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个人资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1]
(概述画像来源[2])
中文名
王羲之
外文名
Wang Xizhi
别名
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国籍
东晋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琅琊(今山东临沂)
出生日期
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职业
官员,书法家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创作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称号
书圣
后世子孙
王献之等
身高
七尺有余
书圣王羲之,书法传神,为何竟被人活活气死?
书圣王羲之,书法传神,但是最后却被活活的气死了,其实也怨不得别人,主要是自己太过容易羡慕嫉妒恨了,攀比心太强,看不得别人比他好,还想耍点小聪明,最后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所以一般官二代们,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傲慢性格,长大以后有才华却没有很大的能力,总是把名声看得太重,要不然不管怎么样也不会被自己气死呀。
书圣王羲之,为何一幅真迹都留不下来?
在中国的书法历史上,他的作品,如果说是第一,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说自己的书法胜过他的书法,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稳稳地坐上中国书法宝座的第一人,但是他的书法真迹,却是没有留下一幅,这是为何呢?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战争了。和第二个原因有点联系,王朝的更替,受害的除了穷苦百姓,还有就是历史文物了,因为很多历史文物都是在皇家手中,所以一个攻城战,可能就会毁坏和丢失很多。
还有就是,很多皇帝都有过这样的思想,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在自己的国家灭亡的时候,都喜欢一把火把自己给烧了,同时也把珍贵的文物给烧了。所以,很多文物都是毁于战争中的。
书圣王羲之最著名的书贻是什么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唐代以后,他被尊称书圣 。
书圣王羲之最著名的书帖应是兰亭集序,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但现在保存下来的是后人的摹本。
其真迹现在存有:快雪时晴帖(台湾故宫博物院):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书圣王羲之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 是以柔为主“飘若浮云 骄若惊龙”他擅长行书 一班后人都学习他的《兰亭序》 我就学过 书法讲究易楷书为础 行书隶书随后 后为草书篆书 墓志碑文可借鉴 最后将自身融于其中 独成一派 行书一般只是点到为止 随意发挥 没有人能写的一样 如果刻意去仿效别人的字体 是练不出成就的.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颜真卿资料……快啊~
1、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2、黄泥习字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
“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
“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
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辞官拜师
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写字的秘诀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
“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
“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颜真卿回答说。
“对!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
“好!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写字的门径和精要。”颜真卿高兴地说。
原来,对这十二字的解释,张旭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今天他传给了颜真卿,从此,颜真卿的字写得更好了。后来,他融汇了前代书法家的特长,自己创制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很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叫它“颜体”。由于学写颜体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学书法的人都爱习写颜体字。
3、御史雨
颜真卿的书法学成以后,告别了张旭,回到了长安。过了没多久,朝廷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官)。
一次,颜真卿来到陇右(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去巡查,发现五原(现在宁夏盐池县)有一件案子牵连了许多人,是一件冤案。虽然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办案的官员一直不认真察访审理,结果,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平反。
说来也怪,自打五原出了这桩冤案以后,天就一直大旱,没落一点雨星儿。水井干涸了,小溪断流了,田里的庄稼枯萎了。人祸加上天灾,五原的百姓日子过得苦极了。
颜真卿决心为这起冤案平反,他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弄清案情真象,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五原的百姓人心大快,都说:
“颜御史真是为百姓作主的好官啊!”
据说,就在颜真卿为蒙冤的人平反那天,好几个月不下雨的五原,一下子就下了场透雨,枯黄的庄稼没几天就变得一片青绿了。五原的百姓又把这场雨和颜真卿平反冤狱的事连起来,四处传扬说:
“准是冤情惹怒了上天,给五原带来这场旱灾,如今颜御史为受难的人伸了冤,感动了老天爷,才有这场大雨呀!这场雨就叫‘御史雨’吧!”
