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国画山水》,下面是详解!
国画山水中图章的位置的讲究
我更希望是各位朋友自己的见解,最好自己也研习山水的最佳...
我更希望是各位朋友自己的见解,最好自己也研习山水的最佳
印章是画面形式的一部分,古人强调一幅作品诗、书、画、印的整体统一。印章从内容上分为姓名章(包括笔名、字、号等)、斋室章和闲章等。
从形式上分为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两种,从形状上又有方、圆、长方、扁方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因此印章的大小应当与画幅大小成比例、相协调民,形成书画印的完美统一。国画山水中图章的位置的讲究如下:
1、国画山水中加盖印章亦需讲究,通常在一幅画的题款后面盖作者姓名和字、号或斋号两枚印章,两枚印应有大小、形状和朱白文的区别变化。
2、在对应的边角方盖压角闲章,使印章间起到平衡、呼应互补的作用。
3、也有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加盖多枚闲章,以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注意也有只盖一枚章以求简洁单纯。
扩展资料:
国画山水中落款盖章的注意事项: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5、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山水画的分类
1、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2、水墨山水(墨笔山水)
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有所发展。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技法。
其笔法糸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导,长于结构和质感的表现;其墨法糸于墨的浓淡干湿。泼破积烘为主导,有“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长于体积和气韵的珍现。在理论上强调有笔有墨,笔墨结合,以求达到变化超妙的境界。
3、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
浅绛(jiàng)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4、小青绿山水
小青绿山水要求用色薄、透明、润泽。作画时先用墨线勾出山的轮廓、脉络,然后皴出山石的起伏转折,在山根处略以淡墨混染,分出凹凸明暗,然后用浅绿、花青,染山的明亮部分,待浅绿(草绿)、花青干后,再调好石绿、石青分次罩染在上面,所用石色宜薄而润,最后用草绿、花青提注山石的轮廓和明暗面,以达到鲜泽厚润的效果。
5、没骨山水
没骨山水是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大块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绘物景。
写意山水画的基本颜色。
1、 三青:石青的一种,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染几次才好。
2、钛白:惰性颜料,是传统白粉的替代物。传统白粉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3、朱砂:即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朱砂做为颜料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应用广泛,“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4、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目前多以西洋红取代。
5、曙红:化工颜料。
6、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7、朱磦:即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8、酞青蓝:化工颜料。
9、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10、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12、三绿:石绿的一种,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
扩展资料:
中国画上色技法
中国写意画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泼彩法、烘托法、反衬法等。下面讲解各个画法的特点与技巧:
1.填色法:也称勾线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线勾完对象的轮廓,然后用颜色在勾好墨线的范围内填满颜色,要填的平整均匀,因此也称单线平涂。
2.染色法:有淡彩晕染、重彩晕染、接染、托染、点染等等,写意画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笔上调浅色,然后在笔尖上调深色,一笔画到宣纸上,自然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大面积染色则用大笔甚至用底纹笔染,力求有质量感、空间感、忌脏、腻、灰。
3.罩色法:在写意画中,在墨色画了之后,为加强这一部分的色调。再用石色罩一层,使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实。
4.泼彩法:主要用在写意画中,在大块泼墨的基础上,将饱满、淋漓的石色(有覆盖力)泼在画上,使重色与墨色相结合,从而使物象的色感和体积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为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为主,进行着色、如画麻雀。先用淡墨着色。再蘸赭石画羽毛,画绿叶。先蘸汁绿。再蘸墨。一笔下去,自然表现出绿叶的浓淡深浅。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浓色破淡色、淡色破浓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画花卉叶片,可在叶片颜色快干时,用重墨勾叶筋,又如在一片淡红的芙蓉花色快干时,用胭脂线勾出花瓣筋络,从而时画面的质感和韵律更加真实夺目。
7.烘托法: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画中也常采用,如画近处芭蕉时。正面用浓淡墨线勾出芭蕉叶脉,反面用石绿衬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写意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写意山水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著名国画家张圣时绘画赏读:挥笔弄彩向天说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1、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早期山水主要作为地图的形式存在,出现在四川的画像石上。地图上山水存在的目的是“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但其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只是体现出它的实用性。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混乱,世人朝不保夕,百姓生活颠沛流离,社会上长期笼罩着悲观消极的情绪。文人名士们对社会现实充满失望,满身才学无处施展,只有将满怀才情寄托在山水之中,以逃避动荡不安的现实环境,由此开始追求自由与开放的艺术形式。
文人开始推崇老庄思想,继而发展为玄学思想。玄学推崇关注自然,于是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山水,名士们寄情山水的情怀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
3、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传世第一幅完整意义上的山水画。
唐代更是对绘画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在透视和构图两方面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随着空间处理水平的提高,如散点透视、近大远小原则的熟练掌握,画家开始能较好地处理空间关系。
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地表现现实生活与抒发情感,创作领域逐渐扩大,由此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晚唐时期,山水画独特的创作技法——皴法初步形成。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从单纯的线条勾勒敷色,发展到根据对象的质地、纹理、向背等情况进行皴擦。
皴法不仅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山水画的艺术生命。从隋唐时期开始,皴法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皴法的成熟也为山水画在五代、宋朝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战乱频发,动荡不安,政权不断更迭,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山水画开始蓬勃发展。
各地画家以大自然为师,真实而生动地创造了南北两种山水风格。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派则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南北两派画风各不相同且形成鲜明对比,但两者都是取景自然,并且还创新了绘画技法以及作画理论。
5、宋朝时期
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科举制度完善,画院蓬勃发展,出现了画学。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条件下,画家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追求细节的写实手法发展到了新高度,绘画技巧急速提高,山水画空前繁盛。
