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拼音: [mǐn ér hǎo xué 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造句:
1、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年十二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请问孔子所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英语应该怎么说?
5、由于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风,当被问及学习态度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夫子:孔文子【卫国贵族,身居大夫,子路曾经担任过他的大管家】的谥号为何确定为“文”?孔子:文子天资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所以给予了谥号“文”。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扩展资料:
这章论语强调了两点:
1、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
2、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
时至今日,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已经都成为了成语,相信这种治学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注释:耻:羞耻,奇耻大辱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释文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的?“你说:“机敏好学,又谦虚下问,因此称他为‘文’的。”
扩展资料
用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论语》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扩展资料: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法 :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示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3、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夫子:孔文子【卫国贵族,身居大夫,子路曾经担任过他的大管家】的谥号为何确定为“文”?孔子:文子天资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于他的人请教,所以给予了谥号“文”。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演变 :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扩展资料:
这章论语强调了两点:
1、一般而言,天资聪敏的人都不太好学,因为聪明,所以会将自身的聪明视为一种天然优势,自然也就不会下苦功夫去学,更难以在某个领域上持之以恒。
如果天资聪敏,然后又好学,这就是敏而好学,这种人想不成大事都困难。
2、一般而言,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耻于下问。只有那种身怀质朴、尊重事实、有求知欲望的高位之人才会下问,因为在其看来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都是自然,都是朴素的。
时至今日,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已经都成为了成语,相信这种治学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解释: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 音 :mǐn ér hào xué ,bù chǐ xià wèn好学字贴
释 义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出 处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词 目 :不耻下问 发 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释 义 :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出 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 法 :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示 例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白话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赏析: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什么意思
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为人做事都很谦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