4、誓师起兵
过了几年,颜真卿被派到平原郡(现在山东德州)去当太守。平原郡归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早有野心,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时机一到就发动叛乱,好自己做皇帝。
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就假装要预防洪水,加高加固了平原城的城墙,屯积了许多粮草,还趁机把能够打仗的青壮年人登记起来,做好了守城准备。
公元755年,安禄山果真发动了叛乱,消息传来,颜真卿立即招集起队伍,流着泪对将士们说:
“叛贼安禄山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保住大唐的江山,使我们的妻儿老小不受叛贼的残害,现在我决定立即起兵,讨伐叛军!”说完,他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
将士们感动得都流下了热泪,齐声说:
“我们要和叛军打到底!”
安禄山的军队攻打平原城,好久攻不下来,他又气又急。
正在这时候,叛军攻陷了洛阳,杀死了守城的唐朝官员李×等人。安禄山就叫来一个名叫段子光的人,对他说:
“你带上李×的脑袋去见那个颜真卿,告诉他,不投降,就是这样的下场!”
段子光神气十足地来见颜真卿。可他一走进大厅,见颜真卿威严地坐在中央,两旁的将士们手握着寒光闪闪的刀枪,便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再也不敢神气了。他强装出镇静的样子,对颜真卿说:
“安将军的军队已经打下了洛阳,守城的李×也被杀死。现在远近各县的人都归顺了安将军,他叫我带了李×的人头来劝导你!”
说完,段子光把带来的人头“咚”地一声扔到地上。
颜真卿看到李×血肉模糊的人头,不由得怒火冲天,他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
“来人!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
段子光吓得浑身发抖,连声喊:
“你要是杀了我,将来要后悔呀!”
“为了国家安宁,我没什么可后悔的!”颜真卿铁青着脸说完,毫不犹豫地让手下人把段子光杀了。这件事传出以后,人们纷纷赶来投奔他,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了十几万人。
颜真卿坚守平原城,抗击了安禄山的大批军队,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为唐朝军队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5、写《争位帖》
闹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颜真卿作为有功之臣,当了唐朝刑部尚书(主管司法的官)。
一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大功的名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见本全书军事家卷)来长安朝见皇帝唐代宗,唐代宗设宴欢迎他。本来,按照朝廷规定的礼法,宴会上文武官员的座位的前后顺序,应该按照官职大小的顺序排列。可是,负责安排座次的官员郭英义,为了讨好唐代宗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竟把官职地位比他高的尚书们的座位排到了他的后面。
宴会上鱼朝恩十分得意地坐在前边,颜真卿见了十分气愤,等到宴会结束,他对大家说:
“鱼朝恩不过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什么功劳,他的座位凭什么排在前边!”
“他是皇上的红人儿,谁惹得起?还是算了吧!”几位怕事的尚书劝他。
“不!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不是件小事。这个座次我一定要争!”颜真卿坚定地说。
回到家,颜真卿怒气难平,马上提笔奋力疾书,不一会儿,一封责问郭英义的信就写出来了。
这封题名为《与郭仆射论座位书》的信,写得义正辞严,历数了鱼朝恩的种种罪恶,痛斥了郭英义溜须拍马的无耻行为。尤其珍贵的是这封信里的字,颜真卿写得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把他愤恨难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从这些字里就能看出颜真卿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来。
后来,这封被称为《争座位帖》的信留传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6、写《祭侄稿》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件更有名气的,是《祭侄稿》。这里面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抗击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他一起发兵讨伐叛军。颜杲卿是常山郡(现在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太守,他率军和叛军苦战了好几天,可是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俘获了。
安禄山叫手下人把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季明押到自己面前,问:
“你为什么要反叛我?”
颜杲卿瞪着双眼,连声大骂道:
“呸!我是唐朝的臣子,我为国家讨伐叛贼这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又气又恨,叫人用铁钩钩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可是颜杲卿还是骂不绝口。最后残暴的安禄山竟下令把颜杲卿父子活活地剐(古代一种用刀把人慢慢割死的酷刑)死了。
颜杲卿父子遇害的消息传到了平原,颜真卿悲愤极了。他想到颜杲卿一家满门忠烈,全家三十多口人为国捐躯,就连少年英俊的小侄子季明也惨死在叛军的屠刀下,不由得泪流满面。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颜真卿决定为侄子季明写一篇祭文。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起来。他越写越快,越写越悲愤,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一篇文字苍凉悲壮、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了。
这篇手稿是颜真卿含着泪写成的。文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使人感到他的心情是多么地悲愤啊!
