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呐喊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12 06:47:21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呐喊》,下面是详解!

鲁迅为什么将小说命名为《呐喊》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为“希望”而写起了小说,并且为感染教育读者而结成了集子。又因为写小说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是为前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呐喊》。由此我们看到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冷酷最终使鲁迅的一个又一个“梦”破灭了。然而,通过作者对自身思想发展历程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贯串于其中的那种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那种上下求索的执著、痛苦与艰辛。

蒙克的《呐喊》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盛行的时代,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组画的构思、创作中,这时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感,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惊恐、绝望,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他承受了很多别人难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呐喊。

《呐喊》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

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

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

作者简介: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出生于挪威,童年时,父母双亡。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学院学习,但因患病而退学。1881年,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1885年,前往巴黎。

1892年,蒙克接受邀请,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的画展,他的绘画作品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风格的综合派原始画风。

《呐喊》中的名言有哪些?

不在沉默沉静中爆发,就在沉默沉静中灭亡 ——呐喊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呐喊 (孔乙己)

我在朦胧中,面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但愿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实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呐喊 (故乡)

辱骂和吓唬毫不是战斗。 ——呐喊 (狂人日记)

然而说到但愿,却是不能扼杀的,由于但愿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实,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呐喊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占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

作者:鲁迅

简介:《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篇目: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呐喊》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呐喊的每个故事到底都告诉我们学生什么道理,或是要警告我们些什么?...

呐喊的每个故事到底都告诉我们学生什么道理,或是要警告我们些什么?

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

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因而,《呐喊》是听革命前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

内容简介:

《呐喊》的题材主要是针对“铁屋子”式的一直苟延到现代世界的古老中国。《狂人日记》对这个古老中国做出了全景式的描绘,得出了“传统吃人”的结论。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是从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角度来否定吃人的。

在《狂人日记》中出现的几次“吃人”,其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或是救命。特别是关于人肉可入药的问题,作者鲁迅并没有批判其“愚昧”。

因为鲁迅认为即便它是有效的,就好像即便吃人、吃死人可以实实在在地救一时之疾病与饥饿,也绝不能这样做——因为它是对人性的败坏,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在一个人可以吃人的社会里,“难见真的人。”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鲁迅将传统中国的罪恶上升到了戕害人类根本价值的高度而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启蒙和救亡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彼此的矛盾和冲突。所以,《狂人日记》的重心在价值理性所连接的启蒙。

《呐喊》中的《一件小事》、《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等,矛盾冲突不那么激烈,内容也相对轻松,似乎与“呐喊”关系不大,风格、题材皆和集子中的其他小说有相当距离,但其中也贯穿共同点,即对人的尊严、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的呼唤。

《一件小事》歌颂了一个世俗眼光中的渺小者的灵魂同样可以高大;《兔和猫》等作品充满了童趣,借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和特殊的体验事物的视角,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友善待人、同情扶助弱小者和为了被扼杀的生命除暴复仇的情怀。

和前面的小说不同,这几篇小说更多的是从正面抒写生命的可贵,为奋斗的人树立前进的希望和目标。

小说的语言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在吸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和外来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鲁迅的艺术语言精炼纯净,生动传神,真实朴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呐喊》中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迫切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了,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呐喊》

2,然而我虽然自由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呐喊》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呐喊》

4,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呐喊》

5,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

1,凡有一个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鲁迅《呐喊》

2,凡是精神愚昧的国民纵使体格如何强健,也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无知的看客罢了。——鲁迅《呐喊》

3,所为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却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挂着以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鲁迅《呐喊》

4,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鲁迅《呐喊》

5,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鲁迅《呐喊》

6,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鲁迅《呐喊》

7,凉风虽然拂拂的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却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从劳乏的红肿的两眼里,发出古怪的闪光。——鲁迅《呐喊》

8,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鲁迅《呐喊》

9,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呐喊》

10,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鲁迅《呐喊》

11,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鲁迅《呐喊》

12,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鲁迅《呐喊》

13,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鲁迅《呐喊》

14,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鲁迅《呐喊》

15,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呐喊》

鲁迅的《呐喊》有什么含义?

鲁迅写《呐喊》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希望通过《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二是希望通过《呐喊》慰藉鼓励像《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那样“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这些人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

扩展资料:

《呐喊》中关于人物的塑造,鲁迅在描绘人物时,都使用了典型化的方法。他的典型塑造方法带有自己的特点。

鲁迅认为,有两种典型化的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鲁迅所以自觉运用这种方法,是为改造社会、改造人们的灵魂服务的。

鲁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和“画眼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形象。白描手法的特点就是真实、朴素、不假虚饰。鲁迅小说的形象很少有冗长的描写和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他总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呐喊》中作者对于那一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抽的对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呐喊

《呐喊》与《彷徨》的基本主题是是?

《呐喊》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彷徨》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在《彷徨》中,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彻底解放等主题,贯穿着反对封建主义的重大主题。《彷徨》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制度鄱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农村广大贫苦农民遭受残酷经济剥削和精挫奴役的悲剧命运。

扩展资料:

《彷徨》中的象征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设置具有象征性的人物;构思具有象征内涵的事件情节;渲染充满象征意味的背景与氛围。比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是敢于破坏旧势力的民主战士的象征符号。这些人物的原始意义已经消失,成为某种理念的代替物。

《呐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但在客观的叙述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感情。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高扬鲜明的理性批判旗帜,直击国民的各种病苦及病根,意图引起疗救的注意;体现了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高妙而精到。

在坚持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作者又敢于大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来作为现实主义手法的补充,既丰富了小说表现艺术的内涵,又扩充了小说表现生活、思想内容的容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呐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彷徨》

呐喊的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扩展资料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呐喊》中每篇对应的人物

不要漏...

不要漏

1.《一件小事》

车夫、老女人、巡警。

2.《狂人日记》

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3.《鸭的喜剧》

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小说通过苏联盲诗人爱罗先珂在池中放养蝌蚪想听蛙鸣,后又收养小鸭,结果蝌蚪被鸭吃光这一鸭的喜剧,同时也是蝌蚪的悲剧的故事。

4.《故乡》

闰土、水生、迅哥儿、杨二嫂、侄儿宏哥。

5.《孔乙己》

孔乙己、丁举人、小伙计。

6.《药》

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五少爷、康大叔、阿义、夏瑜。

7.《阿Q正传》

阿Q、假洋鬼、秀才、赵太爷、王胡、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

8.《兔和猫》

三太太、小狗S。

9.《社戏》

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

10.《风波》

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六斤、九斤老太。

11.《头发的故事》

N先生、监督。(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12、《白光》

陈士成

13.《明天》

老拱、单四嫂、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14.《端午节》

方玄绰、方太太

扩展资料

《呐喊》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敬与赞赏,又感到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

呐喊与彷徨的区别?

1、创作时间不同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2、收录的小说数量不同

《呐喊》中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彷徨》中收录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3、创作背景不同

《呐喊》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彷徨》小说集创作时期是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4、创作思想不同

《呐喊》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彷徨》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呐喊

百度百科-彷徨

上一篇:lol凯南出装,LOLs6中单凯南天赋符文出装最全攻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