宋人理学注重格物致知,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悟和观察。在院体水墨山水的发展中,夏圭、梁楷等人还与西湖四周丛林中的禅僧画家相互启发。
禅僧运用画院的程式作为表达顿悟境界的手段之一,禅僧们选择物象,借助水墨挥写,来阐发领悟的人生道理。自然山水被赋予了等同于伦理纲常的意义,使得山水画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山水画进入黄金时代。
北宋画家的水墨山水画注重写实,以李成、范宽为代表。南宋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代表画家有李唐,他的斧劈皴自成风格。另外南宋的马远、夏圭开创了边角构图,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两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直承五代之风,在画风的延续和演进上成就突出。南宋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既继承了北宋传统,也有更多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6、元朝
元代的社会结构比较特殊,汉人处于社会底层,文人没有入仕的机会,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不得不寄情山水,逃避现实,来排解心中的苦闷。隐逸于山水之间成为了他们的选择,山水画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元代的山水画不但传承了古代山水画的特点,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尤其在水墨山水上有了空前发展,被后人评价“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7、明朝
明代早期,宫廷画派与浙派盛行,继承与发扬南宋院体,同时元代文人画传统得到延续与发展。
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理学天理世界秩序观的普及,使山水画逐步占居上风而具有绝对优势。
我们看到,山水画从其萌芽到成熟再到兴盛,一路走来都与宋明理学的发展形影相随,传统山水画的意义世界更是与宋明理学之义理不可隔离,虽不能说后者单方面决定了山水画的成就,但是山水画的成就脱离宋明理学的观念背景不能独自获得。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在苏州地区崛起,继承了宋元文人画传统,同时取代了浙派在画坛上的统治地位成为主流,代表人物有吴门四家。其绘画以描写江南山水风景与文人生活为主,注重笔墨情趣、诗书画的结合,抒发了宁静高雅的文人情怀。
明代后期,在上海、松江一带存在着许多画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最大,代表人物为董其昌。他极力推崇纯“文人画”,提出了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出自于《画旨》,他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北宗是李思训父子、赵傒、赵伯驹、赵伯骕、马远、夏圭,南宗为王维、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董其昌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他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
8、清朝
清代的绘画以摹古为主,这是因为当时闭关锁国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文人的思想被禁锢。以“清初六大家”为代表,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的艺术主张,迎合了当权者的思想束缚政策,被奉为“正统派”。
与之相对,一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画家突破了传统思想,被称为“创新派”,以“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
扩展资料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在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
现代有出现许多表现欣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秦岭、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山水画
国画山水画怎样着色
最简便的着色方法是使用浅绛着色法。绛为红色,浅绛山水原是指以淡赭色为主调的传统山水画,后泛指在水墨的基础上浅着色的一种画法。皴、擦、点、染、勾、勒,上色时注意不要平涂,不要盖墨线,色彩要有变化。根绝结构,不要盲目的画。要有节奏,不能乱章。
当写生画墨稿完成以后,感到意犹不足,即可在其上着色来丰富画面的效果。写生画对色彩的要求,不强调景物条件色的变化,而以大面积平涂的装饰色为主,注重景物固有色,如树干用赭色,树叶用汁绿,石根用淡赭,石面即涂上墨青或汁绿、花青等。
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乎赭石、花青、藤黄、朱磦、曙红等,且以前三种色最为常用,一般若备上三四种色就够了。
扩展资料:
国画其他上色技法
中国写意画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泼彩法、烘托法、反衬法等。
1、填色法
也称勾线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线勾完对象的轮廓,然后用颜色在勾好墨线的范围内填满颜色,要填的平整均匀,因此也称单线平涂。
2、染色法
有淡彩晕染、重彩晕染、接染、托染、点染等等,写意画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笔上调浅色,然后在笔尖上调深色,一笔画到宣纸上,自然表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大面积染色则用大笔甚至用底纹笔染,力求有质量感、空间感、忌脏、腻、灰。
3、罩色法
在写意画中,在墨色画了之后,为加强这一部分的色调。再用石色罩一层,使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实。
4、泼彩法
主要用在写意画中,在大块泼墨的基础上,将饱满、淋漓的石色(有覆盖力)泼在画上,使重色与墨色相结合,从而使物象的色感和体积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
即色中蘸墨。以色为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为主,进行着色、如画麻雀。先用淡墨着色。再蘸赭石画羽毛,画绿叶。先蘸汁绿。再蘸墨。一笔下去,自然表现出绿叶的浓淡深浅。
6、破色法
有水破色、墨破色、浓色破淡色、淡色破浓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画花卉叶片,可在叶片颜色快干时,用重墨勾叶筋,又如在一片淡红的芙蓉花色快干时,用胭脂线勾出花瓣筋络,从而时画面的质感和韵律更加真实夺目。
7、烘托法
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画中也常采用,如画近处芭蕉时。正面用浓淡墨线勾出芭蕉叶脉,反面用石绿衬托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画
中国有哪些国画大师
中国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傅抱石、谢欣、李可染、赵完璧、张大千、张春新等等。
1、关山月
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代表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俏不争春》《绿色长城》《长河颂》等。
2、傅抱石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代表作品:《山阴道上》《钟馗》《屈原》《江山如此多娇》等。
3、谢欣
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湖南湘乡人。著名国画大师,尤擅长中国水墨山水画。代表作品:《广木之晨》《南台晚钟》等。
4、李可染
190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5、赵完璧
四川民国山水大家,一度和张大千先生齐名的老一辈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云:“工笔山水,应推蜀中赵完壁。”代表作品:《江山一览图》《八百里青城》《长江万里图》《川江出峡图》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傅抱石 百度百科_李可染 百度百科_关山月 百度百科_谢欣
百度百科_李可染 百度百科_赵完璧
国画山水中落款的问题
如落款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怎么选择落款位置以及字体?什么情况下选朱文、什么情况下选白文?我知道画面要统一,是根据画面来的。请高手说的具体一点...
如落款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怎么选择落款位置以及字体?什么情况下选朱文、什么情况下选白文?我知道画面要统一,是根据画面来的。请高手说的具体一点
1、落款时应注意
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
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
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
2、落款位置以及字体
落款是在书画主体之余以外的内容。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3、选朱文、选白文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
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扩展资料
