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
肯定有的,
《中国史前神话解密》 《人类文明起源研究》
还有历代史书中有引用过,如《太平御览》中引用过的《三五历记》等
都是描绘中国有史前文明的书籍
泥河湾文化 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 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 ,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
三星村遗址 三星村遗址位于江苏金坛市西岗三星村,年代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文明起源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早期到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钺,是一件礼器,表示拥有者的权力、身份、地位。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钺的年代早1000余年。
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 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玉龟和玉版。专家推测,玉龟和玉版,有可能就是远古洛书和八卦。在即将开始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将采用红外线摄影技术,寻找可能存在的5000年前的文字。
石家河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所塑有鸟、鸡、猪 、狗 、羊 、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术、祭祀活动之用,邓家湾似为专门产地,通过交换输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 ,随葬品百余件 ;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庙底沟文化与仰韶文化形式由于时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独特的内容,因首先在庙底沟发现,所以称庙底沟类型文化。"碳化"测定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动125年。
河姆渡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
北阴阳营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估计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北阴阳营文化大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但已孕育着父系氏族社会的萌芽。
马家浜—崧泽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685年。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黑皮陶,有夹砂、泥质、夹炭陶。烧成温度760—1000℃。陶器大部分手制,少量轮修。
大汶口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溪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3825—前2405年,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和湖北西部长江沿岸。多泥质陶,细泥陶、加砂陶比较少,还有少量的夹炭陶;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600—800℃。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城头山古城内遍地可见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片和文化堆积。城头山城始建于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屈家岭文化时期又经过两次筑造。陶鬶、陶觚和陶温锅的发现,说明城头山及周边地区,5000年前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00年,正式进入历史时代的吴越应该就是良渚人与吴越人有着某种关联的一种印证,其后马桥文化可能是他的继承者尚无根据;良渚文化先民分为两只一只到达粤北融入石硖文化,一只与中原部落交战,被吸收同化融合,出现在龙山文化之中。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承继崧泽文化发展形成的,得名于杭州附近的良渚遗址,良诸文化的稻作农业、竹木制作、养蚕、丝织、麻织等都有重要发展。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以琮、璧、钺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余杭的反山和瑶山、江苏武进的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仅说明制玉工艺精湛,而且其器形和纹饰多反映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
马家窑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
石峡文化是岭南地区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得名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其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间。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红陶。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
龙山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马桥古文化遗址 马桥古文化遗址含3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上层为春秋战国时代印陶文化遗存;中层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为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被命名为马桥文化;下层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和墓葬,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迹。文化遗存下面还有一条贝壳沙带,说明遗迹所在地是古代海岸。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位置和成陆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1890—前1620年。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小结: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大多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史资料的匮乏,思想的蒙昧等给我们的先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这无疑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已经可以暂告一段落,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即史前文明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巨大任务!有待我国广大的考古,文字,历史等学者的进一步努力。
中国史前文明从何时开始?
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明从何时开始?
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有人能系统谈一下中国史前文明吗
1、中国史前文明之水晶骷髅
1938年在西藏巴颜喀拉山洞里发现了“716块花岗岩圆片”、圆石片2公分厚,好像我们今天的唱片,在山洞石壁上面还刻画星星、太阳、及其它天体图形。
直到1958年,一位中国教授(Tsum博士)对石碟产生了兴趣,经研究证 明这些圆石征中含有高量的钴及其它金属,发现这些石片曾在强电流中被处理过,并破译石碟上面象形文字,据说是记述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距今12000年以 前,一群外星球上的人来到我们地球上,由于他们的飞机已没有足够的能量飞离这个地球。
2、中国史前文明之史前玉器
安徽凌家滩发掘出5500年以前的“玉器”,用200倍显微镜观察,没有丝毫的毛糙感。
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是堪称一流的,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件玉人,上面有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孔,比头发丝还细,5000多年前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科技文明呢?
