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扩展资料:
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等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也可以应用在资源、服务行业。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这样一些情况:有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
一般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影响:
帕累托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界定公平,并站在效率的角度来衡量资源配置的结果, 因此是效率意义上的公平。
诚然, 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难以实现绝对的帕累托公平, 但是通过效率的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帕累托公平, 正是基于此, 帕累托公平对重新认识现行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 除此之外, 帕累托公平在社会福利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帕累托最优
什么叫帕累托最优状态,通俗点解释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而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事实上,帕累托最优也可以应用在资源、服务行业。
望,谢谢
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
先了解帕累托改进:一项政策至少能使一个人得到改善,而不影响其他人,这就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就是一项政策如果不影响一个人的收入,就无以增加另一群人的收入,为之最优。换句话说,“改进”到最后,必须影响到其他人的收入了,这种状态就是“最优”。语言表达有点问题。见谅
如何理解帕累托最优
1、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善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最优只是各种理想态标准中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一种状态如果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还存在改进的余地,可以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但是一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并不一定真的很“理想”。比如说,假设一个社会里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快饿死的乞丐,如果这个百万富翁拿出自己财富的万分之一,就可以使后者免于死亡。但是因为这样无偿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设这个乞丐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回报富翁的资源或服务),所以进行这种财富转移并不是帕累托改进,而这个只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饿死乞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这里可以与古典功利主义的标准做一比较。按功利主义的标准,理想的状态是使人们的福利的总和最大化的状态。如果一个富翁损失很少的福利,却能够极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于死亡,那么社会的福利总和就增加了,所以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财富转移是一种改善,而最初的极端不平等状态则是不理想的,因为它的福利总和较低。可以看到,帕累托改进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时候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的福利,而功利主义则允许为了提高福利总和而减少一些人的福利。)
2、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备的和充分竞争的,市场交换的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并且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3、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4、但是,如同上面指出的,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系统只是在“最低”的意义上是“理想”的,并不能保证其中没有贫困或严重的贫富差距。
什么样的婚姻状态才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最优”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说白了就是“心满意足”了——你还能怎么样?!
【什么样的婚姻状态才是“帕累托最优”?】
这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个严肃命题。
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他人情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在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我们就把这个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做个简单模型】:
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分别是(X+Y+m)/2。
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设X=3,Y=9.则婚后的个人所得为(3+9+m)/2.当m<6时,婚后个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情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m=6时婚后个人所得等于9,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获得满足,如是,则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的” 门当户对”的观念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地婚姻门前,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帕累托最优是什么?看到的解释有好几种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另外,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根据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
[编辑]
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释一: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释二: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一种经济状态,是指具有以下性质的资源配置状态,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人们通常也把能使至少一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资源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所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已不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