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有哪些主要内容?
《存在与虚无》内容精要: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作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
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体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悖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像在战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聩了。
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的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但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意识多样性。
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哲学:关于《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的名词解释
《存在与虚无》是一个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著作。其内容可被分为以下五方面:1)对存在的探索(导言)、2)虚无的起源、3)自为的存在、4)我和他者和5)拥有、作为和存在。萨特阐释了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对存在和虚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开创性论证。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
《存在与虚无》这本书好懂吗?
主要是一些名词你可能搞不懂。
主要就是讲:
1、人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作者萨特是无神论者,他认为人在自身出现之时并没有天赋的意义。不像有的基督徒认为,人的生命有天赋的意义,比方说上天堂等等。
2、存在先于本质(个人认为可以理解成存在的意义)。参考第一条。
3、人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但寻找生命的意义却是有意义的。(萨特原话)
读这本书的时候建议看看作者的传记。他人生的一些经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他观点的起因。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有很大局限,呵呵
请问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什么内容呢?
这是一部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概论:
一、导言:对存在的探索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提出了存在的两种不能互相还原的存在形式:对意识来说超越的存在和意识本身。
萨特的存在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现象。在萨特看来,胡塞尔“从实事本身出发”的思想,把“存在物还原为一系列显露存在物的显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萨特认为,他所要依据的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象,而是纯粹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但又避开了胡塞尔的“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的对立,因此是对意识显现的东西。所以这是脱离了“外”和“内”、“存在”和“本质”的二元对立的现象:“现象的存在表现自己的本质与存在、·现象理论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显现并不把存在推向康德的本体论的现象。因为现象的后面什么也没有,它只是揭示了它自己。”(第14页)从这种现象观点出发,萨特进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区分。他认为只有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的,因为消除“显现”和“存在”之间的二元对立,那“显现’就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作为依托和支撑,也无需什么中介。“存在的现象”只有在显现时才存在,而“现象的存在”则是未被揭示的存在,也就是说未被显露为现象的存在,等待被揭示的东西。“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这表明萨特还是承认有一个脱离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
导言部分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建立在对现象的本体论分析基础上的“反思前的我思”。萨特发挥、深化胡塞尔的意识的意向性的思想,对笛卡尔的“我思”进行了改造:自我意识是认识性意识成为其对象的认识的必要而又足够的条件。根据胡塞尔“任何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的重要思想想意识的对象就不是物,“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意味着意识是对“反思对象的意识”的意识,萨特称之为“反思前的我思”。它比反思的我思更优先,更根本,哲学只有由此出发才站得住脚,它不是物质的产物,而是一个虚空、干净、本来就存在着的意识,它是第一性的,被一个异于自己的存在支撑着。
