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15 23:45:55 作者:连笔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出处和意思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为教子醒世采用录。

意思是:

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释义: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学生。而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在当地几个曾被他资助的工作者,竟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这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受助者说,这让他很没面子。而丛飞却说:“不要埋怨他们,我已不需要医疗了。”这样伟大的人,这样坦率,为自己的决定无怨无悔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还有这样一个曾感动全中国人的例子。洪战辉,在他年幼时就已失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全家生存的重担,他四处求学,虽然饱受沧桑,但他学会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他带着自己的妹妹去大学求学,有那么多有爱心者为他伸出援助之手,他却没有接受,面对困境,他毫不萎缩,想着世上还有很多像他甚至比他更贫困的人需要帮助,便自筹资金,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帮助那些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下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断齿之仇必需头颅偿还 。

也可以这么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还“这一句出自《说苑·复恩》。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典故:

1、桑下饿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盾在路上见到一个人躺在桑树下,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饿坏了。赵盾将食物送给他吃,又特别赠送一些给他带回去给老母亲。

国君晋灵公很忌惮赵盾的正直,在饮酒之时埋伏了甲士杀他,搏杀中,灵公的一位武士倒戈帮助赵盾,带他脱险。

赵盾很奇怪,武士回答说:“我就是桑下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详细情况时,他不告而退。

2、漂母饭信

西汉淮阴侯韩信,年轻的时候无所事事,常常到处蹭饭吃,受了不少鄙视。

他去河边钓鱼,河边有很多以漂洗为生的老大娘,其中一个看见他挨饿很不忍,就给他饭吃,一连接济了他十几天,直到漂洗工作完毕。

韩信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好好报答你。大娘很生气:“大丈夫不能够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你的报答么?”

后来,韩信投靠刘邦,受封为楚王,找到当日的老大娘,以千金酬谢了赠饭之恩。

3、顾荣施炙

西晋的顾荣,有一次在洛阳受邀吃烤肉,觉察到端送烤肉的仆人很想吃,就停下来吃肉,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笑话他,他说:“怎么能让每天端肉的人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后来,遇到战乱过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的时候,顾荣发现总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原因,才知道此人就是当日端肉的仆人。

4、棠棣之花

战国时期,聂政和母亲姐姐一起生活,以屠宰谋生。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听说聂政的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他为自己报仇,聂政拒绝了,严仲子依然尽了宾主之礼才离去。

聂政等到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聂政的姐姐为了不让弟弟的声名和事迹埋没,到聂政暴尸之处痛哭自尽,让聂政的事迹传遍天下郭沫若曾经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话剧《棠棣之花》。

5、摘缨之会

楚庄王设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际,派美人出来为群臣斟酒。突然一阵风来,将座上蜡烛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

美人告诉庄王,刚才有人对我无礼,我已经把他的帽缨摘下来了,赶紧点灯,让这个人现形。楚庄王说,是我让大家饮酒的,喝醉了有点失态是正常的。于是让在座的人都把帽缨摘掉,才重新点灯。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舍生忘死,骁勇异常,杀败了晋军。楚庄王惊异于他的勇敢,他回答说,自己就是宴会上对美人无礼,被摘了帽缨的人,感念楚庄王的大度,因此愿意肝脑涂地,报答庄王。

6、漆身吞炭

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智伯为政敌赵襄子联合韩、赵两家所杀。智伯的门客豫让发誓为他报仇,躲在厕所里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赵襄子感动于他的忠义,放他走了。

豫让把漆图遍全身,让皮肤溃烂,又吞炭让嗓子变哑,沿街乞讨,连妻子都认不出来。他躲在一座桥下,打算再次刺杀赵襄子,被发现之后,赵襄子问他,你也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做过家臣,智伯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为何如此执着为智伯报仇。

豫让回答说,我在其他人那里做事,他们不过把我当成普通人,那我就和普通人一样回报;而智伯,是把我当作国士来对待,那我必然以国士来报答他。

7、结草衔环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结草”是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没有让她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恩人打仗之时,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

“衔环”是说一位叫杨宝的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是什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为教子醒世采用录。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英语翻译:Drop the boon of the water, be to flow out spring to report mutually.