无锡史前文明爱好者steco先生猜想,也许是某一届史前文明毁灭后遗留下的少数遗物,在5500多年以前被安徽凌家滩古人收藏和陪葬。
安徽凌家滩发掘出5500年以前的“玉器”
3、中国史前文明之超级微雕石
2010年无锡惊人发现农民神传的“超级微雕石”,石头只有鸡蛋大小、并且铁锈斑斑,石头上面仅“头发丝截面”大小的点,竟然刻画五官特证清晰、大鼻子小眼睛、似人似猿的兽人脸头像、与现代人类拍摄的肖像一样逼真。
史前微雕石
令人费解的是、石头从不同角度竟然可以看出近百个逼真的图形,如正面观看石 头像“鱼头形状”,竖看石头像威风凛凛的“古猿人头像”;倒看石头酷似脑大嘴鼻小的“外星人人头”(目击外星人描述的形象),斜看石头是逼真的“大白兔” 图形;石头背型被敲打成轮廓完整的“古人头颅”形状。
大家知道,任何一块石头都可以想像成一二个图形并不稀奇,但是能够想像近百个图形,不管是人工微雕创作、还是对石头自然纹理的想像,充分证明石头具有奇特的超自然现象。
微雕石头上面刻画的似人似猿的兽人脸、古猿人人头、古人头颅等头像,与现代人类的脸容相比较没有本质的差异,他们 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却比现代人类更加智慧,因此史前文明业余探索者推测:微雕石刻画的似人似猿的兽人脸等头像可能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史前智慧人类头像》,我 们定义的人类祖先古猿人,可能就是史前《智慧人类》的少数幸存者”,由此推理人类祖先古猿人早已具有高智商基因,人类与猴子猩猩绝不是同一个祖宗。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石头正面凹凸区深色部分还刻画远古东南亚地形和近似现代的大公鸡形状(传说中国地形像大公鸡),阿拉佰海、孟加拉湾、南海、东海的轮廓线与地图比对惊人的吻合,这难道又是惊人的巧合?
国际微雕大师用“不同倍率的显微镜”做了微痕观察后非常震惊,光滑的石头表面是经过人为精刻细磨的,石头上面的C型孔洞是人为打造,不是自然形 成的,因为石头侵蚀铁锈,可见年代久远,根据石头生锈程度以及刻画的图案推测,石头微雕至少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待科学进一步验证)。
众所周知史前还没有放大镜和精细的金属刻刀,一万年以前的人类还处在原始的石器时期,按照达尔文“进化论”推理,那时期的古人类只会用石头敲击石头制造简单的石器,不可能在碎石头上面三维雕刻图中图。
专家解释、现代人类即使运用高科技激光技术,也无法在小小岩石上面微刻近百个重重叠叠的立体图案,微雕难度远远胜过现代人类在“头发丝”上面刻字。
最说现代人类是不会用没有经济价值的碎石头微雕创作的,从现有的奇特现象表明,史前智慧人类的超级微刻,足以证明史前《智慧人类》早已掌握了超越现代人类的光学知识、天闻地理知识和精湛的微刻技术,超级微雕石头是史前高度文明的见证。
公元前4000年前,世上最早的文明才在两河流域刚刚产生。然而,人们在世界各地却不断发现了许多难以解释的“文明遗迹”。
它们的历史远远超过了4000年,有的甚至超过了上百万、上亿年,科学家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有没有史前文明啊?
有。
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列表:
原始人遗存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河套人 山顶洞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旧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薛家岗遗址 辛店文化 马家滨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岭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庙底沟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新化、屈乐遗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旧石器时代
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
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
这个年代的文化: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
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青铜时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
为何中国没有关于史前文明的发现
中国不是没有史前文明,中国迄今已发现三大史前文明,1.西藏巴颜喀拉山发现了《716块花岗岩圆片》,这些圆石征中含有高量的钴及其它金属,同时发现这些石片曾在强电流中被处理过,上面还刻划无数的条文,据说是记述距今12000年以前的一个骇人听闻故事。2.安徽凌家滩发掘出5500年以前的《玉器》,用200倍显微镜观察,没有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是堪称一流的,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件玉人,上面有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孔,比头发丝还细,5000多年前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科技文明呢?无锡史前文明爱好者steco先生猜想,也许是某一届史前文明毁灭后遗留下的少数遗物,在5500多年以前被安徽凌家滩古人收藏和陪葬。3. 2010年无锡惊人发现农民神传的《超级微雕石》,石头只有鸡蛋大小、并且铁锈斑斑,石头上面仅“头发丝截面”大小的点,竟然刻画五官特证清晰、大鼻子小眼睛、似人似猿的兽人脸头像、与现代人类拍摄的肖像一样逼真。 令人费解的是、石头从不同角度竟然可以看出近百个逼真的图形,微雕石头上面刻画的似人似猿的兽人脸、古猿人人头、古人头颅等头像,与现代人类的脸容相比较没有本质的差异,他们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却比现代人类更加智慧,因此史前文明业余探索者华竹平推测:微雕石刻画的似人似猿的兽人脸等头像可能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史前智慧人类头像》,我们定义的人类祖先古猿人,可能就是史前《智慧人类》的少数幸存者”
中国史前文明怎么样
序言一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从原始族群发展到华夏民族,从氏族部落演化到酋邦联合制王朝,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因素发挥了作用?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同于西方文明?她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不一定是了解的问题。本书正是这样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史前文明的著作!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文化的复兴当是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文明史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要理解一个文明的现在,莫若理解她的过去;而要理解一个文明的过去,则莫若溯寻她的源头。 