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号
经过漫长的7个月调查,8月26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248页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造成“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是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外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撞击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部件形成裂孔,当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而从根源上看,“哥伦比亚”号与1986年“挑战者”号的两次失事,皆由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美国宇航局管理上的因素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等同于泡沫材料撞击。
1一块泡沫塑料撞上了左翼
美国坎那维拉尔峡谷发射基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这里发射升空。当主发动机点火后,宇航员们听到一声沉闷的爆裂声,同时感觉到他们所乘坐的重达2000多吨的航天飞机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
航天飞机升空了,这时是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月16日上午10时39分。
发射是整个任务中最紧张的环节。“哥伦比亚”号机长、45岁的空军上校哈兹本德被绑在航天飞机前排靠右边的椅子上,注意着从头顶天窗里洒下的眩目的阳光。
“‘哥伦比亚’号,这里是休斯敦。你们正在升空。”起飞70秒后,哈兹本德听到了从休斯敦的指挥控制中心传来的声音。
“我们重复一遍,正在升空。”哈兹本德迅速作出回应。
——悲剧似乎总有某种惯性。1986年,也就是在宇航员重复这句话的时候,“挑战者”号突然起火爆炸。
而此刻,“哥伦比亚”号正飞行在大西洋上空,以超过2575公里的时速冲到20116米的高空。
仅仅10秒钟后,一块电视机大小、大约1千克重、由聚苯乙烯制成的泡沫绝缘体飞离了子弹形状的推进舱。这块泡沫残片卷进了超音速的空气涡流中,就像是一个泡沫塑料的杯子从一辆疾驰的汽车中被抛了出来。在飞行了18米后,它突然减速,并开始急速地旋转。一瞬间,它以时速161.5米的相对速度,撞在了航天飞机左翼的边缘上。
这次撞击很可能在航天飞机左翼的边缘上撞出了一个15到25厘米的裂孔,破坏了一处绝缘材料——当航天飞机与大气层发生摩擦时用来阻隔致命高温的活性碳。
在经过8分26秒的飞行后,“哥伦比亚”号在其22年的历史内第28次到达了预定轨道。主发动机关闭,宇航员们开始了为期16天的太空工作。空军上校安德森和海军军官戴维离开了座位,开始四处拍照,以备着陆后分析之用。然而他们的胶卷在事故发生后一直没有找到。
宇航员们两班倒,昼夜不停地工作,他们执行的是近几年来最为复杂的一次太空任务,试验项目多达80余项。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有13只大老鼠、8只蜘蛛、5条蚕宝宝、4个 鱼卵、3只蜜蜂、15只蚂蚁和几个盛放蠕虫的罐子。4月,人们发现了这几个罐子,里面的虫子依然活着,它们成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
2管理小组会议上三秒钟的沉默
“哥伦比亚”号升空后的第二天,“哥伦比亚”号飞行管理小组负责人琳达·汉姆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那天的会议上,泡沫塑料撞击的事情根本没有被提及。
而在其后的15天里,琳达只召开了4次这样的会议,另外5次会议都是电话会议。而根据规定,“碰头会”必须每天召开。
1月21日,管理小组会议再次召开。这已经是“哥伦比亚”号升空5天之后了。在这次会议上,航天飞机受到撞击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来。高级工程师麦考马克第一次向专家组提交了一份关于泡沫塑料撞击的报告:“正如各位所了解的,我们的飞机遭到了撞击……位置就在飞机左翼的边上。”但是琳达打断了他的话:“嗨,先等一下,我认为那块泡沫塑料不足以造成损害。”琳达建议这位工程师看看以前的资料,那是关于1997年的一次碎片撞击事故的。
琳达说:“下面有些人总是对我唠叨个不停,说我们可能做错了。除了飞行安全外,我们不会更重视其它问题。”接下来,会议讨论了“哥伦比亚”号下次发射前要注意的事项等内容,随后琳达准备结束讨论。她问与会者,是否还有什么要说的。说完这话,琳达停顿了大约三秒钟,这三秒钟,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事后,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结构学首席工程师罗德尼·洛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回忆说,自己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三秒钟的沉寂,也记得琳达抬头环顾四周的样子。他说:“当时的气氛好像就算说点什么也无所谓。”但最终大家还是保持了沉默。