“自在的存在”的概念就是由面对意识的本体论证明引出的:意识是作为一个存在的“被揭示一揭示”而产生的,这个存在的显现被意识揭示,也揭示了意识的存在。这个存在不是意识,而且在意识揭示它之前业已存在。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自在的存在”存在,“自在的存在”是自在的。在本书中阐述“自在的存在”的部分篇幅很小,萨特最关注的是“自为的存在”及其与“自在的存在”的关系。从“显现”出发,萨特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存在。他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两种存在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种存在都属于一般的存在?这种自身中包含着截然分离的存在领域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唯心主义和实在论都无法揭示那些事实上用来统一那些确实无法沟通的那些领域的关系,能够给这个问题提出别的解决办法吗?现象的存在如何成为超现象的?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萨特写下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
二、虚无的起源
在这一部分中,萨特以他的现象学的意识论去进行本体论的探索。意识在这种探索中发现了否定的基础,这个基础标志着否定特点的所有虚无化的基础。萨特首先对存在进行质疑。对存在的提问提供一个否定回答的可能。问题就变成了架在两个非存在之间的桥梁:对人是知的非存在,对“自在的存在”则是非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提问者并不知道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这样的提间说明我们是被虚无包围着,实际上是非存在在制约着我们。当然,在“自在的存在’中并不包含着否定,但只要和意识发生关系,比如意识对它提出问题,那就确立了一个否定的也就是非存在的基础。而虚无就是提问的最初的条件,为了提问,就必须有否定的可能,能够说“不”的必要条件就是:非存在永远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之外出现,就是虚无纠缠着存在。
萨特在对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虚无思想进行考察和批评之后,阐述了自己的有关虚无起源的观点:为了有提问,必须有否定的可能性。为了在世界上有否定,为了能对存在提问题,就应该以某种方式规定虚无。虚无,这种存在具有一种性质,能使虚无虚无化,能用它的存在承担虚无,并以自己生存不断支撑虚无,通过这种存在,虚无来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不存在,它是“被存在”(第52页),它不可能自我虚无化,必须要有一种存在(不可能是自在的存在到事物中。就是说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应该在其存在中使虚无虚无化。而这种存在也就是它自己的虚无。这种要求通过虚无化(对自身和世界)去追求存在(自在的存在)的存在的脱离,就是人的过程。人就是使虚无出现在世界上的存在。这也说明,人的实在不是要消灭“自在的存在”,而是要改变他与存在的关系。对人的实在而言,把一个对象置于存在之外,就是让自己置于这个存在物的圈子之外,这时,人的实在就逃离了这个存在物,在能及范围之外,他就不能在自身上面活动,而是通过虚无而逃离。这里,就是萨特的自由的最初起点:“人的实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独立出来的虚无,对于这种可能性,笛卡尔继斯多葛派之后,把它称作自由。”(第55页)自由其实就是虚无的虚无化所需的必要条件。
萨特由此发现,意识其实就是对虚无化的意识,意识的永恒样式就是意识。而自由是意识的存在,那意识就是对自由的意识。虚无把意识和动机分离开,意味着虚无把人和他的本质隔开了。人总是把过去(本质)留在后面,意识的活动不断地流动去建立本质,本质不是依据和靠山,而是成为了要求,就是不得不作为的要求。
但是,另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虚无把他和他的本质隔开,所以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他还是变成存在的虚无。这样就引出了“自欺”的问题。“自欺”是意识将否定引向内部的结果:“最好是选择并检查一种决定了的立场,它对于人的实在是根本的,同时像意识一样,不是把其否定引向外部,而是把否定转向自身,这种立场在我们看来应该是自欺。”(第81页)自欺不是自我欺骗,也不是无意识,而是一种意识的统一:最初有一个意愿,然后有一个自欺的谋划,可以用于理解自欺掩盖下的本来面目,并引出对意识的反思前的把握。而这个把握就是自欺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骗者和被骗者是一个人,欺骗和被欺骗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没有二元性的“谎言”。
三、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萨特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自为的存在”的。
l.自为的直接结构 (1)意识是自为的内在结构。
