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郑板桥书法》,下面是详解!
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别号。他生于一六九三年,卒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苏扬州兴化县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时期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怪异之作俯拾即是,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他时时好发寄语,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故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在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风、书画创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流俗,他们的为人有明显个性,他们的作品,有独创风格,他们的书画就形成了“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而郑板桥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帝王。在科举道路上,历经了三个阶段: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四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岁时出任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任知县。后因赈灾事触忤上司而辞官,寓居扬州,后以卖画为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立身名言。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呢。相传,清乾隆十六(1751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县令已历年,当时潍县归莱州管辖。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郑文公碑》,此碑在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无暇去看。是年9月19日,郑板桥到莱州办完公事,天色尚早,经人指点,他爬上山,找到了这块通碑。他如获至宝,就聚精会神地欣赏研究起来,直到夜幕降临,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罢。当他回过神来,举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为难了,下山的路不熟悉,无法下山。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呢?寻思好久,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处灯光。于是,他便摸黑朝灯光方向走去。到了跟前,见是一所宅院,他叫开门,房主人是一位老者。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看来,房主人对他早有所闻,热情欢迎。吃过晚饭,二人便叙谈起来。从国事到民事,谈得很投机。最后,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砚,尚无砚名,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他欣然应允。房主人拿出一方长方形巨砚,并备好笔墨纸张。当郑板桥思考砚铭内容时,才对房主人说:“你看,我只顾和您说话了,到现在还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房主人说“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姓大名,只不过是糊涂老人罢了。”郑板于是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主人看过,心灵有所触动,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在乾隆朝中为官数年,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自己又无回天之力,于是便辞官归隐山林,颐养天年。郑板桥听完,感到意犹未尽,见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写下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难得糊涂”四个字它是一种愤激之词,这就是说,一个清醒的决看不惯当时世俗的黑暗,只有使自己变得糊涂,才能免生闲气。但正直的人又总是糊涂不起来,故而糊涂就更难得了。
郑板桥想糊涂又糊涂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极聪明之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
本来,不糊涂却要装糊涂,这就很难。尤其是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清醒,这个方寸就不易把握。所以板桥慨叹“难得糊涂”!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多少忧伤,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故尔,“难得糊涂”的智慧,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或者叫作应世技术。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也能寄寓于许多哀痛与沉重。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正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理睿智的启迪。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芸芸众生的执迷而发的机言智语。它犹如禅宗的偈语,是需要用心体悟的。板桥想让人们从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于世故,太精于钻营,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禄总是放不下。“糊涂”一点,能让人得到一种安宁,一种轻松,一种坦荡,一种悠然,一种自在。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此言一出,就成了珍品,故此当时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鸿儒巨商,都恭恭敬敬的把“难得糊涂”书为条幅,悬挂于厅堂之上,奉为格言警句,顶礼膜拜。
清官为民不染尘,是郑板桥做官的准则,他在五十岁时,出任山东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知县(今山东潍坊市)知县七年。他在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断案公正,为当地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比如,遇到荒灾之年,他日夜勘察民情,为保全百姓性命,他来不及向上级申报,就果断地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再如,他还曾“捐廉代输”,用自己的俸禄替贫苦百姓交纳赋税。为此他作过很多诗词,如:《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等,都是忧国忧民之佳作。
郑板桥居官谨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办错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关怀人民,同情百姓,这些思想在他的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有所表露。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居住在县衙里,夜间无眠,听到风吹修竹发出了萧萧的声音,由此产生联想,想到民间的疾苦;并且感慨深沉地表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县官,无力解民这倒悬,可是百姓的种种苦难却是沉重地萦系在自己的心头的。
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时,为帮助灾民度过荒年,他大兴工役,修城凿池,以工代赈,招来饥民就食赴工;以尽封当地豪坤粮仓,并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流供应,就这样救活灾民无数。这些政绩在郑板桥的行书代表作《修城记》中详细记述。
《修城记》的碑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国家有治必有乱。”板桥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潍县地界海滨,号称殷富,一旦有事,凡张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潍其首也。”对潍县的公正评价和讲了修城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本县先为之倡。首修城工六拾尺,计钱三百六十千。”板桥以身示范,带头捐资修城。第四部分:“其余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板桥用了“承包责任制”的办法,分段包干修城,而自己则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修城记》通篇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阐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篇《修城记》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辞官隐居画清竹,是郑板桥的最终归宿。郑板桥在知县任上,因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如实上报灾情,减免农民一切赋税,开国库放粮救灾。但由于其他地方官员为了邀功而隐瞒灾情,郑板桥是正直的官员,不肯为虎作伥,终因他为赈灾之事遭到了“大吏”的指责和大户的反对。他也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了,只好“放一著,退一步”了。于是,便在乾隆十八年(1753)愤然辞去县令,回到老家扬州,当年他已六十一岁了。当他去官之日,潍县百姓倾城而出,含泪相送,使他倍受感动,板桥对潍县父老惜别依依,曾画竹题诗留别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为地方官,板桥离开范县时一尘不染,告别潍县时又两袖清风,这坚贞高洁的情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他走后的许多年里,潍县的百姓家里都供设他的画像,以表达敬慕之情。