扩展资料:

本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释义】 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为教子醒世采用录,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近义词)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

扩展资料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周恩来的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为人处事,非常讲究知恩图报。他自己扶助他人绝少有功利感,但对于曾经教育过他、帮助过他的人则时常感念,没齿不忘,并用各种形式报答他们。他铭记着中国的一句古训:不能过河拆桥。

在延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回答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高盘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被塾师誉为“神童”。

1901年他考人山东高等学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盘之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下,先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两个学生组织,与会员赋诗论文,抨击时弊。1905年冬,他与这两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秘密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高盘之领导轰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亡命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担任历史、地理教师。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遂成为高盘之的弟子。

高盘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很为周恩来所敬仰,在其影响下,周恩来率先在全校剪掉长辫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来。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毕业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准备南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

临行前,他与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别之情。高先生说:“我仅问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其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其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乐。”

高先生满意地说:“有你这样一位英才弟子,我愿足矣。”周恩来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泪。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写有“翔宇”二字的纸片递给周恩来,说是斟酌忖度多日后想出来的,意在祝愿少年周恩来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

从此,“翔宇”就成了周恩来早年发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间常用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忘却高盘之这位恩师。1950年12月,高盘之的儿子高肇甫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说起高先生,周恩来情不自禁,诚恳地表白:“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

1961年,高肇甫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探亲,周恩来获悉后,再次邀他们相见,详细地询问高师母的健康状况,并让秘书搬出一包礼物,托他们带给师母,此外还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一张。这张照片是高先生在他毕业时送给他的,后来几十年一直珍藏在身边,深恐或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

就是知恩图报,在你潦倒的时候,很多人嫌贫爱富,不一定能出手相助,这个时候就是一滴水、一块面包对你的帮助都是很大的,重要的是患难见真情,当你在别人的帮助和自己努力下生活好起来以后,需要大大地报答人家,不能忘本忘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句话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是出自京剧现代剧《杜鹃山》的一句台词。

扩展资料

“衔环结草”的典故

“结草”一词的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说的是魏武子有个爱妾,没生儿子。魏武子生病时命令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嫁了她。”后来魏武子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这个爱妾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就把她改嫁了,并且说:“病重了人就昏乱,我听从他清醒时说的话。”

鲁宣公十五年初秋的七月,秦桓公再次派大军攻打晋国,并驻扎在辅氏这个地方。晋景公派遣大将军魏颗迎战,两军交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结遮拦秦国大力士杜回,杜回被绊而倒下,魏颗因此俘获杜回,挽回战局,立下大功。

晚上,魏颗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改嫁那个妇人的父亲,你采用先人病势尚未沉重、神智清明时合理的遗命,保全了我女儿的性命,我用这个方式来报答你。”

后来,死后报恩就叫做“结草”。

“衔环”一词的的典故出自南朝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

说的是汉朝弘农华阴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面,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攻击。黄雀不敌受伤坠落树下,全身爬满蝼蚁。杨宝把黄雀带回家放在巾箱中照顾,用黄花喂食,一百多天后黄雀伤愈飞走了。

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向他再三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你仁慈救治我的生命,恩德难忘。”黄衣童子说完,就拿出四只白玉环赠送给他,并说:“希望你的子孙品德高洁,就如白玉环般,而且位登三公。”

杨宝一生不肯出仕为官,家境清寒。后来,他的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极三公,高风亮节,无比显贵。

成语“衔环结草”,是由“结草”、“衔环”二语组合而成,来自两个不同的典故,都有报恩的意思。“结草”主要是把人死后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报恩,“衔环”则偏重于生前嘴里衔着玉环来报恩。

“生当衔环,死当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名人的报恩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思想。

韩信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早期韩信就是一个平民老百姓,家里非常的贫穷,据说穷的他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钱来给母亲办丧事。后来韩信靠着邻居街坊来接济着过日子。

有一次韩信无所事事在河边钓鱼玩,旁边有几位老大娘在那里漂洗涤丝绵,其中一位老太太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自己的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是如此,直到那位老大娘漂洗完毕。

在这期间韩信很高兴,就对那位大娘说,以后要好好的报答她。老人家听后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吃的,我不需要你的报答”。