洛查在采访中说:“我在那里职位卑下,而她则高高在上。”这就是他没能最终坚持自己的建议——对“哥伦比亚”号进行卫星拍照——的理由。“但我潜意识里却感到,琳达的那些唠叨不停的下属是对的,我们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哥伦比亚’号没有危险有可能做错了。”他说。
同一天,“哥伦比亚”号上的宇航员拉蒙正在通过空对地通信设备与以色列总理沙龙聊天。
3一封没发出去的电子邮件
罗德尼·洛查是要求对航天飞机进行卫星拍照的几名工程师之一,他和另外几人当时受琳达指派组成一个评估小组,来研究“哥伦比亚”号受泡沫材料撞击的情况。由于设备原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美国宇航局所拍的照片模糊不清,根本分辨不清机身受损位置和严重程度。
洛查在1月21日提交了一份电子邮件,他总结说:“没有更清楚的图像就很难确定问题所在。”在邮件中洛查还称,由于泡沫材料撞击的不确定性,因此最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会是“没什么大碍的”,但也可能是“不能接受甚至非常恐怖的”。
第二天,洛查得知,高层领导决定不对“哥伦比亚”号进行卫星拍照。他惊得目瞪口呆。当天,他草拟了一封写给他的14位同事的电子邮件,其中写道:“依我看,这样不行。……还记得我们周围贴得到处都是的安全宣传海报吗?上面写着‘如果不安全,你会说出来吗?’是的,这事确实已经严重到了这个程度。”
然而,这封邮件没有被发出去。
洛查的申请是仅有的两个类似要求中的一个。“哥伦比亚”号进入轨道后,琳达曾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提出用间谍卫星对轨道中的航天飞机进行拍照。7月底琳达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那天她花了一天时间来寻找到底是谁打的电话,但最后仍无法确认申请人是谁,因此她否决了这份申请,并决定“事情到此为止”。在管理会议上,她也没再提起有关这份申请的事。琳达说,直到“哥伦比亚”号事故发生数周之后,她才想起当时这份卫星拍照申请,并觉得有些不对劲。
在琳达否决了这一申请后的几天里,约翰逊航天中心里曾掀起一阵小的骚动。工程师们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讨论着是否该用卫星给“哥伦比亚”号拍照。但是,这些讨论完全没能到达更高的管理层。
47名宇航员的最后时刻
“哥伦比亚”号爆炸后,许多媒体报道说,7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解体的瞬间就“毫无痛苦”地牺牲了。不过,调查小组对于这一细节的表述始终十分谨慎。
从现有情况看,宇航员舱虽然曾遭到极大撞击,但却是整个航天飞机主体部件中最后一个解体的。这种情形与1986年“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宇航员所遭遇的一样,就是说,事故发生后,机组人员还活着。尽管“挑战者”号出事后,美国改进了航天飞机上类似普通战机那样的“弹射跳伞装置”,但事实上当“哥伦比亚”号出事时,这种逃生设备纯属摆设,根本无法使用。
《纽约时报》不久前曾报道说,“哥伦比亚”号宇航员在中断通讯后仍然存活了近1分钟。人们本以为,机舱破裂后宇航员就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补充,而是直接暴露在德克萨斯上空60960米的稀薄空气中,并在机舱解体后瞬间死去。但是今年3月,美国宇航局在德克萨斯州的汉普希尔山发现了“哥伦比亚”号上的轨道试验支持系统传感器。传感器在美国东部时间9时零分18秒才停止数据记录(这也是飞船主体爆炸的确切时间)。这些支离破碎的无线电传输信号,在航天飞机失去与地面的无线电联络后仍然持续了32秒,此后18秒的数据信号没能传送到指挥中心。
这些数据显示了宇航员们在最后时刻的情形:8时59分28秒,“哥伦比亚”号机长哈兹本德上校跟指挥中心最后通话,他说:“罗杰,哦”或者是“罗杰,两……”,然后通话就中断了。调查人员分析,他可能是想说“罗杰,两个”,“两个”是指航天飞机左侧的两个着陆轮胎——传感器显示两个轮胎已经过热。
从分析收集到的残骸以及零散的数据记录器提供的信息来看,机组人员在“哥伦比亚”号开始散架前的最后关头,依然试图通过手动驾驶来挽救这艘不幸进入“螺旋状翻滚前进”状态的航天飞机,但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哥伦比亚”号左侧机翼最先脱落,然后是尾翼,接着货舱轰然解体。最后,载着7名宇航员的驾驶舱在继续向前飞行了一段时间后,终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四分五裂,机组人员悲壮而无奈地走向了死亡。
5“不从根本上改革,类似悲剧仍将重演”
8月26日《纽约时报》头条所使用的题目是:《最终报告直指美国宇航局糟糕的安全文化》。
事故调查委员会发现,由于管理人员疏忽,相关人员没有对“哥伦比亚”号进行跟踪摄像,因此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报告认为,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十几年间,美国航天局领导和管理层人员的安全意识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加强。报告说,“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号两次失事,从根源上看皆由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引起。
