理上缺陷(如怕别人怀疑她没有女人味的女老师)、社会性缺陷(如事业失败的人)、过错上的缺陷(做了错事心理内疚)。
五、建设性防卫机制:认同和升华
1、认同(identification)
“认同”是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认同在心理上分享别人的成功,为个人带来不能得到的满足和增强人的自信。“认同”是人生的重要历程,是儿童至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认同”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认同”寻找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
“狐假虎威”、“东施笑擎”、认同组织。
2、升华(sublimation)
将本能的内驱力转移到自我与社会能够接纳的范围,就是“升华”。例如:拳击或摔胶、评论家。
“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
3、幽默(Humor)
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笑话)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如何分析自己的常用心理防御机制
写日记,不要求你每天写,但起码每周写两篇。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语言,一种外部语言。
外部语言就非常清晰明了,就比如我现在正在回答你的问题,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而我们在思考自身的防御机制是往往使用的是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往往具有:言语的缩减性和快速性,这代表是什么呢,表白这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内部语言是缩减不完整的,一个词可以代表一句话,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意思,是思想的轮廓。想一个问题很快,但把想说的内容说出来就很慢。有些时候,我把某个问题想通了,但是却说不出来,这就说明我们在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的时候发生了苦难,其原因就是内部语言的速度快,想的不够仔细,不完整,不系统。
但是写日记就是属于外部语言,写日记有助于我们重新回忆事件,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可能是你由于以上我所说的内部语言的特点,导致了你没有正确的思考整个事件。如果你把他写下来,每句话都以一种可呈现的是清晰明了的思想言语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分析其中的逻辑和规律,从而避免思想不严谨不够深刻和漏掉了事件的某些细节。
比如说我自己,我之前一直都不明白我为什么总要放弃离开一些我明明很在意很喜欢的一些人或事。
有一次我在把这样的经历写下来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了小时候一个创伤性事件。整个过程都太相似了。我在不断的重复小时候所经历过的创伤,这个在精神分析中叫强迫性重复创伤,其防御机制是补偿。我不断的经历这样的创伤,不过和儿时不同的时候不一样的是,儿时我是被抛弃的,那个无助的孩子。现在我我变成了那个抛弃者,我通过这种控制感来修补我儿时被抛弃所经历的无助感。
所以,写日记,绝对是一个非常好分析自己心理防御机制的方法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以上是处于主动的状态下实施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处于被动状态下才能够生效(只要人们处于这个阶段时才能用),这个问题先抛给各位,大家可以静下来心来想想,小黑也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提示,比如人处于心理防御阶段....
心理防御机制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防御机制源自于成长阶段习得的抵抗冲突及焦虑的方法。
也就是在你成长经历中你采用了某种方法成功的抵御了焦虑或者避免了危险,那么这种方法就会内化为自动行为模式,在面对压力的状态下自动发出
这就叫心理防御
如何看待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
1.
防御机制是潜识的东西。想说服他人改变或者训练成某一种防御机制是时间相当漫长和需要在耐心的困难事情。成功的防御机制可以解决矛盾冲突。这就意味着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改变,而不是仔细的盘算或暂时的妥协而能够奏效的。
因此,广泛意义的心理治疗本质上就是通过人为影响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得个得在心理防御机制各层之间发生转换。通过精神分析,顽固、僵化的防御机制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的防御机制。
2.当你试图除掉他身上的一种防御机制时,你就必须为他提供另一种防御机制作为替代,否则就行不通。这就是是说,防御机制可以从一种演化为另一种,但是它们绝对不会消失。如吸毒者在戒毒过程中防御机制发生根本变化才能戒除毒瘤。3.,除非你有足够的时间、爱心和耐心去共同承担改变的后果,否则就不要想改变或解释任何一种防御机制。如果你愿意牲牺自己充当他的缓冲剂,他往往可以放弃一些防御机制。4.一个人如果没有防御机制就像光着身体不穿衣服一样,所以你若想指出或除掉他的不良防御机制就像剥掉他的衣服一样,必须首先尊重他的意见和选择。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补偿、抵消和幽默。补偿是遇到挫折后,通过别的事物把因挫折带来的损失从内心体验到行为给予补偿过来。抵消是当欲望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以另外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缓解矛盾。幽默也就是自嘲,幽默很容易缩短与周围人的距离,而且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寻求社会支持。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
既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扩展资料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永远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或多或少地总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
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发生的问题,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而不致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以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心情的安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