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意识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存在的减压。意识由于就是自己虚无化的能力,就是它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但没有任何东西是意识的原因,所以,意识在其存在中既不能被异于自己的东西解释,也不能被自身解释。“自力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第117页)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
(2)“人为性”是自为的外在结构。
萨特借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Faktizitat”这个术语说明自为的存在的外在结构:人是“存在的虚无”,又是变成存在的虚无。自为不断地存在着,不断地显现,在消失之前无限地成为“自在”,也就是说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意识与事物的关系就使意识成为与事物同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表明了人的外在结构,就是“人为性”。
2.时间性
自在的存在是脱离时间性的,而自为的存在是在时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过去,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第166页)。“现在不存在,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第172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萨特又结合静力时间性和时间性动力学分析表明:自为只能以时间的方式才能存在。自为的存在是像“犹太人散居”(diaspra)那样分散在时间性的三维之中而又统一在这个结构中。这也标志着虚无化的原始意义:自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而在永恒的回归中的统一中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任何自为都是按照这三个维度存在的。
3.超越性
萨特对超越性的阐述是要解决人的实在的现象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的原始关系的问题。人的自我虚无化的能力就是能够认识一种欲望、未来的可能性,这就是人的自由、这种凭借“可能’不断地超出自身,而且在虚无中永远不可能得到或停止他的本质的运动就是超越性。而超越运动是自为趋向自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认识来实现的。
自为没有任何方法去确立自在,自在也不能自己向自为显现,因为它本身是不维系任何关系,这个任务就由认识来承担。“认识,就是实现这个词的两个意义:使世界上有存在,同时成为这个存在反映的否定:否定就是实现。我们把在规定了在其存在中的自为时揭示了自在的那个内在的而且有实现着的这种否定称为超越性。”(第242页)而因为我就是对自在的否定,世界性、空间性、量、工具性、时间性来到自在的存在。所以认识自在的只能是有意识的自为。由于自为是异于自在的,它又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自在,这种自为与自在的统一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四、我和他人
1.他人的存在
“我们的身体——其特性即本质上是被他人认识的:我认识的东西就是他人的身体,而我关于我的身体所知道的主要东西来自他人认识它的方式。”(第289页)我的身体就把我推向了他人的存在和我的“为他的存在”。这是研究人与存在关系中不能不注意到的我的存在的新结构。
萨特首先批评了实在论以及胡塞尔、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有关他人的思想。实在论把他人看作是实在的物,是思想实体。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没有脱离唯我论,仍然没有脱离人与他人的认识关系。黑格尔比胡塞尔进步(虽然从生平年代他先于胡塞尔),他的“主奴关系”已经明确“我在我的存在中是依赖于他人的”。但是萨特认为他还是犯了认识论和形式上的乐观主义的错误,没有看到别人的内在性的存在本身的超越性。海德格尔在萨特看来,虽然提出了“存在”的关系,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共在”,这还是一种抽象的关系,还是类似于康德的主体的抽象的本体论基础。
而萨特认为他的他人的思想是从存在出发的。他把他人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视作存在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认识的关系。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世界分裂,这样“意识的多样性”就造成了冲突和纷乱。而他人和我发生关系是通过“注视”,我在他人的“注视”下,我会感到自身的异化,我变成了为他的存在,但我却永远不能化归于他人,反之亦然。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永存的。如果拘于他人的注视,过于注重别人的评论,那就会成为别人的受害者,他人就是地狱。这说明改变自己的行为、打碎他人注视的威胁去争取自身的解放是多么重要。
2.身体