报告还指出,美国宇航局的管理体制不鼓励人们在安全问题上提出不同看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人关注飞船泡沫塑料是否脱落,或可能造成何种影响。《纽约时报》
哥伦比亚号有哪些历史?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宇航员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美国西部时间24日8时39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圆满完成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维护的飞行任务。
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
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
2009年9月美国东部时间11日晚间7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7时47分)发现号开始点火进行变轨,于当天晚间8时53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8时53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
哥伦比亚号有哪些历史?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
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
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
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
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宇航员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美国西部时间24日8时39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圆满完成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维护的飞行任务。
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
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
2009年9月美国东部时间11日晚间7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7时47分)发现号开始点火进行变轨,于当天晚间8时53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8时53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
关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哪些故事?
美国当地时间2003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哥伦比亚”号解体后,可能带有有毒物质的碎片散布在得克萨斯州东部约19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一条160公里长的烟雾和金属微粒带还悬在该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广漠土地的上空。坠落的碎片也击穿德克萨斯州多间房屋屋顶,并且引起居民区火灾,至少27人受伤。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已进行飞行任务二十八次,原预订美国东岸时间上午九时十六分(德州为八时十六分),降落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角,在降落前约十五分钟与太空总署最后一次通讯后,即失去联络。机上有七名乘员,其中四人为第一次飞行,包括一名首次参与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以色列航天员。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去联络时的飞行高度是二十万七千英尺,飞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处解体,航天飞机碎片势必分散非常广阔。
有关人士称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是:外挂燃料箱隔热泡沫脱落,尽管这块泡沫仅仅0.77千克,还是在哥伦比亚左翼防热瓦上砸了个小洞,哥伦比亚号带着这个洞在太空飞行了16天后,在降落时与大气层摩擦的巨大热量透过这个洞进入机体,引起爆炸。
哥伦比亚号是承载科研项目最多的航天飞机,其中还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一个项目: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
什么是哥伦比亚号坠毁之谜?