中华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不曾中断、延绵至今的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揭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探讨其发展的路径、特点,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地全面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中国考古,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些的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被公布,目前,全国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发现数千处,被发掘的上百处,此外,随着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等断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不断提高,对出土文物时间的确定越来越精准,而分子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古文字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古岩画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成果,都无疑对文明的探源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就开始全面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顺利实施,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由国家主导的文明探源工程无疑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个体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同样不容小觑!令平先生的《中国史前文明》正是一部积个人多年心血与研究写就的一本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作者以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相参照、比对,结合了诸多最新的学科成果,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为纬,对原始部落的形成、迁徙、扩张以及华夏民族、其它少数民族的形成做了真实可信的描述,全新架构了中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画面,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介绍史前文明的著作。 二关于本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书中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如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黄帝是一方霸主而非一代帝王等,同时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酋邦、方国、王朝等。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是,无论辽西的红山文化,甘青交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还是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海之滨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已经是相当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些文化之前应该还有源头,那么,中华先民们最初又是从哪儿发展起来的?有没有一个起源点的问题?作者依据最新的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考古学、古气候环境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中华先民南方起源说,无论观点确凿与否,都具有创新的意义。 史前文化中的“星空现象”,是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对研究史前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目前套用的氏族、部落、联盟、国家等概念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它们在社会进化方面的表述上有许多长处,但并不一定都适合我国史前文明发展的实际,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酋邦、方国、王朝等概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更能准确的表述文明的发展实际,值得肯定与推介。 二、确立了一个史前文明的坐标点。 在研究史前历史中,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时间的确定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史前上万年的原始文明历史,许多时候只能用“古时候”、“很久以前”这样的言语来概括,没有具体的时间,导致许多史前人物和事件混在一起,真假难辨,让所有的研究都成了一种推测和估算。所以,即便我们目前还无法对史料记载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考证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但划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确定一个史前文明发展的时间坐标点,就成为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课题。本书中,作者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一期时间8000~7000年作为史前文明的坐标点,并与史载记载中的伏羲时代作为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把史料记载与科学考古做比对与参照性研究,即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拉郎配做法,也解决了对史前文明研究无从下手,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的局面。 没有历史文献支撑的考古学就成了纯科学的考古,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同样,没有考古学的支持,史前文明永远都只是神话传说,缺乏根基与基础,把考古学与史料记载相割裂,只能使史前历史的研究陷入各自为阵的无休止争论,反过来,把考古学文化与史料记载强行拉郎配,一一对号入座,则又犯了机械教条主义的错误。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每一种考古文化存在的时间、地域、兴衰、特点等研究,与史料记载中的“三皇五帝”等人物进行比对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做法。 三令先生本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按其自述,“自小就乐而好古”,痴迷于史前文明的探索,曾考过先秦文学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生,最终因为英语水平过不了关而先后落榜,但兴趣爱好不改,博览群书,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担任过领导职务,工作的便利加上对史前文明的浓厚兴趣,让他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的山川地理和风物人情,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博学之人,尽管他自称“杂家”,但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专业的水准,为其撰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跟令先生是在一次有关史前岩画的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之后双方通过电话和“伊妹儿”时有联系,本书完成后,他第一时间把初稿发给我,希望提出批评与指导意见,并嘱托在著作出版时我能写几句话作为序言,因为教务繁重,也没有来不及对书稿进行详细研读,仅以粗读所感,写下以上文字忝列于此,是为序。
中国发现的史前文明有哪些??