身体在萨特那里是紧密相关于“他人”的思想,是从存在论出发的。他的出发点是身体和心中的心都不是知识性的,不是理性抽象的功能。我对我的身体永远不能有一种对象的认识,它只有在“为他人”时才能成为对象,成为一个“为他的存在”。存在论的身体三维是:我使我的身体存在,我的身体被他人认识和使用,他人对我表现为我对其而言是对象的主体。这样的身体三维的描述确定了他人与我的基本的原始关系。
3.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萨特以人对他人的“性”态度作为基本模式,具体地阐述了我与他人关系的类型。因为萨特认为性的态度是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原始的行为,其中包含着“他人的存在”的原始偶然性和自为的“人为性”的原始偶然性。而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复杂性都是这些原始行为的多样化。
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是:爱情、语言和受虐色情狂。萨特认为爱情是一种意识活动,因为爱情远远不止是纯粹肉体的占有的情欲,所以很难成功和满足,我和他人都是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爱情就是冲突。而受虐色情狂这种极端的态度就是要谋划使自己被他人吞并,并且在主观性中消失以便使我摆脱我自己的主观性。这种态度最终归于失败。
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作为这种态度的极端性虐待狂要求的是一种非相互性的关系,要充当一个自由的占有的权利的存在,把他的对象完全当作一种工具,用痛苦来显现这个对象的肉体。这种态度和第一种态度一样是归于失败的。
有关对待他人的具体态度的例证,中心的一点就是要说明自为与自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自为与另一个自为发生关系时,要么就是甘心成为对方的客体,要么就是反过来注视别人的注视,进行反抗。但无论哪一种态度,都不能真正把两个自为化为一体,既不能完全被对方占有,也不能完全占有对方,我与他人的关系不是和谐的“共在”,而是“冲突”。
为了使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理论更加完善,萨特进一步提出了“我们”的问题。“我们”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某种特殊的经验,是在特殊情况下,在“为他人的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他人的存在先于并建立了与他人的共在。萨特认为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我们”的经验:在第三者注视下,我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对象一我们’,以及在一些个人的集体活动或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主体一我们’。这两种经验之间没有任何对称性,前者揭示的是人的实在的存在一维,是对“为他的存在”的原始体验和单纯的多样化。而后者是在社会历史的世界中个体所实现的心理学的体验,只是一个纯粹的主观经历。所以“我们”的经验,尽管是实在的,却无法改变我与他人之间关系是“冲突”的结论。人的实在无法摆脱这两难境地:或超越别人或被别人超越。意识问的关系的本质不是“共在”,而是“冲突”,这是自为的宿命。
五、拥有、作为和存在
这一部分是《存在与虚无》最重要的部分,萨特认为前面的四部分的长篇论述,其实都是要归结到这一部分的中心问题上来,那就是“人的自由”的问题。由于对自身、他人的体验以及自为本身都是由行动决定的,所以行动的永恒可能性就应被视作自为的本质特征,萨特由此阐发他的自由的理论。
l.存在与作为:自由
行动对于人类现实来讲,就是与世界保持一种基本的关系,就是通过行动超越世界的简单稳定的决定论以在世界的物质性中改造世界。人的实在是一个能实现与世界以及自身的虚无化脱离的存在。这种脱离的永恒可能性和自由是一回事。而决定人的存在的就是他自己的虚无化,所以自由和这种虚无化也是一回事。人是自由的,就是因为他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是他 自身,而是一个对自我的在场,他总是要超越。人的存在应该归结于行动,而行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由,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由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第548页)。
行动就是选择的行动,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自由是绝对自主的,所以只能在自我选择中存在。人的自由之为自由,仅仅因为人的选择永远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不是康德的“心智特征的选择”,而是现象性的、绝对自由的选择。但是应该指出,萨特在这里论述的自由并非像有的评论所说是任意的,无法无天的,为所欲为的,萨特是要说这些理由和根据是与自由选择的行动一起爆发出来的,就像自由表现为动机、动力和目的的整体一样。“诚然,我的每一个活动,哪怕是最小的活动,都是完全自由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是任意的,甚至也不等于说它是不可预测的。”(第565页)自由通过自由选择的行动显现出来,并不隐藏在任何东西的后面,与存在一起显现。
所以,萨特的自由的本体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的存在不是应该归于作为。存在就是行动,停止行动,就是停止存在。
(2)人对行动的规定本身就是行动,行动的存在就包含着它的自律。
(3)行动是有意向性的,是被意向规定的。
(4)由于意向是对目的的选择,而且世界通过我们的行为被揭示,所以对目的的意向性选择揭示了世界,世界根据选定了的目的被揭示为这样或那样的。
