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包括粉尘、烟雾、花粉等。室外空气污染物通过门窗空气交换可以进到室内,这根据房屋所处的街道地段不同而不同,临街房屋,特别是靠近公路、主要干道的临街房屋的粉尘的含量往往较高。
来自室内自身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未排出的厨房的炒菜的油烟、燃煤的烟尘、香烟、蚊香等也可能成为室内空气颗粒污染物的来源。颗粒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依颗粒物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主要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如果吞入,也可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气溶胶,它们不但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而且还可能附着有吸烟者体内的细菌和病毒,所以对其他人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香烟烟雾中含有约4000种物质成分,其中40余种被证明是致癌物质。香烟的气溶胶物质主要是焦油和尼古丁。焦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砷、镉、镍、锶等元素。气态有毒、致癌物质包括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联胺、亚硝基吡咯烷、氯乙烯等。实验证明,1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25支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香烟中的烟碱、烟毒会引起孕妇早产、流产等。香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元凶,除肺癌外,其他包括喉癌、口腔癌、唇癌、舌癌、食道癌、乳腺癌等。吸烟还可以引起肺水肿、冠心病、心机梗死、动脉硬化、中风等。而处在同一屋的被动吸烟者的危害并不比吸烟者小。
二、微生物类污染物微生物类污染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孢子等。许多致病微生物在室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如溶血性链球菌在室内灰尘中可存活70—240天,白喉杆菌和肺炎球菌在灰尘中可存活120—150天。室内细菌总数往往高于室外,尤其是在冬天和在密闭的空调房间里,特别是有的中央空调常常成了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阴冷、潮湿的房间内除细菌容易滋生外,也容易滋生真菌,当吸入这些细菌时,就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此外,在室内灰尘中,还容易滋生尘螨,可引起皮肤的螨虫性皮炎。所以,为了减少室内细菌污染,住宅应建在干燥、向阳的地段,房间应尽量朝南,保持良好通风,公交车应尽量减少密闭的空调车,应保持通风透气。
三、有害气体污染物对于一、二类污染物,人们熟知治理措施,对于第三类即室内有害气体的危害性和来源,人们知之不多。室内无机有害气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臭氧、氡气等。燃煤过程中常常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呼吸道炎症、过敏性疾病。一氧化碳还可引起急慢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从室内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和家具制品中不断释放出来的有毒有害气体,实际上是今天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四大有害气体是氡、甲醛、苯和氨。
氡是存在于水泥、矿渣砖和装饰石材中的放射性物质。氡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质。室内氡气浓度超过100BQ/米3时,将伤害人体呼吸器官,造成呼吸系统疾病,重者导致肺癌。
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木制家具中的黏合剂。目前各类人造板材及其家具在制作中通常采用脲醛树脂作为胶粘物,我国人造板材80%以上使用脲醛树脂,年消耗量接近10万吨。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它能与生物细胞的基础——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变质和凝固。室内甲醛浓度超过0?1/1000000时,将损害人体健康,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咳嗽、肝功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和致畸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质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曾发布警示:警惕甲醛超标引发儿童白血病。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一类致癌物,并且认为甲醛与白血病发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室内环境监测中心调查看,目前甲醛是我国新装修家庭中的主要污染物,儿童是室内环境污染的高危人群,甲醛污染与儿童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等。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性更大。新近的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约4万名,其中2万多名是儿童,且以2—7岁的儿童居多。家庭装修导致室内环境污染,被认为是导致城市白血病患儿增多的主要原因。北京儿童医院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90%的家里在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本书开头谈到的辛老师得白血病的事,就很有可能与她搬新房有关,新装修的房子和新家具中常常含有甲醛、苯等有毒污染物。
苯系物存在于油漆、胶、涂料中。苯对人体极为有害,室内浓度超过2?4毫克/米3时,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重者中毒而死。此外,苯也是致癌物,长期接触苯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甲苯、二甲苯对生殖功能有一定影响,妇女对苯的吸入反应格外敏感,当室内空气每立方米苯浓度达5毫克、甲苯达50毫克、二甲苯达50毫克时,妇女的月经异常率明显增高,妊娠期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国外研究发现,妊娠期间吸入大量甲苯的妇女,她们生的婴儿多有小头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缺陷。
氨主要来源于建筑水泥。在我国北方地区,许多建筑商用氨作为防冻剂加入水泥中进行冬季施工。氨是挥发性气体,会强烈刺激和伤害人的感官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组织,使人出现流泪、头痛、头晕等症状。
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要详细)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inhalable particles;I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可吸入颗粒物
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动力学直径≤10微米的粒子。它们是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也称可吸入微粒、可吸入尘或飘尘。由于粒径小能被入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尤其是≤2.5微米的细粒子中,Pb、Mn、Cd、Sb、Sr、As、Ni、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含量较高,在空气中持留时间长,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有散射阳光、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等。可吸入尘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是气溶胶化学中研究的重点对象,已被定为空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通常来自在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
可吸入颗粒物和粉尘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
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粉尘包括可吸入颗粒物 和较大的不可吸入颗粒物。
烟尘是液态的,俗称烟雾。
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有什么办法净化?
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中可以被呼吸道吸收的粉尘,直径越小,危害越大。净化可吸入颗粒物,一般都用吸附的方式,比如活性炭。如果你注重健康的话,建议买一台东研空气净化机。东研空气净化机的静电除尘效果又快又好!
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啥?
空气中可以悬浮的小颗粒有时也被称为粉尘,这种悬浮颗粒的直径不会太大。沙子大小的颗粒无法悬浮在空气中,小直径的悬浮颗粒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我们常称为PM10,PM就是“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的首字母。这几年常被提起的PM2.5就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
颗粒物污染在美国每年可引起2-5万人死亡。吸入颗粒物可能引起的疾病包括肺癌、哮喘和心血管疾病。大颗粒物可以被鼻毛等人体保护机制过滤;直径10微米以下小颗粒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它们可能通过呼吸进入肺的内部。一般说来,直径越小的颗粒危害越大,100纳米以下的颗粒可能穿透肺部进入其他器官,甚至进入大脑。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估计,世界上的呼吸系统相关癌症致死,有5%是PM2.5导致的。
扩展
挺好的
补充
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可吸入颗粒物有哪些?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包括各种颗粒物、细菌、病毒附着的悬浮颗粒、悬浮灰尘、香烟烟雾等等。
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的区别
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在粒径、作用、形成上有区别。
1、粒径区别。
悬浮颗粒物以直径分类,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2、作用。
可吸入颗粒物是在环境空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很大。
悬浮颗粒物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可对人体健康构成损害。
3、形成。
悬浮颗粒物人为排放源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煤烟,工业生产、建筑产生的工业粉尘、金属尘、水泥尘,汽车、飞机排气,天然源有土壤尘、火山灰、森林火灾灰、海盐粒等。
可吸入颗粒物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吸入颗粒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的单位是什么?
中文名称:可吸入颗粒物 英文名称:inhalable particles 定义:大气中直径小于10μm 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作用。 由定义可见 μm 应该就是可吸入颗粒物的单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