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是什么意思
代词,即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等。
代词通常会显示出人称和数的区别:一般区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以及单复数等。也有很多语言的代词会显示格的区别(如英语中第一人称复数主格“we”和宾格“us”),性的区别(如法语中的阳性“il”和阴性“elle”)或是否是生物的区别(如中文中的“它”和“他”)。
扩展资料:
代词可分为三类:
(1)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辈;
(2)疑问代词,如:谁、怎么;
(3)指示代词,如:这、那里、此、如此。
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做主语用主格,做宾语、表语用宾格,但应注意以下情况:
在比较级的句子中than、as后用主格、宾格都可以。
如:He is taller than me.但在下列句子中有区别。
I like Jack as much as her.=I like both Jack and her.
I like Jack as much as she.=I like Jack and she likes him,too.
(2)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其次序排列原则:
①在并列主语中,“I”总是放在最后,排列顺序为:二三一(人称)。宾格me也一样。
You,she and I will be in charge of the case.
Mr.Zhang asked Li Hua and me to help him.
②第三人称,男女两性并用,男先女后。He and she still don't agree to the plan.
用法
1)人称代词的主格在句子中作主语或主语补语,例如:
John waited a while but eventually he went home.
约翰等了一会儿,最后他回家了。
John hoped the passenger would be Mary and indeed it was she.
约翰希望那位乘客是玛丽,还真是她。
说明:在复合句中,如果主句和从句主语相同,代词主语要用在从句中,名词主语用在主句中,例如:
When he arrived,John went straight to the bank.
约翰一到就直接去银行了。
2)人称代词的宾格在句子中作宾语或介词宾语,但在口语中也能作主语补语,第一人称在省略句中,还可以作主语,例如:
I saw her with them,at least,I thought it was her.
我看到她和他们在一起,至少我认为是她。(her做宾 语,them做介词宾语,her做主语补语)
a. -- Who broke the vase? --谁打碎了花瓶?
b. -- Me. --我。(me做主语补语= It's me.)
说明:在上面两例句中,her和me分别作主语补语。现代英语中多用宾格,在正式文体中这里应为she和I。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代词 (英语代词)
代词是什么
一、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等。二、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咱们、自己、人家”。 2、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儿、多会儿、怎么、怎样、几、多少、多么”。 3、指示代词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英语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代词是代替名词及起名词作用的短语或句子的词。
代词的用法:
1.可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等九类。
2.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语之分:主格用作主语,宾语用作宾语。但在口语中,当人称代词用作表语,用于than, as 之后或用于强调句中被强调时,用主格和宾格均可以。
3.物主代词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在句中只用作定语;名词性物主代词则不能用作定语,但可以用作主语、宾语、表语、连用of作定语等。
代词是什么
一、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等。二、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咱们、自己、人家”。 2、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儿、多会儿、怎么、怎样、几、多少、多么”。 3、指示代词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英语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3. 代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英语中的代词,按其意义、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自身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八种。
一、人称代词是表示"我"、"你"、"他"、"她"、"它"、
"我们"、"你们"、"他们"的词。人称代词有人称、数和格的变化,见下表:
数 单数 复数
格 主格 宾格 主格 宾格
第一人称 I me we us
第二人称 you you you you
he him they them
第三人称 she her they them
it it they them
如:He is my friend. 他是我的朋友。
It's me. 是我。
二、 物主代词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也可叫做代词所有格。物主代词分形容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二种,其人物和数的变化见下表。
数 单数 复数
人称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人称 人称 人称 人称 人称 人称
形容词性 my your his/her its our your/their
物主代词
名词性 mine yours his/hers its ours yours/theirs
物主代词
如: I like his car.
我喜欢他的小汽车。
Our school is here,and theirs is there.
我们的学校在这儿,他们的在那儿。
三、 指示代词表示"那个"、"这个"、"这些"、"那些"等指示概念的代词。指示代词有this,that,these,those等。
如: That is a good idea. 那是个好主意。
四、 表示"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你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等的代词,叫做自身代词,也称为"反身代词"。
如: She was talking to herself. 她自言自语。
五、 表示相互关系的代词叫相互代词,有each other 和one another两组,但在运用中,这两组词没什么区别。
如: They love each other. 他们彼此相爱。
六、 不是指明代替任何特定名词的代词叫做不定代词。常见的不定代词有a11,both,each,every等,以及含有some-,any-,no-等的合成代词,如anybody, something,no one。这些不定代词大都可以代替名词和形容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但none和由some,any,no等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只能作主语、宾语或表语;every和no只能作定语。如:
--- Do you have a car? --你有一辆小汽车吗?