(5)行动是与给定物决裂,而人在与给定物决裂时,在非存在照亮给定物的时候使世界有了给定物的存在。
(6)揭示只在虚无化范围内显现的给定物的必然性是内在的否定。自由之所以是自由仅仅是因为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
(7)自由选择是荒谬的。因为自由是对自己存在的选择,但它又不是这个存在的基础。
(8)对自由的谋划是基本的,因为它就是我的存在。
自由实质上就是选择行动的自由。但有时候人们会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候选择同样的行动却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引出了处境以及处境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处境出发进行自由选择的,选择的自由是绝对永恒的,但选择的自由和得到的自由是不同的,有些东西人们可能永远得不到,但却永远可以自由选择。不能不自由选择实际上就是对自由的限制,而不能够不存在则是自由的偶然性。自由和处境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处境,就不会有自由,而如果没有自由,处境就不会被发现。
自由限制的根据——处境——是以五种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的:
(1)我的位置,即指人的住所、人所处的地点等。当自由提出目的时,自由本身使得我们所在的位置对我们的计划显示出是可克服的还是难以克服的阻力,关键在于自由选择的起点。
(2)我的过去,这是指每个人拥有的业已成为既定历史的东西。过去不可补救,过去是通过我的存在得到意义并且来到世界。可以说是在我的自由选择的目的指引下选择了我的过去。
(3)我的周围,这是指我周围的物——工具,包括它们的敌对系数连同它们的工具性。它们是我周围的与我相异之物。它们的显现依靠我的自由选择的计划,由于我的自由选择的计划,它们或赞成或反对我。
(4)我的邻人,我生活在一个受到邻人(他人)纠缠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已经在我选择之前拥有归结到作为参照中心的他人的意义。但他人并不限制我的自由选择。他人的自由对我的自由的限制,说到底只不过是把我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区别开来。
(5)我的死亡,死亡并不是人生的期待。死亡是一切可能的不可能,是对一切选择的否定。死亡是荒谬、偶然的,实际是生的一种方式是对自为的存在的否定和虚无化,但它是从外部来到我们中间的。如果没有他人,我永远不会认识“死”,自为永远不会遇到它。它是作为限制的处境,但自由永远不会碰到这个限制,它把生命改造成为别处的一种命运,“我是个自由的必死之人”(第681页)。
总之,处境不能阻止人自由选择,人在处境中是绝对自由的。自由赋予处境以意义,而不是处境决定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人是选择的绝对“作者”,他必须对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萨特描述的自由是作为的自由,否则理念的自由就永远是一个词。处境和自由的紧密结合,揭示了“作为”的深刻的意义,赋予自由以伦理意义。可以说,萨特描述的是处境的伦理化。也可以说,整部《存在与虚无》的目的都是为着论述这人在处境中的自由。
2.存在的精神分析法
在这部分,萨特主要是要考察自由选择行动的目的问题。要规定这个自由的计划为了目的在它与存在之间建立其什么类型的关系。
萨特首先批评了经验心理学的错误,因为它断言个别人是被他的各种欲望定义的。这实际上就逃避了超越。通过经验的观察确立一堆意向而给人下定义的途径也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应该避免罗列行为、意向和偏好,而是要辨认它们,而且对它们提出疑问。这就是存在的精神分析的方法。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原则是: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集合。他在他的行为即使是最没有意义和最表面的东西中都完整地表现出来。没有任何一种人的行为不具有揭示性。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目的是辨认、揭示人的经验行为,要了解被揭示的自由选择的行为。这表现了萨特哲学的现象学描述的特点。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出发点是经验,他的支点是人对个人拥有的前本体论的和基本的理解。它不是理智活动,也不同于认识和反思,任何向着一个目的对自我本身的谋划的行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存在精神分析法还是比较的方法。每一个人的行动都以自己的方式象征着需要揭示的选择,同时这些行动又在机遇和历史的偶然性的特点下掩盖着选择。通过精神分析法对这些行动的比较,使每个行动独有的揭示迸发出来。
这种精神分析法实际上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主要是“逆溯”的经验分析的方法。但又与弗氏的精神分析法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一点是萨特坚决地否认潜意识的存在,认为这两者是自相矛盾的,意识到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性欲在萨特看来并不是原始的谋划。
欲望是可以还原的,欲望就是要“拥有”,欲望的“作为”就还原为“拥有”的手段。
