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简介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6 18:53:00 作者:连笔君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的文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 ,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多、种类丰富。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中国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呢!”
河姆渡文化 的发现,使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跨上了新台阶,改变了过去人们的认识,以事实纠正了以往认为江南前文化发展较晚的观点。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面扩展,其它地区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流域曾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

河姆渡遗址的简介

简介: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在余姚,甚至全国都有盛誉。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分布: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20世纪七十年代,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文化遗址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可以概况总结为两点:
1、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河姆渡文化把中华史前文明又向上推进了两千年;
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纠正了我国栽培水稻是从印度阿萨姆传递过来的传统说法,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的介绍

人类根据不同肤色被划分为三大人种,中国人属于什么人种呢?

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

经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护;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一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撞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壕,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型房屋所环绕。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铃高的收成。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仰韶文化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人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叹缝的生活才相对稳定。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成分。

河姆渡“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了当时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当年参加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刘军记忆犹新,当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黑褐色的土层中闪过几粒金黄———稻谷?!刘军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之说,那里发现的最古老稻谷遗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竟有120吨之重!经农业部门鉴定,稻谷为人工栽培。同时,大量用动物骨头制成的农具———骨耜出土了,这些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说明河姆渡人已脱离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了耜耕农业的阶段。

虽然此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标本,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但没有更具体证据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农业始祖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栏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发达的文化震惊了世人。经碳14检测,河姆渡遗址的时间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刘军说,全国目前发现的6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粮食遗迹的不到30处,出土过菜籽或蔬菜实物的算上田螺山也仅5处,其中4处在江南。“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较之黄河流域,文化更先进,技术更发达。”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刘军回忆,当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约7000年的地层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来源何处?无人能解。

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处,发现一个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和河姆渡时间相同,规模相若。

“当年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称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密度之最。现在看来田螺山的文物密度还会超过河姆渡。”考古队员黄渭金告诉记者。

尽管尚未进行碳14检测,但从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断,田螺山遗址所处时代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间,与河姆渡遗址同一时期。

这里有与河姆渡相似的发现,如橡子、稻米、葫芦、蕨菜等植物遗迹,狗、牛、鲸鱼、梅花鹿、金枪鱼等动物遗骸,表明7000年前人类已开始种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鱼、驯养动物……但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国内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见的全新发现。高度超过90厘米的陶盘口釜和双耳夹炭陶罐,刻着人脸的陶支角,状如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残块,针孔不过毫米的骨针,通体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桨……

令人兴奋的是,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在田螺山同样有遗存发现,而且更复杂,更精致。在遗址一角,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这意味着,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现”。

田螺山考古队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田螺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遗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而考古队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称,田螺山和河姆渡,说不定7000年前还常来常往呢。

当地媒体上,田螺山被称为“河姆渡第二”,一个高度评价的称谓。轰动与厚望都寄予这个才露“冰山一角”的遗址。只因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源头”的河姆渡文化,到底从哪来,又去何处了,发现20余年来始终是谜。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

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田螺山,能否揭开谜底?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_____省,距今大约______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流域。

浙江;七千;长江

上一篇:however与but的区别用法区别,-however-英语-鄂铝雅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