--- Yes,I have one. --是的,我有一辆。
--- I don't know any of them. 他们,我一个也不认识。
七、 疑问代词有who,whom,whose,what和which等。在句子中用来构成特殊疑问句。疑问代词都可用作连接代词,引导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
如:Tell me who he is. 告诉我他是谁。
八、 关系代词有who,whom,whose,that,which,as等,可用作引导从句的关联词。它们在定语从句中可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等;另一方面它们又代表主句中为定语从句所修饰的那个名词或代词(通称为先行词)。
如: He is the man whom you have been looking for. 他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3.1 人称代词的用法
1)人称代词的主格在句子中作主语或主语补语,例如:
John waited a while but eventually he went home.
约翰等了一会儿,最后他回家了。
John hoped the passenger would be Mary and indeed it was she.
约翰希望那位乘客是玛丽,还真是她。
说明:在复合句中,如果主句和从句主语相同,代词主语要用在从句中,名词主语用在主句中,例如:
When he arrived, John went straight to the bank.
约翰一到就直接去银行了。
2)人称代词的宾格在句子中作宾语或介词宾语,但在口语中也能作主语补语,第一人称在省略句中,还可以作主语,例如:
I saw her with them, at least, I thought it was her.
我看到她和他们在一起,至少我认为是她。(her做宾 语,them做介词宾语,her做主语补语)
a. -- Who broke the vase? --谁打碎了花瓶?
b. -- Me. --我。(me做主语补语= It's me.)
说明:在上面两例句中,her和me分别作主语补语。现代英语中多用宾格,在正式文体中这里应为she和I。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中的代词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弄清代词的分类及用法对阅读理解文言文意义重大。从用途上看,文言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先说第一类,人称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人称代词也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朕等。
这几个词虽然都用来做第一人称,但用法又略有不同。首先看“吾”和“我”这两个词。从语法功能上看,“吾”常用作主语和定语,而“我”常用作宾语,有时也可作主语。如: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同上)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同上)
当一个句中同时出现“吾”“我”这两个词时,这种主语、宾语的语法分工更为明显。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同上)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再说“余”和“予”。这两个词在文言里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如: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古之人不余欺也。(韩愈《师说》)
3、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朕”这个词,从秦代始皇起,成为历代皇帝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皇帝以外的人不能自称为“朕”。但在先秦时代,不论尊卑,一般人都可以自称为“朕”。如:
1、缵戎祖考,无废朕命。(《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而)尔、若、而、乃等。
“女(汝)”“(而)尔”“若”三个词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1、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3、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同上)
“而”作通假使用,与“尔”用法相同。如:
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2、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等。
“之”“其”都可以译为“他”“他们”等,但用法又有所不同。“之”主要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如:
1、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2、失其所与,不知。(同上)
“他”在文言中一般不作人称代词,而是有“别的”“其它的”等意思的一类代词。如:
1、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大王,怎么长他人之志,灭自己威风。(《西游记》)
另外,文言里的人称代词没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区别单复数,主要靠上下文语境。如:
1、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我”译为“我们”。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尔”译为“你们”。
表复数时,有时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后加“侪”“属”“曹”“辈”“等”等词。如:
1、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3、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4、吾辈处今日之中国。(《与妻书》)
还有,文言里,在表示第一和第二人称时,常用表谦称和尊称的词来代替。一般自称用谦称。如:
1、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出师表》)
4、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是称呼对方,则常用尊称。如: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2、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同上)
需要指明的是,文言中的代词所指代的人称,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三个人称可以互相转用。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译为“我”,是捕蛇人自称。
2、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其”代指鲁肃本人。
再说第二类:指示代词。
文言中的指示代词有近指代词、远指代词和无定代词三类。
近指代词有:此、斯、是、兹、之等,可译为“这”“这个”等。如: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4、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5、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远指的代词有:彼、夫、其等。可译为“那”“那个”等。如: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2、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寄十二郎文》)