所以,萨特的人是意识,是一个直观的中心,这个中心引起了自发的选择,这个选择向着一个意义超越。本体论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明晰人的实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本体论就使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得以解释根据选择而行的人的行动,又使得一种主动自发的选择与一个真实选择之间的相通成为可理解的。人为了自我认识,就必须自我造就,而为了自我造就,就必须自我认识,每一种认识都意味着行动。只有用存在精神分析法追溯到用这种方式进行的选择中才可真正理解人。而人只有在承担了这个选择的全部责任时才能赋予他的行动以意义。
3.对自由的道德描述
在《存在与虚无》的结论部分,萨特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基本哲学立场。在本书第四部分萨特已经把他的本体论定义为“对于被看作整体的存在着的诸多存在结构的解释”(382页),本体论就是对在世存在整体的各种结构的描述。本体论不能亲自表述出一种道德律条,所以他最终是要描述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要负起责任的伦理意义。
在本体论的层面上自在与自为的关系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自为通过内在关系与自在发生关系且努力要去构成理想的整体。如果没有自在就不会有具体的自为。而人就是不断企图要成为作为这个整体的“上帝”的存在,就是“自为的自在的存在”,就是说人的实在和他要成为的自因的存在之间没有共同的尺度,每个人要成为的上帝不同,每个自为的虚无化过程也就不同,统一的人类价值是没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主体,就是各种价值赖以生存的那个存在。所以,存在精神分析法就是要揭示:人就是要追求成为自在与自为综合为一体的存在。人的过程就是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和超越,就是自为向自在的整体化过程。
萨特最后指出,真正要解决有关自由的各种问题,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萨特预告他将要专门写一部这样的著作,但他始终没有完成这个在此已预期的著作。
哲学:关于《存在与虚无》一书中的名词解释
《存在与虚无》是一个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著作。其内容可被分为以下五方面:1)对存在的探索(导言)、2)虚无的起源、3)自为的存在、4)我和他者和5)拥有、作为和存在。萨特阐释了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对存在和虚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开创性论证。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的代表作
是谁写了《存在与虚无》?它到底想表述什么?
萨特,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对存在的探索(导言);虚无的起源;自为的存在;我和他人;拥有、作为和存在。它是一部关于存在主义代表作,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萨特的虚无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萨特的一生是在反击虚无的行动中度过的。
“渴望存在”是理解萨特思想的关键。
萨特把存在分为两种:一是独立于意识的“自在的存在”,即物的存在;一是不能独立于“自在的存在”而须不断地缠住它的“自为的存在”,即人类意识的存在。萨特认为:意识本身空无内容,它只是一种“借用”的存在,即它只能通过一种虚无化行为从自在的存在中产生出来。萨特所谓的“虚无化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意识本身就是虚无,虚无的力量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二、没有意识的作用,一切物的存在都是死物,而人关于某物的意识就是从对物的存在的否定中产生出来的。在萨特的存在论中,物的存在在没有与意识发生意向性关联之前完全是堕性的,可以视作某种多余的东西。然而,偏偏是这种“多余的东西”又为人类意识所依赖。人类意识必须借助于物而产生(萨特把它称之为“借用的存在”),意识一旦产生,物的存在即被否定。萨特的意思是说,人关于某物的意识与某物是不同的。萨特藉着他对两种不同存在的分析,进而认为:既然意识的存在是一种从虚无化行为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它包藏着一股否定性的力量,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当然并不可靠——对物的否定,也就是对意识本身的否定——这意味着,从否定性的行为中产生出来的人类意识本身没有存在的基础,最终只能返归虚无。由此,萨特关于存在的不幸意识已经暴露出来。
萨特认为,人类意识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本质。这即是说,人是不同于物的,人唯有作为“意识”而存在方可称之为人。然而,人类意识本身却空无内容,因此,作为意识而存在的人必须不断地缠住某物以攥取存在,否则就是一片空白。人类意识的存在,即人关于某物的意识,是由“攥取”而得来的存在,它需要人在意识的意向性关联中予以维持,这意味着:人与物的关系一旦中断,就会即刻归于虚无。
萨特认为,人存在的中心就是虚无。
按照萨特的理解,人的命运是这样的:人每一次攥取存在的行动(即人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关联与某物发生关系)最终还得归于虚无。这即是说,人在每一次存在(即意识的存在)之后注定要归于毁灭(即意识的存在在瞬间化归乌有)。
