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都有哪些?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编辑本段注疏释义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注疏》都有哪些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十三经注疏》都有哪些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哪些经书注疏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十三经都包括哪十三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为: 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
至开成年间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
到宋又增加《孟子》共十三经。
扩展资料:
具体介绍: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三经
十三经译注和十三经注疏有什么区别
十三经译注是现代学者译注的,是入门读物。十三经注疏是古代学者注释的,比较深奥。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注疏?有什么区别?
注释的体裁与名称: 注、集解、传、笺、疏、正义等。 1.注着重训怙就是注解,对难解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2.集解通常是集诸家的解释和自己的解释而成。 3.传是传述的意思,有的阐明经义,有的也解释字句。 4.笺是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 5.疏是解注并解原文,是南朝出现的,而在唐代兴起的一种注解的名称。汉代人的注释,到了唐代人看起来也已经不容易了解,所以又出现一种新的注解,不但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加以解释,这就叫疏,也叫正义。 6.正义是注的注释,一般正义都有选定的注本,如清人焦循《孟子正义》是释赵氏《孟子注》而成。 注疏原是两个概念,注是训诂字词,疏是疏释文意,如“十三经注疏”都有《注》、《疏》两本书,后世也混用为一般注解的代名词。 7.索引原意是绳索,即纲领、总目录。 参考资料:半斗书斋
十三经是哪些?其作者分别是谁?
《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1、《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它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
2、《尚书》的作者是先秦诸子,由伏生传下来。它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4、《仪礼》的作者是西周初周公。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5、《礼记》的作者是西汉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有关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6、《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7、《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8、《公羊传》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9、《榖梁传》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
10、《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11、《尔雅》的作者不详,是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12、《孝经》是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13、《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扩展资料
起源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代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
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
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