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心态决定一切?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
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大概是40年前,福建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抵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外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般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被卖到比中国更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兄弟聚头,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中国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华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至于要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相信很难办到。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顶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以上是真实的故事,反映了海外华人的奋斗历史。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太太,一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她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还以95岁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70岁开始学习登山,这乃是一大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实行积极思维、喜欢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验证了这一点。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但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
心态决定一切,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
1.首先要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学会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快乐的秘诀。惟有自信,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或许有人说,我又何尝不想自信呢?可就是自信不起来啊。是啊,怎样才能使自己自信起来呢?我想,还是让我们多看自己的优点、长处,多发现、发掘自己的潜能吧。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限潜能。人不能光盯着自己的缺点、短处和现在,而要学会欣赏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未来。我们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自信的人。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跟人家的优点比,那样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这点我还是瞒欣赏我一个朋友那种非常自信的想法,虽然有时候有点孤芳自赏的感觉,但是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定要学会赏识自己,悦纳自己,勉励自己。如果做不到这样,可以想办法,比如,积累自己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坚持写日记,写摘抄;把自己的优点罗列在纸上,同时写一两句能激励自己的名言警句或是自己的座右铭,贴在墙上等随处可见的地方,天天看到它们,激励自己。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自信,自信就能快乐,快乐就能发掘潜能,就能高效。所谓快乐,越快越乐,越乐越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不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2。要学会调节。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喜怒哀乐,都在所难免。一次被拒绝的失望,一场伙伴的误会,一句过激的话语,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生活中的不顺心事总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怎样调节呢?最简单有效的做法——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当你想说“我完了”的时候,要马上替换成“不,我还有希望”;当你想说“我不能原谅他”的时候,要很快替换成“原谅他吧,我也有错呀”等等。平时要养成积极暗示的习惯。要对自己说“我能行”,“太好了”。如果把这两句话变成口头禅,那真是太好了!是的,一定要学会积极暗示,光明思维,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黑夜的尽头是黎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3。要学会宽容,培养自己宽广的胸怀。
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生气,闷闷不乐,斤斤计较。而当你胸怀宽广时,你就会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自己的心境也就能保持乐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仁者无敌”。我想伟人们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他们有宽广的胸怀。蔺相如宽容了廉颇,才有了“刎颈之交”,赵国之强;诸葛亮宽容了周瑜,才有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共产党发动了全国统一战线,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老师只有宽容了学生,才能想出更好的教育方法,才会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芳香。让我们善待每个朋友,深切地理解每个人,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样,我们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道底,决定人心态的是人的理想、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目标,正确的人生观,胸怀宽广,执着进取,挑战自我,不屈命运,坚信自己,积极思想,那么,他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美好的人生。
为什么心态决定一切?
人生一世,难免经历风雨,是勇敢迎上去,还是逃避,不同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迎着风雨,战胜它你就成了你生活的主宰。
曾有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他决心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于是,他便去拜访乐观者。
乐观者乐呵呵地请他坐下,笑嘻嘻地听他提问。
“假如你一个朋友也没有,你还会高兴吗?”他问。“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行走的时候,突然掉进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吗?”
“我还是会很高兴的,因为我掉进的只是一个泥坑,而不是万丈深渊。”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假如你去拔牙,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错拔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假如你正在睡觉,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着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狼。”
“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吗?”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场宴会吧。”
“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可以令你痛苦的,你的生活永远是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
“是的,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而快乐和幸福往往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乐观者说。
从此,拜访乐观者的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心态可以决定一切。心态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说态度决定一切?
