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甲骨文在线识别,甲骨文识别,图中八个字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9 17:48:45 作者:连笔君

甲骨文识别

http://jgw.ayinfo.ha.cn/more.asp?ttt=12&sss=甲骨字库

甲骨文
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是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几乎没有弯转;
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
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
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中国文明因为连绵不断持续了数千年,所以地下遗存非常丰富。自从二十世纪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市,有一片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都城废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据记载,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这里,此后近三百年,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击败商朝最后一个帝王纣王,商朝灭亡,这里沦为废墟。由于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所以这里就被称为“殷墟”。

殷墟的发现和发掘,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自从1928年首次发掘以来,这里出土了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在内的大量文物,其中甲骨文的发现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大事之一。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无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龟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开裂,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灵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在殷墟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三千个,在这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研究甲骨文最早的专著是1913年出版的刘鄂的《铁云藏龟》。

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1929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是另一部重要专著。目前中国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权威有北京大学的裘锡圭教授、中国历史研究所的李学勤教授等。

除了在殷墟发现的商代甲骨,近年考古中还发现了时间更早的西周时代的甲骨,只是这些甲骨上记载的文学非常少,因此没有商代甲骨重要。而殷墟发掘的重大意义也并不止于甲骨文的发现。7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共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多座、王陵大墓12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祭祀坑1000座、手工业作坊5处、车马坑30多座,以及大批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所有这些,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形象

甲骨文识别

中间是“子”字。

甲骨文“子”的写法有几种,都是象形字:

甲骨文全部有多少字?目前有多少比例可以辨认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截止到2014年10月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何辨别甲骨文?

甲骨文的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L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L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到帝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总的说,甲骨文辨伪较其他文物的鉴定要简单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无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伪参半须倍加小心。前人在这项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西人所著录的甲骨书中伪刻较多,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引用时要注意。如《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668片左上部“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等 三条卜辞系真迹,而下半部字虽大而清晰,于文义却不通,系伪刻。作伪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专干伪刻卜辞勾当。如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中提到的蓝宝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细程度几可乱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则在甲骨上大肆“创作”,会给今日的辨伪工作平添许多麻烦。
除商代卜辞外,1954年起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时距殷墟卜辞的发现已半个世纪,作伪之风无存,当然也就谈不上辨伪了。

甲骨文识别,图中八个字

图中八个字:“逮住蛤蟆,攥出尿来。”

上一篇:11085,11085是什么电话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