泥河湾文化
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
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
三星村遗址
三星村遗址位于江苏金坛市西岗三星村,年代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文明起源等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新资料。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早期到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钺,是一件礼器,表示拥有者的权力、身份、地位。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钺的年代早1000余年。
等等,当然没有玛雅文明那么神奇,不过我国的史前文明还是很实在的
中国史前文明
佛教也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毁灭并重建的,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很很很多代了,以至于考古根本没法找出来源。因为地球的地质变化摧毁了很多古代文明的遗迹。不可能找得到全部。而且考古也只是推断。你认为如果没有灵魂和精神的注入,一个简单的蛋白质复合体会趋利避害吗。
蛋白质为什么要这样结合而不是那样结合,为什么蛋白质的这种结合就能产生精神和认识,肉灵芝,蘑菇为什么就不会思考和趋利避害?一切只是巧合吗?有那么多巧合吗?那为什么不反过来认为蘑菇也能巧合出智慧来呢?为什么巧合会偏爱动物或者说特别要算人类?植物没有蛋白质吗?所以对世界心存一份敬畏,不见得是坏事… …
史前文明中地球有哪三大陆消失了
列举史前文明之谜 沉入海底的遗迹
在秘鲁海岸边的水下200米深处,人们发现了雕刻的石柱和巨大的建筑物.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八张海底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座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台阶. .它沉沦的时间也是在大约一万多年以前.在百慕大三角地带海域西面,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字塔.
很显然,这些曾代表着史前人类并有光辉灿烂文明的城市遗迹,却因大陆下沉而沉入海底.
史前大洪水之谜
大约1万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类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那次洪水也导致大陆的下沉.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许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人类文化学家也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关于本民族文明起源的传说则发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普遍述及人类曾经历过多次毁灭性大灾难,并且如此一致地记述了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某一远古时期,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造成全人类文明毁灭的大洪水,而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存活下来.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虽然这些传说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对于这一切证据和现象,用偶然或巧合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有关那次大洪水的过程,《圣经》中有所描述.虽然《圣经》是一本宗教书籍,但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描述的是真实的人类历史.以下为《圣经》中关于那次大洪水的摘要:“洪水泛滥地上40昼夜,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山岭都淹了”;“5个月后,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又过4个月后,诺亚离开了方舟,地已全干了.”那次洪水同时伴随着大陆的变迁完全摧毁了当时整个地球的人类文明,只有极少数人活下来了.近来考古学家发现的许多史前遗迹,如亚特兰第斯大陆、希腊文明及海底建筑物等等均可能因那次洪水而消失.
曾受陨星撞击的地区
中、美等国专家最新联合测定出中国广西百色打制石器的年代在80万年前.专家推断,万古以前,这一地区曾经受到陨星的撞击,大火烧毁了茂盛的森林,留下一层红色的溶岩,打制石器就埋在这层溶岩底下,可以推断制造那些石器的人类就在那场天灾中消失了.
踩在三叶虫上的足印
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岩中发现10个类人动物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约有二点五亿年历史.
更早一些时候,有人在美国圣路易市密西西比河西岸一块岩石上,曾发现过一对人类脚印.据地质学家判断,这块岩石约有二点七亿年历史.
最为奇特的发现,是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业余化石爱好者米斯特于1968年6月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他叙述说,当他用地质锤轻轻敲开一块石片时,石片“像书本一样打开,我吃惊地发现,一片上面有一个人的脚印,中央处踩着三叶虫,另一片上也显出几乎完整无缺的脚印形状.更令人奇怪的是,那几个人穿着便鞋!”
之后,1968年7月,地质学名家伯狄克博士亲往羚羊泉考察,又发现了一个小孩的脚印.1968年8月,盐湖城公立学校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华特,又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发现了两个穿鞋子的人类足迹.
所有这些发现,经有关学者鉴定,均认为令人无法怀疑,是对传统地质学的严重挑战.犹他州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馆长马迪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那时候“地球上没有人类,也没有可以造成近似人类脚印的猴子、熊或大懒兽,那么,在连脊椎动物也未演化出来之前,有什么似人的动物会在这个星球上行走呢?”