郑板桥回到家乡江苏省兴化县(今兴化市)后,小住一段时间,便到扬州寓居,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精于绘画,尤其擅长画竹。画出了得意的画幅,他又喜欢题上一首诗,或是写上几句话,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来,也往往记述有关的事情,或者引发一些议论来。他的题画诗极富特色。与画相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语言清新、质朴,用句生动、传神;诗中常见哲理警句,如珠似玉,莹莹生辉。或写兰、竹,或写菊、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渗透着画家浓厚的情感意识,读之令人回味悠长。
郑板桥为什么愿意画竹?这是因为竹子有很多可爱之处。它具有青翠挺秀的形貌,可供观赏;它的笋芽可供食用,枝干可制器物,叶子可作药材,有着多种实用价值。此外它还具有好多可以用来比喻人品的特质:枝干中空,这叫做“虚心”;节段挺直,这叫做“劲节”;经霜不凋、迎风傲雪,有耐寒的操守;没有秽气,不招虫蚁,有洁净的品行;如此等等。于是,竹子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品德的象征和寄托,被称作“君子”,被视为“良友”,故而文人画竹,蔚为风气。
郑板桥画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宋人文同的茂密,又不同于元人吴稹的丰腴,而是简净疏朗,挺拔刚劲。他多用简笔能在一枝一叶、三竿两竿之中传神写意,显示性灵,气韵,也显示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笔墨越简,越要求准确、精炼,越要求高度的概括集中和适当的夸张突出,必须匠心独运,惨淡经营,才能收到“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郑板桥努力去追求这种境界,他有一首《题竹》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一面创作,一面思考,删除只表现形貌的繁枝冗梢,保护能传达神韵的劲节秀叶,笔下不断地出现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待到往往因为新颖而感到生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道出了画家自己“四十年画竹枝”的艺术经验,概括了艺术发展的规律。
郑板桥的书法为什么叫“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 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
郑板桥书法被称为什么
郑板桥书法被称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书法“六分半书”突破帖学,独辟蹊径。康有为评其书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参考资料:石华《书法基础知识——清代书法》
板桥体的书法特点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燮,号板桥。郑燮诗书画兼擅,时人称为三绝。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自成一格,给人之感就如同乱石铺路,人称“板桥体”,他自己则戏称为“六分半书”。并且解释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从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所谓“真隶相参之法”,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至于说是哪“六分”,哪“半分”,其余“三分半”在何处,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 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据传,郑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临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这并没使他出名,仍不被世人关注。一次,他从梦中醒来,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妻子被惊醒,不满地问:“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体上练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板桥从妻子的话中得到了意外的启发。从此,他力辟蹊径、融会贯通,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的 “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板桥体”,至此,他才名声大噪,开始被人们誉为著书法家。 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真隶相参”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说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郑板桥试论》)
可见,郑板桥对于书法,是决意要背叛传统,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的。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他曾说他作书“往往以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郑板桥题〈墨竹图〉》) 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而整体上看,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由于这种结字特点,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郑板桥书法特点,急用.
1、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2、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代表作。他的《满江红》行书轴 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提起郑板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因此他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40岁考上进士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50多岁才当了县令。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而他把这些不快、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到了书法上,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悲愤。果然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悲惨的人生经历。晚年的他孑然一身,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扬州卖画为生,再也不用去写规定的标准楷书了。开始尝试着创新。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好在了一个怪字上。在六分半书的基础上,他有融合了画兰花的笔法,所以看起来大小不一。但这正是是他的艺术风格的体现,他的书法是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书法艺术关,他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是平民书法的成功。历史上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王铎无不是达官贵人,郑板桥的崛起和出名代表着平民书法的兴起。同时他的书法以“怪”闻名,成为家喻户晓的谈资。
郑板桥爱子 郑板桥不仅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
郑板桥爱子郑板桥不仅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6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默抚养,...
郑板桥爱子
郑板桥不仅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
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6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默抚养,郑默对小宝十分宠爱。小宝常炫耀道:“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事(使、替、让)郑板桥知道了,心里非常焦急,就给弟弟写信道:“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但教更重于养。”他要求弟弟对孩子严加管教。
为了是小宝健康成长,郑板桥又把小报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当时正值荒灾,郑板桥一向清贫,家中没有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报哭着说:“娘,我饿。”他娘拿了一个玉米粉做的窝窝头塞在小宝的手里说:“这是你爹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蹦跳跳地走到门外。这是,他发现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正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小宝立即把窝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这一举动后,高兴的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喜欢你。”
当郑板桥病危(着、时、了),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待儿子将馒头送到父亲病床前时,父亲已经断了气。小宝悲痛地大哭,忽然发现旁边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
1.文章中写了郑板桥爱子的那些事?展开
1告诉弟弟教更重于养,要求弟弟严格要求儿子。
2为了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儿子把小报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
3荒灾时表扬儿子分享给赤着脚的小女孩食物。
4临终前教诲儿子要自立,“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郑板桥( )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 ...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六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墨代养。郑墨对小...