从以上对萨特之存在论的简略分析中可以看到,他的“虚无”观具有独特的内涵。表面上看,萨特所说的虚无与实存的死并无关联。然而,若对萨特的虚无观作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萨特所说的虚无其实是与实存的死具有内在关联的——只是这种关联要到最后才会显露出来。注意,这里所说的“最后”有两层意思:一、意识总是在瞬息之间发生与消亡,它与凝固的、确定的物的存在不同。藉此而言,意识既在发生的当下即已消亡,那么,人在每一次作为意识而存在的当下也就是潜在的死——这种“潜在的死”即虚无——它无疑要对人的存在构成威胁,它催逼人去行动,去缠住某物以攥取存在来填补存在(即人类意识的存在)的空虚。显然,人迫于虚无的威胁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即人的存在唯有在无休止的反抗虚无的行动中予以维持。二、实存的死是人类意识的最终丧失。死,作为人类反抗虚无行动的终结,标志着“渴望存在”的人,其一生,必以失败而告终。
萨特在《我的自传——文字的诱惑》里说:“无神论乃是一项长期而残酷的事业:我认为我是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了。”萨特确是一个决不妥协的无神论者,但他对存在的残酷性的看法却与基督教毫无二致。虽然他这样说过:我们不能想死,不能等待它,也不能把自己武装起来对抗它。然而,通贯萨特一生的渴望,即对存在的渴望,实质上不就是对死亡的反抗么?——他不过是把死亡(即他所说的“虚无”)以及人对死亡的反抗(即反抗虚无)内在于人从出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而已。
萨特的思想有极阴暗的一面。他终生从未放弃过攻击宗教,但他的攻击却不能越出问题文化的范围。他的存在论依然充满问题意识。萨特与一些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不同,他要断除人与上帝的一切联系,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表面上看,萨特没有问题困扰。他认为:自在的存在在逻辑上和本体论上都先于自为的存在,而自在的存在是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的。由此,萨特否决了人对存在的终极原因的追寻。注意,他的否决是在问题文化的范围之内作出的,因此,它必然要产生严重后果。萨特很清楚这一点——但他“选择”(即不因存在没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拒绝接受之)了存在,虽然存在本身充满问题。萨特对问题的否决只是使问题成为潜在的问题,问题的消极影响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实际上,萨特是愿意看到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按照他对存在的理解,却实在找不到这样一个“理由”,为此,他唯有断然接受存在——尽管它极其残酷。若不,他怎么会对存在产生不可驱除的“荒谬”(萨特认为存在是荒谬的,他的这种看法就来自存在之无根由)之感?
问题意识在萨特的实存分析中随处可见,问题在他的思想核心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影响。
萨特对问题的态度与基督教的态度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他无意于解决终极问题,因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的。试问这种不同从根本上说又有什么差别?
萨特把问题撇到一边。
由此,萨特把他对作为“问题存在”的人的关注转移到人“被给定的”实存境遇中。
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们虽然在对存在的看法上有许多互为歧义之处,却有一个共识:存在是被给定的。他们对那个“给定者”不再象传统那样予以热烈的关注,恰恰相反,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被给定者”即人的命运。
萨特认为:人是被毫无理由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萨特受海德格尔的影响极深。关于存在的被抛性,海德格尔的观点更为明确。
自我探索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自我探索的主要内容
自我探索,就是借助先进的职业发展理论,使用比较成熟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量化评价和分析。
更科学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技能又是什么。进而清晰地确定自己喜欢且又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自我探索的五种方法:
1、归纳法(适合理性的人)
常用的活动是“成就感9宫格”,活动过程很简单,就是找一张白纸,分成3*3的9个部分,在里面画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9件事,其实,这就是“成就事件梳理”的一种方法。
为什么很多活动都非常强调成就事件呢?因为只有成就事件才能让人格发挥到极致,价值观被特别好的得到满足,信念被证明是正确的,技能被恰好的用到,状态也极其的好,而且,还换回了世界的资源。想一想就觉得兴奋,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多么“通畅”又“爽快”的方式啊!
如果,你说你从一个故事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观,那么9个故事呢?他们就像通向秘境的密码锁,每个故事提供一点点线索,9个线索加起来,也是一次价值观探索的成功体验。你会问自己:嗨!为什么是你把这件事做成的?