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坠毁原因现在已有了初步结论。原因是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机翼受到星际间物质撞击后,产生轻微的裂缝,在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后,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七名宇航员葬身蓝天。
直接导致飞机坠毁的原因是壳体材料不过关。
这个结论是震惊科学界的。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缺陷,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常识性的问题。
揭开这个谜底的人叫詹姆斯·哈洛克。他是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在事故调查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哈洛克说看到了航天飞机失事后工程师向他提供的碳制高温保护板的说明书,一份25年前印制的小册子,上面写着:碳制保护板的设计强度是“可以承受0.006英尺/磅的动能”。
哈洛克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他订制了一盒铅笔,进行反复测算,最后得出结论:一支普通的铅笔从15.24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体时产生的冲击力就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保护板的设计强度!任谁都可以想像,这种设计强度根本不足以保护航天飞机这种庞然大物。谜底就这样揭开了。
这块保护板造价80万美元,是用来防护机翼不被燃料作用时的超高温熔解的,但对于价值180亿美元的“哥伦比亚”号来说,当“哥伦比亚”号将要去沐浴“枪林弹雨”之际,工程师给它建造的保护板却仅能防护一枝铅笔的冲击。
当哥伦比亚号在空中飞行时,一个豌豆大的物体就能产生180千克的冲击力,也足以给哥伦比亚号以致命的打击。哥伦比亚号能返回大气层,已经足够幸运了。
有位哲人说,打败一个跋涉者的不是漫漫的长路,而是他鞋中的一粒沙。
哥伦比亚号成功航行多少年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进行了它的第28次飞行,这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里面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进入太空轨道;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公里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据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不久后曾发生爆炸,造成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月16号发射升空的“哥伦比亚”号上的7名宇航员包括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6名美国宇航员中有两位是女性。“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03年1月16号。“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关于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有哪些介绍?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哥伦比亚”号解体后,可能带有有毒物质的碎片散布在得克萨斯州东部约19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一条160公里长的烟雾和金属微粒带还悬在该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广漠土地的上空。坠落的碎片也击穿德克萨斯州多间房屋屋顶,并且引起居民区火灾,至少27人受伤。
按原计划,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在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9时16分(北京时间2月1日22时16分)着陆。但是在9时左右,地面控制中心突然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同时,德克萨斯北部的居民向警方称,他们听到一声音巨大的爆炸声。当地进行直播的美国当地电视上也出现了一道亮光,紧随其后的是浓浓的黑烟划破碧空万里。
有关人士报道:失去联络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大量的残骸散落在达拉斯、沃斯堡(达福)地区,并延伸到东德州,甚至残骸散落到东边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传出有人、车或房舍遭残骸砸伤、损毁的消息。
由于事先预知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将在上午八时飞过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许多人在周末起个大早,就为了目睹航天飞机的飞越,而居住在布兰诺市(Plano)的柯林汉夫妇便是其中之一。据他们指出,他们看到航天飞机从天空的西方飞入视野,后来看到火焰以及航天飞机主体旁有四个物体,原先他们以为航天飞机就是这样,直到看了电视报道才知道出事了。
在艾迪逊市(Addison)宠物医院工作的林维尔(Chris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航天飞机起火,似乎是引擎之类的地方出了问题。但究竟是怎么会这样,他完全不了解。
而在航天飞机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纳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许多的航天飞机机件与金属片散落在整个市区,据该市警察局发言人稣维尔表示,纳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紧急运作中心,派人处理这些残骸。他呼吁民众,千万不要碰触这些可能含有剧毒的残骸。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一览
“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任务编号:STS-107)
里克·哈兹班德(Rick Husband),男,45岁,昔日空军中校,徳克萨斯人。1994成为宇航员,机长。
威廉姆·麦库(William McCool),男,41岁,昔日海军司令员,三个孩子的父亲。1996年成为宇航员,机组成员。
麦克尔·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岁,出生于军事家庭,1994年成为少数黑人宇航员之一,有效载荷指令长。
卡尔帕纳·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岁,上世纪8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于1994年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
大卫·布朗(David Brown),男,46岁,1996年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
劳瑞尔·克拉克(Laurel Clark),女,41岁,昔日海军军医,1996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
伊兰·拉蒙(Ilan Ramon),男,48岁,以色列空军中校。1997年成为以色列首位宇航员,有效载荷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