三叶虫是细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与虾、蟹同类.在地球上存在时间从6亿年前开始,至2.8亿年前灭绝.而人类出现的历史与之相比,很短,至于穿上像样的鞋子不过三千多年.这一切,又该作何解释?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原子能技术是人类近几十年中才开始掌握的一门高科技技术,而在非洲,却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法国有一家工厂使用从非洲加蓬共和国进口的奥克洛铀矿石,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批进口铀矿石已被人利用过.铀矿石的一般含铀量为0.72%,而奥克洛铀矿石的含铀量却不足0.3%.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纷纷来到加蓬奥克洛铀矿考察,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古老的核反应堆,由6个区域约五百吨铀矿石构成,输出功率估计为100千瓦.这个反应堆保存完整,结构合理,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
据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核反应堆.而人类只是在几十万年之前,才开始使用火.那么,是谁留下了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是外星人的作品,还是前一代地球文明的遗迹?
矿石中的人造物
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
1844年,苏格兰特卫德河附近的矿工,在地下8英尺的岩石中发现藏有一条金线.
1845年,英国布鲁斯特爵士报告,苏格兰京古迪采石场在石块中发现一枚铁钉,铁钉的一端嵌在石块中.
185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契斯特镇进行爆破,从坚实的岩床中炸出了两块金属碎片.
这两块碎片合拢后,竟是一个钟形器皿,高12厘米,宽17厘米,是用某种金属制成,有点像锌或锌与银的合金,表面铸刻着6朵花形图案,花蕊中镶有纯银,底部镌刻着藤蔓花环图纹,当地报刊誉为“精美绝伦”.
1852年,苏格兰一处煤矿中,在一大块煤炭中发现一件形状像钻头的铁器,而煤块表面无破损,也找不到任何钻孔.
1885年,澳大利亚一处作坊的工人,在砸碎煤块时发现煤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物,是一平行六面体,两面隆起,其余四面均有深槽,形状规则,使人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人造物体.
1891年,伊利诺州摩里逊维尔镇的柯尔普太太在敲碎煤块时,发现煤里有一条铁链,两端还分别嵌在两块煤中.这两块煤原来是一个整体,只是在敲碎时才分开.
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恰市洛亨斯宝石礼品店3位合伙人兰尼、米克谢尔和麦西,在一个海拔4300英尺的山峰上,找到一块化石.当他们用钻石锯开化石时,锯刃被坚强的东西弄坏了,打开后才发现,化石中包着一个“晶洞”,里面有一个像汽车火花塞一类的东西.中间是一条金属圆芯,外包一个陶瓷轴环、轴环外又有一个已变成化石的木刻六边形套筒,套筒外面便是硬泥、碎石和贝壳化石碎片.据地质学家估计,这块化石在50万年前就已形成.而50万年前又何来汽车火花塞? [编辑本段]不可思议的史前文明遗迹 古怪古冢
距离澳大利亚东海岸约750英里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南40英里处,有一个叫派恩的小岛.岛上有四百多个像蚁丘似的古怪古冢,用沙石筑成,高8至9英尺,直径300英尺.
古冢上寸草不生,古冢内也找不到任何遗骸,只在3个古冢中各发现一根直立水泥圆柱.在另一个古冢中发现有两根并排的水泥圆柱.这些圆柱,直径从40英寸至75英寸不等,高40英寸至100英寸.用放射性同位素碳检验法测定,这些圆柱是公元前1095年至1120年间的东西.是谁在人类发明水泥之前就已使用水泥了?这些圆柱究竟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在附近找不到任何有关的人类遗物?
在南美发现一个秘密的隧道系统.这个隧道系统的秘密入口处由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把守,一直通向250米深的地下.隧道内壁光洁平滑,顶部平坦.其中有几处宽阔的厅洞,竟有喷气客机停机库那么巨大.在一处宽153米、长164米的大厅中,放着一张桌子,7把椅子.这些桌椅不知用何种材料制成,像石头又不冰冷,像塑料却坚硬如钢.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及南卡群岛一带海底,人们发现一条路面宽阔的平坦大道.潜水艇安上轮子后可以像公共汽车一样在大道上行驶.
超时代的技术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珍藏着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看样子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只有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然而,当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同阿波罗八号飞船所拍摄的地球照片相比,土耳其的这张古地图就像是它的翻版一样.地图上美洲、非洲的变形轮廓线,同阿波罗飞船拍摄的照片完全重合.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古地图上还绘出了南极洲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同南极探险队在1952年用回声探测仪对南极冰下地形的探测图毫无二致.是什么人在远古时代就已掌握了太空航摄的高技术?