韩信被老大娘的话唤醒,从此刻苦读书研究兵法,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为高祖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找到当时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给了她许多的金银。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释义】 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为教子醒世采用录,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
(同义词)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下一句是什么?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下一句是“断齿之仇必需头颅偿还 ”。

也可以这么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还“这一句出自《说苑·复恩》。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扩展资料:

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类似的词语:衔环结草

衔环结草

拼音:[xián huán jié cǎo]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释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历史典故: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

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 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

例句:弟受吾兄厚恩大德,衔环结草也难相报。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来自什么典故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俗语,意思是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典故】: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善有善报”。

教育人要感恩,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资料拓展:

《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的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

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表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

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

《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

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

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都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

《朱子家训》双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家格言》。

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下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断齿之仇必需头颅偿还 。

也可以这么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日之惠当以终生相还“这一句出自《说苑·复恩》。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典故:

1、桑下饿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盾在路上见到一个人躺在桑树下,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饿坏了。赵盾将食物送给他吃,又特别赠送一些给他带回去给老母亲。

国君晋灵公很忌惮赵盾的正直,在饮酒之时埋伏了甲士杀他,搏杀中,灵公的一位武士倒戈帮助赵盾,带他脱险。

赵盾很奇怪,武士回答说:“我就是桑下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详细情况时,他不告而退。

2、漂母饭信

西汉淮阴侯韩信,年轻的时候无所事事,常常到处蹭饭吃,受了不少鄙视。

他去河边钓鱼,河边有很多以漂洗为生的老大娘,其中一个看见他挨饿很不忍,就给他饭吃,一连接济了他十几天,直到漂洗工作完毕。

韩信对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好好报答你。大娘很生气:“大丈夫不能够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你的报答么?”

后来,韩信投靠刘邦,受封为楚王,找到当日的老大娘,以千金酬谢了赠饭之恩。

3、顾荣施炙

西晋的顾荣,有一次在洛阳受邀吃烤肉,觉察到端送烤肉的仆人很想吃,就停下来吃肉,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笑话他,他说:“怎么能让每天端肉的人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后来,遇到战乱过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的时候,顾荣发现总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原因,才知道此人就是当日端肉的仆人。

4、棠棣之花

战国时期,聂政和母亲姐姐一起生活,以屠宰谋生。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听说聂政的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他为自己报仇,聂政拒绝了,严仲子依然尽了宾主之礼才离去。

聂政等到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后,为了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聂政的姐姐为了不让弟弟的声名和事迹埋没,到聂政暴尸之处痛哭自尽,让聂政的事迹传遍天下郭沫若曾经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话剧《棠棣之花》。

5、摘缨之会

楚庄王设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际,派美人出来为群臣斟酒。突然一阵风来,将座上蜡烛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

美人告诉庄王,刚才有人对我无礼,我已经把他的帽缨摘下来了,赶紧点灯,让这个人现形。楚庄王说,是我让大家饮酒的,喝醉了有点失态是正常的。于是让在座的人都把帽缨摘掉,才重新点灯。

三年以后,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位大臣舍生忘死,骁勇异常,杀败了晋军。楚庄王惊异于他的勇敢,他回答说,自己就是宴会上对美人无礼,被摘了帽缨的人,感念楚庄王的大度,因此愿意肝脑涂地,报答庄王。

6、漆身吞炭

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智伯为政敌赵襄子联合韩、赵两家所杀。智伯的门客豫让发誓为他报仇,躲在厕所里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赵襄子感动于他的忠义,放他走了。

豫让把漆图遍全身,让皮肤溃烂,又吞炭让嗓子变哑,沿街乞讨,连妻子都认不出来。他躲在一座桥下,打算再次刺杀赵襄子,被发现之后,赵襄子问他,你也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做过家臣,智伯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为何如此执着为智伯报仇。

豫让回答说,我在其他人那里做事,他们不过把我当成普通人,那我就和普通人一样回报;而智伯,是把我当作国士来对待,那我必然以国士来报答他。

7、结草衔环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结草”是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没有让她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恩人打仗之时,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

“衔环”是说一位叫杨宝的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上一篇:crazy什么意思,crazy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