有时“彼”这个词可指代具体的人或事。如: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彼”译为“敌人”。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译为“齐军”。
“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出现的,就是用作远指代词时,它的指示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如:
1、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这个词,用法多变,是作人称代词还是作指示代词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作远指找词时,一般都充当定语。如:
1、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报任安书》)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无定代词又有虚指和无指两类。其中“某”“或”是虚指,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译法要根据语境来定。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说话的人记不清是哪个地方了,所以表述为“某”。
2、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当时文章属名的一种习惯写法,相当于“某人”。
3、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译为“有的”或“有人”。
“莫”“无”“靡”是无指,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一般译为“没有人”。如: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王子坊》)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大雅•荡》
最后说第三类,疑问代词。
文言中指代所要问的人、物、事、处所、原因等的词就是疑问代词。它们常常作为提前的宾语使用。常见的有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谁”这个词主要用来问人。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如:
1、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2、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孰”在文言中多作主语,用于问人。如:
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在文言中,经常作为提前的宾语使用,语境不同,译法各异。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曷”这个词使用频率不高。一般译为“什么”。如:
1、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2、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胡”在文言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等。如: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同上)
“奚”的用法,与“胡”相同。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焉”作状语时,一般译为“为什么”“哪里”等。如: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同上)
“焉”作兼词使用时,相当于介词短语“于是”“于此”,有指示作用。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焉”译为“在这里”。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焉”译为“从哪里”
“安”在文言中一般译为“哪里”“怎么”等。如: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沛公安在?(《鸿门宴》)
“恶”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宾语。常译为“怎么”“哪儿”“什么”等如:
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2、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日语中代词是什么意思
代词,代指人或事物、场所、方向。日本称代词为“代名词”。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又分为事物指示代词、场所指示代词和方位指示代词。
二、人称代词
现将现代日语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列表如下:
上面表中一类人称代词用于尊敬(自谦)场合;二类人称代词用于一般场合;三类人称代词系男子用于上对下或同辈中关系亲密者之间。
三、反射代名词
在日本,“自分”、“自己”、“自身”被称为“反射代名词”、“反照代名词”等。
根据动作主体的不同,反射代名词可以代指任何人称。例如:
(1)(代指自称)自分は父に不愉快を与ぇるのは好まなかった。
自己不愿意使父亲不愉快。
(2) (代指对称)自分のことは自分でしなさ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 (泛指)人はとかく自分のしたことにぅぬぼれを持ってしまぃますね。
人们往往容易对自己做的事情抱有自负。
(4) (代指他称)彼のゃることはすべて自己中心だ。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5) (代指对称)人に頼まなぃで、自身で话しに来なさぃ。
不要托别人,你自己来讲!
四、指示代词
代指事物、场所、方向位置的代词叫作指示代词。
现将指示代词列表如下:
有人称之为指示词。
现将コソァド系词列表如下:
コ类:代指离说话人近的事物或者自己刚才提到的事物以及即将提到的事物。
ソ类:代指离对方的事物或者对方刚才提到的事物以及以及自己刚才提到的事物。
ァ类:代指离自己和对方都较远的事物或者双方都知道、不想直接清楚表明的事物以及刚刚想起来的事物。
ド类:代指表示疑问的和不确定的事物。
总之,コソァド系词代指的事物范围很广,包括人,具体的东西,具体、抽象的事物,以及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场所、方向、场合、情况等;在文章中可能代指一个文节、一个句子,也可能代指一段话。
六、代词的用法
代词的用法与名词大致相同。即:可以后加助词、助动词作主语、连用修饰语、连体修饰语和谓语,可以作独立成分,可以受连体修饰语修饰等。例如:
(1)(人称代词作主语)
ゎたしは言叶が分からなぃ、迷ぃ子になったらどぅしょぅ。
我语言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
(2)(场所指示代词作连用修饰语)
もぅ一度そこに行ってみたぃと思ぃます。
我想再到那里去看看。
(3)(人称代词作主语,场所、事物指示代词作连用修饰语)
ぁなたは どこで、 なにをしてぃますか。
你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
(4) (人称代词作呼唤语----独立成分)
ぁなた、今日のぉ帰りは何时?
你今天几点回来?
七、代词的转用
在实际语言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出现各种转用现象,需要引起注意。
代词的转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用于同辈以下的关系亲密者之间。例如:
これはわたしの息子です。
这是我儿子。
2、方位指示代词用人用作人称代词。用于尊敬、客气场合,不定称多加结尾词さん或さま。例如:
失礼ですが、どちらさまですか。
对不起,你是哪一位?