别人做这个的时候,可能会很焦虑,你为什么状态这么好啊?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会让你这么有成就感,而不是其他的事情呢?你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那样的方式呢?一个个问题的回答,指引着你,一步步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归纳法”。
2、试错法(适合生命力强悍的人)
每个阶段都会不断自我尝试,自我反思,每个阶段都会写自我总结,总结这个阶段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的不好,是不是有一个更好的自我出现。比如,我已经在小城市里过上了事业单位生活,可是我感觉不到幸福,于是我不断反思,最终才能感受到我可能还是不适合规律生活,我是追求自由的人。
但“试错法”适合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大部分人会在各种错误中磨平性子,或者以错为对走下去。敢于承认自己错了,并且勇敢纠错的人,毕竟是少数。
3、梦想法(适合总有怦然心动梦想的人)
一定有那么一件事,让你狂热的追求,不是感兴趣,而是狂热,那么,这件事背后一定是你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影。你的价值观就像个手电筒,不断按照它喜欢的方式往前照射,而现实生活中,有具象东西出来的时候,手电筒就会在这件事情上产生一个光斑,这就是你的梦想。
所以,当你仔细盯着梦想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内心哪个部分被点亮,那时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真实的自我。当然,从小到大各阶段不同,投射镜像不一样,但内心方向一般是一致的。
4、对比法(适合持续冷静看待自己的人)
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反思一下,去年我做过的事,那些事是让我最开心的?后面藏着的就是你的价值观;有哪些事是我做的最好的?后面藏着的就是你的优势和天赋。
不断把事和事作对比,人和人作对比,在业内排在前三的,是我的什么能力,我觉得,我的写作、讲课、讲故事的能力,都能排在前三,所以,我在写作团坚持写作,我好好研发课程,争取做精品课的申报,但是我不会考博,这就是对比出来的。
5、感知法(适合特别安静的人)
它不是渐进式的,不是理性的,不是鸡血式的,是突然的感悟,适合很安静的人。
扩展资料:
自我探索的注意事项:
1、要开眼界。
向内探索很难,所以要不断大开眼界,要不断向外看,听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比如,我希望成为古典那样的人,是因为我恰巧遇到了他,而不是别人,或许还有很多生涯领域的大牛,与其自己瞎琢磨,不如更多的去遇到更多想成为的人,你的内在价值观会投射在某个人的身上,你会更确切的知道你是否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2、要多体验。
自我探索是永远不可能通过量表来完成的。必须通过体验来践行,能力需要体验来提升,信念需要体验来践行,价值观更需要体验来确信,人格只是告诉你个程度,但没有任何的测量量表告诉你
3、要内外往复。
有一段时间,你可能明确了你想做的事情,你会盘点自己的能力、信念、价值观……缺哪里,然后你再去行动和补充,这就是人生间歇性的迷茫的原因。
4、要持续的做。
原有的信念、技能、知识已经不能支持你原来的人生的追求了,所以需要你不断升级,自我探索本身就是不断跟外面世界碰撞和进化的过程。但是初心不变,你却有了娴熟的技巧。这就是让梦想落地的过程。
自我探索的主要内容
自我探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某种理论或言语模型去梳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内心与现实/自我与人际。可这不是探索,而是重新把自己言语化,因为结论是现成的,你只需要知道,不需要思考。尽管这样的重新结构是一种对过去的解放,会在短时间有释放感,不过,新的言语诠释又会像枷锁,让你失去被解放的滋味。你的信里有一个字:“深”,这是经典的精神分析说法。有没有更深的自我,或者有没有确实的自我边界,心理学至今都说不清。人能够知觉到的自我仍然是自我的投影——镜像自我。 -
第二种自我探索是对自我觉知。没有言语、分类、对错,没有批评与判断……你能知觉的一切都是自我的部分,宇宙/自然/人与物/存在与虚无/生与死……你能感觉到的都构成你的自我范畴。自我探索就是扩大知觉的能力与范围,类似达摩十年面壁,从对自我的知觉展开对宇宙、生命的探索。 -
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语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语)。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与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不然,所谓的自我探索出的结果只是言语产物,这样的探索当然还不如那些活得简单,从不对自我探索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