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章草》,下面是详解!
元代书法“复古大将”,如何玩转“章草融合”?
章草是草书的一种形式。
而草书在书法中是一个大概念,泛指笔画相连,书写速度快的所有书体。除了章草以外,还包括今草。
起源于汉代。由于汉代通行的是隶书,人们写字时为了追求速度,就将隶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这里可以看出,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的。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以隶书为基础的草书,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古草”。由于汉章帝很喜欢这种书体,使得它在汉、魏时期广为流行,因而被称为“章草”。章草仍然像隶书,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
今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典型的是张芝今草。
章草名帖:汉史游书《急就章》
晋陆机《平复帖》(现存最早的章草墨迹)
扩展资料: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
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字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汉代以后,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我们最常见的草书,它与章草的最明显区别,在于,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章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复帖
书法里的草书和章草有什么不同?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
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扩展资料:
章草,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
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
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章草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章草: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字体具隶书形式,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字形扁方,笔带横势 。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
如果毛笔字的功底稍差,可以先用笔毛稍硬一些的,如七紫三羊之类的(就是黄鼠狼的“狼毫”多一些的,大约软羊毛只占三成),衣纹笔(大号的)。进一步,可以用五紫五羊的(狼毫羊毫各占一半),大白云,中白云也行。有了较强的功底之后,可以用长锋大楷笔,就是绝大多数的毛毛都是长毛的羊毫。这种大楷笔写起来软,笔不太听使唤,但是(特别是“悬肘”)写出的字来给人一种流畅,柔中带刚的情感,不像硬毛笔写出得字毛刺太多,扎眼,不舒服。
在当今的商品社会,各种毛笔鱼龙混杂,都是用“桃胶水”浸泡过了的,你也看不出那种笔的毛毛长些短些,不像解放前,毛笔都是毛毛松散开的,好分辨毛毛软硬长短。总之,您买【长(chang)毛的就好】。
写章草用什麽毛笔好?
章草书法传世名帖有:居延汉简、流沙坠简、武威汉简、张芝《秋凉平善帖》、公羊传砖帖、蔡琰《胡笳十八拍》残句、曹植《鹞雀赋》、曹植《赋稿长卷》、皇象《急就章》、皇象《文武帖》、皇象《顽阁帖》、司马懿《之白阿史帖》、索靖《月仪帖》、索靖《出师颂》、卫瓘《顿州帖》、卫恒《一日帖》等。
章草代表性书家有:崔瑗、张芝、皇象、索靖等。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6205.htm#4
章草书法名帖有什么?
章草也分不同类型,可以根据的你喜好,来选择字帖。一旦选定字帖,在网上都能买到。
一是简章型。其特点是章草带有一定的汉简风格。陆机的《平复帖》和一些西晋残纸墨书属于此类;
二是标准型。其特点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稳定,在简率的笔意中显现隶书的底蕴,堪称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是其代表;
三是章今型。特点是以章草为主,间或参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长门赋》等属此类;
四是今章型。特点是各字细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笔法,带有浓厚的章草韵味。敦煌章草,孙过庭《佛遗教经》等属于此类;
五是正章型。特点是全帖皆用章草笔法,但每个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等属于此类;
六是章篆类。特点是章草融入了篆书的笔意,而显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属于此类。
章草有哪些字帖
章草乃何人所造,章草的由来?...
章草乃何人所造,章草的由来?
章草并非某一人所造,而是一个时代通行的书写字体。
所谓“草”,是对字的快写。而快写的依据,必然是当时社会使用的标准文字。汉代有了隶书,并且能够实现快写的工具——毛笔制造技术也已成熟,人们在日常的文字交流中,对隶书开始了快写,写出来的字体不同于工整的隶书,但仍然以隶书为基础。这种快写的字体约定俗成后,被称为“草书”。
魏晋南北朝以后,社会的标准文字发展为楷书。而楷书也有快写,快写的楷书也叫“草书”,但由于它们所依据的“正书”不同,草书的形式也完全不同。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就将对楷书的草书称为“今草”,取现代草书的意思,而将对隶书的草书称为“章草”。
为什么不叫“古草”而叫“章草”呢?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汉代用于奏章;另一说是据史游写的《急就章》;还有说法是因汉章帝喜好这种书体;更多的人相信,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意思。总之,是后人为了表示与今草相区别。
由于章草与今草所依据的“正书”不同,两种草书的特点也完全不同。
章草保留隶书的笔法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如图: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特点是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如图:
值得注意的是,草书作为一门艺术,也具有自己的继承性,今草与章草的区别并不是截然的。特别是早期的今草,仍然能见到章草的特点。
章草乃何人所造,章草的由来?
章草字帖很多。根据不同风格的章草,其代表字帖有:一,简章型,如《平复帖》;二,标准型,如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三,章今型,如祝允明的《长门赋》;四,今章型,如孙过庭的《佛遗教经》;五,正章型,如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六,章篆类,如王蘧常的《千字文》。
现存的章草墨迹代表作
同上...
同上
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西汉元帝时史游通过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的体的范本。章草的书体特点是字字独立,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缠绵连接,笔画的粗细轻重变化较大,有些横画往往与成隶书捺脚状向右上方重笔挑出,纯似隶书收笔。
章草书法特点:章草省掉隶书的蚕头却保留了雁尾,这雁尾的重笔挑出,对快速写下字是不方便的,因此章草的地位被今草所取代。但在今草中,体现了对章草的继承关系也多而明显。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既成宜今。》又说:《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未见其可也。》《书学概论》也说:《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由此可见学今草必先学章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章草有什么特点?
章草皇帝是东汉肃宗孝章皇帝汉章帝刘炟
章帝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刘炟,即汉章帝
肃宗孝章皇帝(公元58-88年4月9日)
中国东汉皇帝。名炟。明帝五子。公元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凡十四年。年号:建初、元和、章和。 明帝永平三年(60),立为皇太子。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之议,除刑罚残酷的条文50余条。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提倡儒术,建初八年(83),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因经学家多分歧,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名为《 白虎通德论 》(又称《白虎通议》、《白虎通》),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派的主要论点,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作的《四分历》。
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而且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了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章和二年正月(88),章帝崩,葬于汉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章草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章草,是隶书演进到草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