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村山居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富春山居图》残卷之一。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哪里?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江的山水风光。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画家黄公望怎样的心境和情怀
富春山居图描绘了画家黄公望静谧、抒怀的心境和情感。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心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过程或美学过程,也不是片面的政治社会背景情绪化的反映,而是在个体经验积累、深化、转换的过程中,融入了宗教式的探索,由是独辟了一种具有宗教深情的创作样式——内境山水。
扩展资料: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富春江的哪一部分?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富春江的全景。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内容约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景色,20%为富阳景色。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黄公望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有什么历史故事
《富山春居图》是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的水墨画,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山春居图》的历史:
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吴之矩,骑缝印是吴之矩盖的,清初顺治年间画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过世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作陪葬,这些画丢到火炉时,侄子吴贞度从火堆抢救“富春山居图”,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厘米,高31.8厘米,占原画1/14,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厘米,高33厘米,占原画12/14。
怎么画一幅春天图画
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01/07/2010
这个我没有做,绘画一直是我弱项,再说我也对绘画不感兴趣。这个题目倒是让我记起了小时候画的一些春天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比较单一,一定要有一所小房子,然后要有太阳、云朵和小鸟,房子的旁边种着萝卜和花朵,房前有一条河,河中有小鱼在游,岸边肯定会有柳树,有时候房前会有一辆小汽车。写到这里真的很奇怪,我可以把小时候画的图画记得那么清楚。
写到这里,心里突然有些难受,怎么了?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用什么纸画的?具体什么材料?
麻纸。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
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扩展资料
黄公望的一生可谓是典型的先儒后道,由官场而江湖的人生。
少有大志、青年有为的他历任书吏、掾吏,后蒙冤入狱,饱尝磨难,遂不问政事,浪迹山水,并入道教全真派。大约在知天命的年岁,此公选择于富春江畔隐居,并投入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等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跃身“元四家”之首。
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前后,七十八岁的黄公望从松江归富春江,携好友无用禅师同行,由于二人交情颇深,黄氏遂答应做一山水画赠之,其后三四年间,他呕心沥血、辗转两岸,将毕生心得与才学诉诸画笔,终于1350年始告功成。
卷作长达六百三十六点九厘米,画中秋景浩渺延绵,气度广远,其间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皆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真有仙风道骨之神韵,非苍简朴厚之笔不能逮。
清代画家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作为“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代表了后世对此水墨山水巅峰之作高山仰止的共同心声。
四年后,八十五岁的大痴道人便驾鹤西去。生命的收官之作已然完成,不过,画卷的传奇却才刚刚开始。当初,无用禅师在接此画时即表示“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必然,此言竟一语成谶。
其后六百多年间,画作劫波渡尽的传奇经历,让它成为华人印象里中国文化传承的经典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