古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
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
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
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印文
无论字或画,常有"压角"的闲章出现。所谓闲章就是画面或书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时影响字画甚大。从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态,或当时的环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盖在字画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国画
如何鉴别中国山水画之优劣
山水画作为国画的三大类之一,历来倍受人们喜爱。购买山水画,不管是出于喜爱,还是为了送礼或收藏,都应该知道一些山水画常识、懂得如何识别其优劣。这样,当我们掏“银子”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教学、研究和收藏的“行家”而言,这应该不难。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买家和爱好者而言,可能并不容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一.从构图来看。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1)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2)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3)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林风眠《秋山图》和张大千《山雨欲来图》,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
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宋代赵芾《江山万里图》,中间大片的留白,通过几只小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江山万里的意境。
(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如张大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
(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图》:
(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如张大千的《水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
(3)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如元代倪瓒的《秋色图》和《容膝斋图》:
二.从笔墨来看。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1)“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2)“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3)“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4)“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5)“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如图: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1)“厚”,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2)“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3)“丰富”,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如黄宾虹《青城山色图》、徐悲鸿《墨笔山水图》:
三.从用色来看。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水墨山水根本不用色,就不说了。(1)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如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
(2)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如张大千《仿张僧繇设色山水图》和《远蜂看黛图》:
(3)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如张大千《春山积翠图》: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四.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五.从意境来看。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1.以景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如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2.以意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如元代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和吴镇的《松泉图》,近代齐白石的《还家图》等等。
3.意与境浑。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六.从“画外工夫”来看。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如何解析欣赏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是一项必修课。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
1
从构图来看
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
? 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 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
? 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
? 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
? 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
? 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
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
?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
?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
?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
2
从笔墨来看
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
? “平” 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
? “圆” 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留” 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 “重” 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
? “变” 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
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
? “厚” 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
? “透明” 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
? “丰富” 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3
从用色来看
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 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
? 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
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
4
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
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
5
从意境来看
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
? 以景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
? 以意胜 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
? 意与境浑 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
6
从“画外功夫”来看
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杨复新拍卖价格国画山水什么价格
这是哪个专家说的,敢不敢露个面,
十年前就五千一平尺了。
国画山水
国画山水,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