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几个时期?
病程分三个时期:
黄疸前期
以乏力、厌油、纳差、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及便秘等为表现。部分病人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剧烈腹痛、关节痛、荨麻疹或腹泻等。肝肿大不明显,末期可出现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症状可持续1周左右。
黄疸期
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2周内达高峰。发热渐退,但消化管症状加重。肝脏肿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感。此时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呈阳性。病状持续2~6周不等。
恢复期
黄疸症状减轻,肝脏及其他各种症状逐步消失,约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急性黄疸型肝炎不同时期的表现是怎样的?
黄疸前期
以乏力、厌油、纳差、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及便秘等为表现。部分病人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剧烈腹痛、关节痛、荨麻疹或腹泻等。肝肿大不明显,末期可出现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症状可持续1周左右。
黄疸期
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2周内达高峰。发热渐退,但消化管症状加重。肝脏肿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感。此时血清alt活力显著升高,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呈阳性。病状持续2~6周不等。
恢复期
黄疸症状减轻,肝脏及其他各种症状逐步消失,约1个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3.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轻缓,主要表现为乏力、厌油、纳差、上腹部不适及肝区胀痛等。肝脏常有肿大,伴有叩、压痛,少数有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偏低,AlT明显升高,浊度及絮状试验轻度或中度异常,病程大约持续3个月。恢复不顺利者,转为慢性肝炎的几率为5%~10%。
肝炎分几种?
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庚肝几种分型,我们常见的是甲乙丙肝。
甲型肝炎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发达国家仅少数散发病例。农村高于城市,秋季发病率较高,年龄愈小隐性感染比例愈高,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多由于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性,无明显季节性,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农村高于城市,儿童和青少年高于成年人,其流行因素除血源性传播外,母婴传播及医源性传播也是重要因素。HBV重叠感染HDV或HCV时临床症状加重。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分布,除输血输血浆可造成丙型肝炎传播外,静脉药瘾及性珍触也是重要传播途径。
分类
1.根据病因
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如阿米巴)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非酒精性脂肪性等。
2.根据病程长短
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
3.根据有无出现黄疸
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4.根据病情轻重程度
慢性肝炎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重型肝炎分为几种?
重型肝炎分急性、亚急性和重性3种。
①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症状加重,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③慢性重型肝炎:指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者病情加重,常见于乙型、丙型或丁型肝炎。
关于肝炎分型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病。引起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原因就是各类肝炎病毒,而EB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不属于这一范畴。
临床上按临床表现和病毒类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类七型。
(1)按照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可分为五类:
①急性肝炎:又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两种,以胆红素升高与否来区分。
②慢性肝炎:又分为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由乙肝病毒引起者,20%~70%可演变为肝硬化,其演变为肝癌的机会比健康人高200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20%演变为肝癌。
③重症肝炎:又分为急性重症肝炎(暴发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和慢性重症肝炎三种,病死率高达70%左右,老人及妊娠期重症肝炎较多。
④淤胆型肝炎:患者黄疸可持续6周以上不退,但症状较轻,老年人乙肝淤胆型较多见。
⑤肝炎后肝硬化:又分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病情较重,需医生经常观察治疗。
(2)按病毒类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和庚型肝炎七型,以前五型较为多见。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形式。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肝炎病毒均已有确定的方法检测;己型肝炎病毒尚不能检测,临床上靠排除甲型至庚型肝炎后可作诊断。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事实上已在病人的所有分泌物中查到HBsAg。因此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母婴围产期传播:主要是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引起。②医源性传播: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或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造成的密切接触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
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己型肝炎病毒至今尚未分离成功,其病原尚未确定和公认。目前对己型肝炎既缺乏肯定的公认对象,也缺乏特异诊断方法,仍主要采用排除法,其传播的途径亦不十分明了。
庚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基本相同,因此庚肝病毒可与丙肝或乙肝病毒同时感染。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黄疸前期可有畏寒、发热,并伴有头痛,全身不适、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多在38度左右,但也有高达39℃至40℃者,持续约2~7天后消退。此期消化道症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和恶心,可有厌食、厌油等。
黄疸期黄疸多先从巩膜开始,次见于颜面,不久全身皮肤均可见黄染。黄疸程度不断加深,于出现黄疸后5~15天达到高峰。此时全身皮肤和巩膜呈深黄色,略带红色。病人可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黄或呈灰白色。
恢复期黄疸已退,尿色较清;食欲多已恢复,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肝脏压痛和叩击痛减轻,肝脏肿大缩小。
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比黄疸型为高,其症状与黄疸型相似,但程度较轻,整个病程中不出现黄疸。起病徐缓,常无恶寒、发热;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全身无力,可有腹胀、排气和肝区痛,多数有肝脏肿大。
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或恶性型肝炎。由肝脏发生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所致。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后加重,如未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发展至肝功衰竭。本病有以下特点,应引起警惕。
1.全身症状,如厌食、无力等呈进行性加重,可有严重鼓肠、顽固性呕吐、肝臭、发热等;
2.黄疸迅速加深;
3.肝脏不再能触及(此时肝脏发生坏死、萎缩),可迅速出现腹水;
4.较广泛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5.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往往为肝昏迷的前兆,如性格改变、嗜睡或失眠、定向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躁动等。
急性黄疸型肝炎有哪些特点?
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