对富人不应采取仇视的态度,那么对穷人是否就可以呢?其实这个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显示出一种穷人的思想。在穷人眼里。只有对立的两个极端:不是对就是错,除了好就是坏,正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压抑了财富的种子。使它们不得伸展。
两个和尚在山间行走,碰到了一棵枯死的树。一个和尚说:一死得了,万劫皆空,好啊!另一个和尚却说:我佛慈悲,此树生前为人遮风挡雨。如今却落得弃尸荒野,惨哪!两个和尚意见不和,于是争辩起来。有个樵夫路过,和尚们要他给评个理。樵夫说:什么好坏,有柴禾就好。说着,抡起斧子把枯树劈成碎片。捆成一担。挑走了。
一阵风吹过树林。满山的树都摇摆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是树在动。两个和尚又为此争论不下,于是便去问老和尚。老和尚说:心不动,树就不动,风也不动。
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有句很有名的话:“态度决定一切。”如果用这句话把上面的故事“筛”一遍,就会发现,和尚也好,樵夫也好,都在用自己的态度衡量着这个世界,并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为。和尚对枯树是充满人情味儿的态度,但对枯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樵夫是“要吃饭”的态度,枯树在他手里变成柴禾。在这个命题下,“态度”左右了“一切”,于是便有了道理上的纷争,有了心动就可以让树动的结论;相反地,“一切”却拿“态度”没脾气,所以那棵枯树在死了以后还要被人议论。态度从来都是对事实的心理反映,好坏也只不过反映了人心理上可以接受事实的程度,但与事实本身无关。如果事事都先人为主地判断是非曲直,那很可能把自己也给套了进去。所以,在决定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时,还是先把事实看清吧。
要想真正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好坏”这个有色眼镜是千万要不得。如果从一开始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财富是好的,贫穷是坏的。并且坚持好的要坚持,坏的要摒弃的想法,那这场穷人的革命永远也没有成功的那一天——谁能保证财富有赚到头的时候?
贫穷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富裕,它所带给穷人的尴尬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虽然本书彻头彻尾地洋溢着对贫穷的仇恨,但对穷人是拯救的态度。贫穷是一种落后的状态,置身其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落后的习气。有人落后了,领跑者绝不能不管不顾,因为事实上,穷人是基础,是财富载浮载沉的水,水面一个劲儿地降低,那船不触礁才怪。
所以,在历数穷人的尴尬时,思考该怎样摆脱这些尴尬,才是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正途。即便穷人让人心痛,我们也不能对他们怒目而视,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创富而战斗的人,只不过穷人的方法和技能比较落后。当然,对于那些乐于贫穷、安于贫穷,甚至靠“露穷”来混饭吃的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让市场规则去淘汰他们吧。
穷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生活,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毕竟他们接触到的财富太少了,但是与富人生活在一个星球上,这个眼镜就可以摘掉,关键是要向富人学习。我们可以从做事的3个步骤来比较穷人和富人在思维上的不同。
做事大体上有开端、行动和结果三个环节,但穷人与富人对待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开端:穷人使用排除法,先排除不可能的因素——任何事情在没有发生以前,总是有无以计数种可能,而穷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不可能上,所以在事情没开始以前就已经被吓倒了;而富人使用分析法,首先肯定事情是可做的——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分析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因为有可能“垫底”,所以分析的结果往往是积极的,即使有消极的因素,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执行:穷人在战略上重视问题,在战术上却逃避问题,这就使得他们害怕出问题,甚至不敢承认有问题,一旦承认有问题,就无限放大,本来可以解决的却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富人在战略上轻视问题,在战术上重视问题,认为一定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大问题,有问题就一定要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想办法规避。
结果:穷人把成功看得很重,贫穷的背景使他们输不起。他们也承认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母亲”不会光临,或者连稍坐片刻都难以实现;富人认为只有失败过才能成功,因此心理上从不排斥失败,甚至有时候希望能因此而保持清醒。
如果说成功是鸡蛋,失败是母鸡,穷人希望先得到鸡蛋,即使得到了鸡蛋也担心得到更多的“母鸡”,至于鸡蛋从哪来,最好的答案是和母鸡不沾边;富人则希望先得到那只母鸡,然后可以得到更多的鸡蛋,因为从总量上看,鸡蛋肯定多于母鸡。富人之所以选择母鸡,就是因为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冷静地分析事实。这是富人的特长,但不是他们的专利,穷人完全可以用它武装自己。
思想从来都是与行动结合起来才会有结果。正如哥伦布手里的鸡蛋。轻轻一磕,它就神气地站了起来。这也许人人都想过,“可就是没有人去做”。武装了头脑还不够,还要武装自己的身体手脚,乃至牙齿。那么富人的手脚上都“武装”了什么呢?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穷人怎么办》
为什么心态决定一切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在想这个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一位艺术家曾说:“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歌德也曾经说过:“人之幸福会在于心之幸福。”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却不失精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这是勿庸置疑的。
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定律》一书中把积极的心态称作黄金定律。也就是说积极的心态会带来积极的结果,保持积极的心态,你就可以控制环境,反之环境将会控制你。天才和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决定因素不是智商的超常,更不是技能的高超,而是适时调整的积极心态。当然要想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首先要学会的便是积极思考。虽然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差别很小,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都占极少数。谁都羡慕神童,并期望自己也有超常的智力,但是智商超常并不就等于前途无量,古代的仲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任何人从事任何职业和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尤其是从事最讲究技能高低的活动——体育比赛,然而大家都清楚在竞技场上并不是技能高就能取得好成绩,奖牌的获得绝大部分取决于选手心态的有效调整。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扮演一个或多个社会角色,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那么他们所特有的心态也就不同,其对待生活、事业、爱情的态度也就随之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因,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然而还有许多人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造成一定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心态。
