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钱币文化已有四、五千年的发展前史,它是反映悠长灿烂的华夏文明的首要标志之一。而在存世数量多、内容极为丰厚的我国历代古钱币中,新莽钱币、徽宗钱币、章宗钱币和咸丰大钱,可谓我国古钱币“四绝”。
1、新莽钱币,存世仅一枚
代表品:货布(悬针篆)
币制:青铜
在工艺上,新莽钱币铸造工艺讲究,制造精密,铸币轮廊钭削。考古发现,王莽时,已选用铜模、石范、陶模来浇铸钱币,工艺先进,其布泉、货泉精巧程度简直可与后世的机制钱相媲美。
王莽时,已选用铜模、石范、陶模来浇铸钱币,工艺先进,其布泉、货泉精巧程度简直可与后世的机制钱相媲美;莽钱的钱文基本上以“悬针篆”为主,笔划细挺流转,布局匀称,文字结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露,笔势舒展,精密劲秀,秀美绝伦。
莽钱“国宝金匮直万”,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上部圆泉状,有顺读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方连座,中有篆书“直万”二字,制造精妙,为王莽实施黄金国有方针之产品。因价值太高(古文“直”与“值”意同,“直万”意为此品值万枚五株钱),其时很少在市道流转,存世极罕,堪为国宝,是举世闻名的古币大珍。
2、徽宗钱币,御书瘦金体
代表品:大观通宝折十(瘦金体)
在徽宗钱币中,选用御书“瘦金体”铸造钱文的只要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两大系列。“崇宁通宝”御书折十大钱,钱径3.3厘米,厚0.3厘米,重约10 ~ 12克;所书钱文的首要特点是轻落重收,筋骨转机,似铁划银钩。
“瘦金体”着重每个字的结构美,笔划瘦直挺立,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横划收笔带钩,撇如匕首,捺如切刀,骨秀格清,点画有直截了当之感。“瘦金体”超妙绝伦,可谓币文楷书之巅峰 。它与新莽钱文并称我国钱文书法“二圣”。徽宗钱币无论是币材、铸造、钱文,都可以说是精雕细镂,特别是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中的御书“瘦金体”当十大钱,以大美泉著称,深得藏家宠爱。
3、章宗钱币
代表品:泰和重宝篆书折十(玉筋篆)
币制:青铜
金朝皇帝章宗完颜王景,善书画,特别喜爱学宋徽宗的“瘦金体”,他写的瘦金体简直可与宋徽宗所书乱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泰和通宝、重宝。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种,钱文仿“瘦金体”,书法精深。重宝为篆书折十大钱,光背;另有折三型试样存世。
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大钱,钱径4.5厘米,厚0.3厘米,重约22克,制造精巧,神态淳厚,币材优秀,为青铜质;面文为“玉筋篆”书体“泰和重宝”四个字,由上往下、由左往右直读,钱文由大书法家党怀英书写。他书写的“泰和重宝”篆书体,纯洁典雅,富丽秀逸,笔划流转,颇具装修美。该品撒播于世甚为丰厚,但因其归于大美泉之一,依然深得藏家的喜爱,故币市价格不匪。
4、咸丰大钱 存世量大精品多
代表品:咸丰重宝、元宝
咸丰时,由于太平军兴,外国列强实力侵略欺侮日深,使清政府危机四起,财务干涸。为筹军饷,充国库,清廷除铸造咸丰小平钱外,还实施了大钱方针。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首先从户部宝泉、工部宝源、福建宝福三局开铸咸丰大钱。全国各省先后有28局开铸咸丰大钱。咸丰帝在位时刻虽短,仅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但铸造的咸丰钱币种类特别繁复,版式也特别纷杂。
一是福建咸丰大钱规划品类最为独特。分通宝、重宝两大类型。福建宝福局缘计重钱币是我国历代古钱币中绝无仅有的独特种类,宝福局肉计重钱也颇具特色。钱文均为楷体,用笔雄劲挺秀,风度洒脱,有初唐楷书风格;钱币铸作精工,钱穿边际和外廓边际一般呈单面钭坡;钱径5.8厘米,厚0.5厘米,重约95克;币质以青铜、紫铜为主,偶见黄铜者乃后铸。
以上四品之外,在我国前史上美品古币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金属造币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