3、事物指示代词代指时间。例如:
これからの学生は、もっと外国语を勉强しなけれぼぃけません。
今后的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外语。
4、方位指示代词用作事物指示代词,多用于两个以上事物的选择。例如:
そちらより、こちらのほぅがぉ买ぃ得ですよ。
和那个比较,还是买这个合算。
5、方位指示代词用作场所指示代词。例如:
ぉ宅は、どちらですか。
您家在哪里?
6、场所指示代词代指事物、时间。例如:
ここが大事な点だから、よく考ぇなさぃ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
一、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加齐卿相》)
②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③ 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
④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吕相绝秦》)
②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孙子列传》)
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 吕后真而主矣。(同④)
⑥ 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离娄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
①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①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的第三身代词是“之”。例如:
①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管宴列传》)
② 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 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谁往。(《礼记•檀弓上》)
④ 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上书谏吴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况。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例如:
① 请京,使居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鞍之战》)
④ 赵王所为,客聘书以报臣,臣以此知之。(《信陵君列传》)
例①“之”代地点;例②代物;例③前一“之”代蛇,后一“之”代伤情;例④“之”代事情。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 会遂引入官,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龚遂传》)
例①“其”称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例②“其”称代(王生)人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这件事。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例如:
①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
②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同①)
③ 天子悦其有悦,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龚遂传》)
④ 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商君书•更法》)
例①“之”代说话人士会;例②“之”代听话的一方赵盾;例③代说话的一方;例④“之”指代听话的一方。称代说话的一方的“之”可译成“我”;称代听话一方的“之”可译成“你”。
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学是复杂。有时,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上“侪”、“属”、“曹”、“辈”等词语,意思大至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而并非是表示复数。
二、 指示代词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例如: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逍遥游》)
②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
③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战》)
⑤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⑧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⑨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文选•登楼赋》)
⑩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封燕然山铭》)
“是”、“之”、“此”、“斯”、“兹”作定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并附上相应的量词,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如例②的第二个“是”,例⑤⑩;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以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个“是”,例⑥⑧。
“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 子曰:“夫人不信,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②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③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许行》)
④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书谏吴王》)
⑤ 海滨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龚遂传》)
⑥ 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
①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汉书•贾谊传》)
② 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书汉•杜邺传》)
③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如此”。例如:
① 河内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③ 制, 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② 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④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 疑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四、 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例如:
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
①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许行》)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寡人之于国也》)
③ 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④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许行》)
例①②中的“或”代人,例③④中的“或”代事物。代人的“或”仍可译成“有人”;代物的“或”可译成“有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意思是“没有什么”等。例如:
①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② 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 奏刀 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④ 故祸莫憯於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报任少卿书》)
例①②中的“莫”称代人;例③④中的“莫”称代事物。
(五)特殊代词 特殊代词指的是“者”和“所”这两个代词。说它们是“代词”,是因为它们不像别的代词可以单独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称代的对象才是明确的。
英语的“代词”是什么意思?
代词或代名词在语言学和语法学中是指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词,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英语中的代词,按其意义、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连接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九种。
代词分类表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等。代词通常会显示出人称和数的区别:一般区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以及单复数等。也有很多语言的代词会显示格的区别(如英语中第一人称复数主格“we”和宾格“us”),性的区别(如法语中的阳性“il”和阴性“elle”)或是否是生物的区别(如正体中文中的“它”和“它”)。同一语言内随方言不同代词也有很多变化。
有一些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区分“涵盖词”和“排外词”,如北京口语中,如果和特定对方交谈时(不是泛指),包括听者一般会用“咱们”,不包括听者用“我们”。但“我们”有的时候也可以泛指包括听者,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更明显,很多会一概用“我们”代替(有的方言中没有“咱们”这个词);很多地方这两个词的意思还会正好相反。
代名词是什么意思?
汉语代名词:1.代替正式名称的词;2.引申指代号、绰号;3.即代词。[1]
英语代名词:是代替名词的字词,包括人称代名词、不定代名词、指示代名词、疑问代名词和关系代名词。
中文名
代名词
外文名
pronoun
含义
代替某种意义的字或词
分类
汉语代名词、英语代名词
解释
1.代替正式名称的词。
金近《有这样一个孩子》诗:“他要找一个同学,从来不叫名字,只叫喂喂喂喂,他创造了这个代名词。”
2.引申指代号、绰号。
綦水源《三不吹》:“‘三不吹’在这种语气里成了固执、横蛮、不讲理的代名词。”
3.即代词。详“ 代词 ”。[1]
例子
杜康:酒的代名词。
铁公鸡:极端吝啬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
[1] 代名词.百度词典 [引用日期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