其实人的思维与视觉一样,是有盲点的,往往是看见消极的一面就看不见积极的一面,于是都不同程度地被恐惧感和自卑感笼罩着。在这种状态下,首先我们要经常阅读有关积极心态的书籍并时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其次,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多与积极的人接近,保持近朱者赤,这样将有利于我们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铲除心中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记得大学里一位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曾说过:“你们今天看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录音带,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将决定你们5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今天你们所处的环境有利于你们的成长,那么这将比腰缠万贯更珍贵。”
为什么说心态决定一切
相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态,迥异的结局。就像面对带刺的玫瑰,有人想到的是可怕的刺,有人想到的是美丽的花;看一件事物的角度和心态不同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态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准,一个人的潜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十分重要。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用心进取。我们不能保证你具有了某种态度就必须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们都有着一些相同的工作态度。
在企业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持有自我的工作态度。有的人勤勉进取,工作忙碌、热情,精神抖擞,用心乐观,永争第一,总是用心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是在受到挫折的状况下也是如此。
有的悠闲自在,得过且过,从来都是按时上下班,按部就班,职责之外的事情一概不理,分外的事情更不会主动去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有的牢骚满腹,永远悲观失望,总是在抱怨他人与环境,认为自我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由环境造成的,常常自我设限,使自我的无限潜能无法发挥,整天生活在负面情绪当中,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
一位伟人曾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你的态度如何,在必须程度上已决定你是失败还是成功。要改变现状、克服困难,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端正态度,没有正确的态度,这一切就无从谈起。
扩展资料:
对于态度的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
奥尔波特(1935年)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强调当下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1984年)认为态度是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强调态度是一种观念、意见等主观的东西。
迈尔斯(1993年)对于态度的定义较为完善,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态度决定一切 百度百科
为什么说态度决定一切
态度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种作用,现仅举几种。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这里有不少实验证明了这个现象。哈斯托夫和坎特里尔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末受罚的次数。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
兰伯持(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
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未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了解学习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因此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这似乎是一种常识。当然,学习态度端正,也不一定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其它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智力,策略等。这里不妨介绍一下,态度在学习中的过滤作用,即学习者对某些事件所持的社会态度,也常影响着他对有关事件的论述材料内容有筛选地去掌握并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琼斯(E.E.Jones,1956)等做过一项实验。
研究者选择对"白人与黑人分校学习"有不同态度的大学生作被试,第一组为反对分校者(即反对歧视黑人者),第二组为赞成分校者(即有种族歧视者)。然后让两组被试个别地朗读11篇主题为"反对黑人与白人分校学习"的文章,读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将读过的文章内容、尽量完整的写出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所记忆的材料数量(即成绩)远优于第二组。这也就是说与读者社会态度相吻合的材料,易被吸收、同化和贮存、提取;而与读者的社会态度(包括信念、价值观)相反的材料,则往往被忽视或曲解。显然,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看过滤器的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一般说,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喜爱并有良好的态度,就会努力去工作,产生高效率。但事实比这种设想更复杂。布雷菲尔德和克罗克特曾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对工作的态度(满意不满意)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如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有的效率高,有的则一般或不高,这是因为后者受工人群体内部隐存的社会标准("不过高也不太低"的生产指标所制约,他们不愿离群,故有意降低效率以求与大家一致。
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满意而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则会有更高的效率,这是无疑的。
更多扩展补充
扩展
为什么说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个女人
补充
好女人可一把家里撑起来,不需要男人在为琐事浪费经历
好女人可以成为男人的动力,支持鼓励理解男人.
好女人不会让男人在事业和感情间犯难.
好女人总是默默的在家等待这个男人
知道男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扩展
哦,谢谢了
补充
不用客气,满意请..
好多人都说心态决定一切到底心态是什么概念?
就是有良好的心境,即心理环境,同时也是健康的心理!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内心保持着轻松,愉悦,开心等积极状态!
扩展
心里的一种感觉?
补充
嗯,内心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