郑板桥( )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 )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
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六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郑墨代养。郑墨对小宝十分宠爱。小宝常( )地说“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小宝还欺侮人家的孩子,这些事让郑板桥知道后,心里非常( ),就给弟弟写信到:“我52岁才生一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呢?但教更重于养。”他要求弟弟严加管教。
为了使小宝健康成长,后来郑板桥又把小宝接到自己身边,以便言传身教。当时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中没有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了一个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省下来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跳着走到门外。这时,小宝发现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站在门边,正用饥饿的眼光看着他。小宝立即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知道后,高兴的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喜欢你。”
当郑板桥病危时,他把儿子叫道床前,突然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待儿子将馒头送到他床前时,他已经断气了。小宝悲痛的大哭,突然发现床边有张纸条,上面写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上了“自立”的一课。
1.认真读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2.结合上下文解释:(2分)
言传身教: 自立:
3.本文通过三件事记述了郑板桥是怎样爱子的,情分别概括地写在横线上。(6分)
(1)
(2)
(3) 正吗写?展开
1、不但 而且 得意 生气
2、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自立:自主、独立、自强,表示不需要他人帮助自己就能独立完成某事。
3、(1)郑板桥写信要求弟弟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
(2)郑板桥对儿子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予以表扬。
(3)郑板桥临终前还教导儿子要自立。
请问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作品最后的落款是什么九日...
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桥。左下有朱印两方:郑燮之印、七品官耳
右上有朱印闲章一枚:橄榄轩。
“难得糊涂”碑石保存在潍坊市博物馆石碑艺术长廊
郑板桥书法真迹如何鉴定?
我有一幅郑板桥作品要卖,但有人说,我的作品不一定是真的,请问,他的六分半书有何特征?用笔的特殊性在那里?或我要找谁来鉴定?鉴定价多少?...
我有一幅郑板桥作品要卖,但有人说,我的作品不一定是真的,请问,他的六分半书有何特征?用笔的特殊性在那里?或我要找谁来鉴定?鉴定价多少?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所写《家书》和《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绘画方面,为扬州八怪」之一。着有《板桥全集》。检视图片一、公认说法他擅长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以汉代隶书笔法(八分)杂入篆行草楷书中,后人称为板桥体。其书纵横姿肆,千变万化,奇趣盎然,令人耳目一新,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迴响。中国最着名的书法评论大师和书法学权威评论陈振廉说:【郑板桥未始没有佳作。他那些信手拈出的小册书牍,仍不失为大家手笔。大凡他越脱出【六分半书】的廉价趣味,则他的奇崛怪诞也越迷人。】贰、笔法分析:一、楷法其楷书有大家风范,因他临学汉末及三国钟繇的笔法为主,钟字是历代楷法最高神韵的大师,唐人称钟字为楷法第一。板桥字尤其与钟繇的宣示表最为接近,更近而仿效于明末傅山(学钟繇)的楷书笔法。其肥厚重粗、温润醇雅,此外,他还杂有东坡的楷书笔法在其间,时高耸时低俯。唯其撇笔、横笔时,行笔及末稍时有不自然的抖动,线性轻浮滑腻,评论家多不赞赏此笔法。在传世作品中,此种轻滑撇线条相当普遍。 检视图片二、隶书八分以走走停停的【金错刀】为笔法的基调,行笔有抖颤的现象,其态度不甚严谨,出锋时显得太快,以致无论在【钩】、【搩、捺】、【撇】都有抖擅线条,太过时类似为装饰作用,反降低其书法气韵。故书法评论大师陈振廉评他说:【廉价趣味】。三、行草以走走停停的【金错刀】为笔法的基调,行笔有抖颤的现象,其态度不甚严谨,出锋太快或不经意提挑失措的笔触,属草率突兀的瑕疵笔法。四、国画入书以撇及捺笔法最为明显,行笔中拙折,顿笔后快提笔,以致【金错刀】笔妨双过究兀不协调。此在书法是为败笔,属国画中才有的笔法。参考文章:认识郑板桥六分半书的笔法 http://askx.org/ku4714poi/article?mid=1804于右任作品鉴定http://askx.org/ku4714poi/article?mid=1223&prev=1254&next=1222&l=f&fid=30 查看原帖>>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