南美喀喀湖高原,古城第阿瓦拉克神秘的废墟,有一座用整块红色砂岩雕刻成的巨大神像.神像上刻有一幅完整无缺的星空图,以及上百个符号.考古学家多年研究,终于破译了星图及符号.他们认为,这幅星图所描绘的是2.7万年前的古代星空,那些符号记述的是极为深奥的天文知识.这些知识是现代人类所未掌握的.数万年前居住在南美喀喀湖畔的古人类,又怎样掌握了超过现代人类的天文知识?
更为奇特的是,1921年在非洲赞比亚,人们发现了一个古尼德人的头骨,头骨左方有一个边缘平滑的圆孔,这圆孔唯有子弹射击才能形成.而据考证,古尼德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有7万年.当时的人类,才刚刚学会使用石斧!
还有,在巴格达城郊的一座古墓中,科学家发现一组两千年前的化学电池,他们仿造古电池成功地获得0.5伏电压,持续工作了18天.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电池,是公元1800年发明的,距今不到200年.
在埃及金字塔中,考古学家们从一具男童木乃伊的左胸中发现一颗人造心脏.现代医学研制使用人工心脏不过十来年历史,而木乃伊的这颗人造心脏却在5千年之前,就已通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进一个男孩子的胸腔!
沉没古大陆连接史前文明 13艘核潜艇在此失踪
一块沉没的古大陆被发现 街道住宅保存相当完整 13艘核潜艇在这里神秘失踪——
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令人神往,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探险家追寻其踪迹.然而今天,探险家、科学家又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失去的大陆———传说中的“姆大陆”.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姆大陆”可能连接着某种文明的脐带……
街道住宅保存完整城市港口规模庞大
潜水考古学的发现已为有关“姆大陆”的见解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有一个波纳佩岛,附近海底有一片沉没的古陆.潜水人员果然在附近海底发现了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宅.他们还从当地海底捞出了十分珍贵的黄金和珠宝饰物.
太平洋中的许多岛屿上都留有巨大的石头平台、石头城遗址、石头雕像等.学者们猜测:“这一地区曾经存在着一个高度文明的种族,他们在以高度的建筑技巧建成大规模城市、雕像与港口后,因为某种我们迄今尚不知道的原因而集体撤离或是集体灭绝,留下壮观的建筑遗迹.”
能够冶炼金属还能使用核能
科学家以及考古学家们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了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南非发现了28亿年前的金属球等等.
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高度文明.
罗盘失灵无线电中断多艘核潜艇神秘失踪
“姆大陆”沉没的地方,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神秘的失踪事件.船只和飞机一旦进入这里的水域时,就会出现罗盘失灵、无线电通讯故障或中断等现象.
根据已经透露出来的消息,军用船只也照样在这里发生事故.前苏联先后就有13艘潜水艇在这里失踪,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具有先进设备的核动力潜艇.有人据此猜测,大洋海底可能隐藏着某种文明留下来的核防卫系统,导致这些核潜艇“翻船”.
航海建筑很发达来往乘坐飞行船
根据专门收集古代玛雅传说或者神话的书《特洛亚诺古抄本》记载,“姆大陆”消失于一万两千年前,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同时沉没.“姆大陆”土地辽阔,东起现今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边是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全大陆东西长7000公里,南北宽5000公里,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公里,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
英国人詹姆士·丘吉沃德在他的《遗失的大陆》一书中,详细描绘了地面上繁荣昌盛的“姆帝国”.“姆大陆”上有一个“姆帝国”,人们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的航海业和建筑业都相当发达,并去大作诸岛传播了文明.“姆帝国”的人们科学技术水平很高,他们发明的飞行船,经常来往于各地,带去各种珍奇物品和金银宝石.
空中鸟瞰古地图绘出冰下南极洲
爱因斯坦和不少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在一万多年前可能曾经存在着史前文明.
科学家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发现一张空中鸟瞰古地图,上面美洲、非洲的变形轮廓线,同“阿波罗”飞船拍摄的照片完全重合.更令人惊讶的是,古地图上还绘出了南极洲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同南极探险队用回声探测仪对南极冰下地形的探测图毫无二致.
另外有证据显示,有关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制成于6000年前,当时这块大陆犹未被冰雪覆盖.科学家们由此设想,在一万多年前,南极大陆处于温带,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那里的人们掌握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他们率领着船队,穿梭于大洋大陆之间.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给蛮荒落后的大陆带去智慧和奇迹,也成为彼此文化间交流和联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