这篇《祭侄稿》不但文词好,书写妙,还饱含作者的爱国热情。只有像颜真卿这样又是英雄又是书法高手的人才写得出来。
后来,这篇《祭侄稿》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历代书法家把它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受到了人们的珍爱。
7、为国家死也甘心
公元782年,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发动了叛乱。这时候,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在朝里做吏部尚书。一天宰相卢杞给皇帝唐德宗出主意说:
“陛下,如果派一位有声望的大臣去劝说李希烈,他一定会悔过的。这样,您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叛乱平息了。”
“派谁去合适呢?”唐德宗问。
“我看让颜真卿去最好。他是我朝的老臣嘛!”卢杞说。
唐德宗听了卢杞的话,就派颜真卿去淮西劝降。满朝的文武大臣听说这件事都吃了一惊,暗暗替颜真卿捏了一把汗。因为大家知道,李希烈是个反复无常、凶狠残暴的人。谁去劝降都是凶多吉少,他们也知道卢杞早就恨颜真卿说话太直,他出这个主意一定是不安好心。于是一些人就劝颜真卿,以年大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颜真卿明知去了很危险,可他不害怕,对大家说:
“我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去,我就是死也甘心!”
说完,颜真卿连家也没有回,只带了一个家童,骑上快马就向淮西进发了。
8、壮烈的死
颜真卿见到了李希烈,当他正准备宣读唐德宗劝降诏书的时候,突然从两旁拥出一千多名杀气腾腾的武士来。他们把颜真卿紧紧地围在中央,一边用匕首在颜真卿眼前比比划划,一边大声地叫骂着:
“杀死他!杀死他!”
“杀了他!割他的肉吃!”
面对着这群凶狠的武士,颜真卿的两脚站得稳稳的,脸上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李希烈见这手不灵,就假意喝退了武士,陪着笑脸对颜真卿说:
“颜大人,手下人无理,不要见怪。还得请您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呢!”
颜真卿严肃地说:
“别的话少讲,你只要归顺朝廷,自然不会获罪。”可是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劝告。他把颜真卿扣押下来,想借颜真卿的威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天,李希烈设宴把颜真卿“请了去”,一个叛军将领见他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来说:
“久仰颜大人的名望,现在李元帅正要商议建国大计,您来了,这真是上天把一个宰相赐给了李元帅呀!”
听了这句话,颜真卿气得脸都变了色,他厉声斥责说:
“谁会当你们的宰相!你们知道颜杲卿吗?他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起兵讨伐,不幸被安禄山抓住,临死前,舌头被铁钩钩断,还痛骂叛贼不止。我今年七十五岁了,只知道和哥哥一样去死,怎么能帮助你们这些叛贼呢!”
李希烈见软办法不行,就想用死使颜真卿屈服。他让兵士在院里挖好了一个大坑,然后把颜真卿带到坑前,威胁说:
“颜大人,你到底答应不答应?你再不答应就把你活埋掉!”
“别耍花招了,给我一把剑,我马上就死在你的面前!”颜真卿毫不畏惧地说。
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屈服,只好又把他关了起来。李希烈不死心,过了些天,又叫人架起一堆干柴,点起熊熊烈火,然后把颜真卿带到火堆前。一个叛将对他说:
“再不归顺李元帅,就活活烧死你!”
颜真卿轻蔑地看了看那个叛贼,一句话也不说,纵身向火堆扑去。叛将不敢真把颜真卿烧死,连忙上前把他拉了回来。
李希烈不能使颜真卿屈服,又不肯放他回去,就下了毒手。公元785年的一天,他派人把颜真卿用绳子勒死了。
颜真卿这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英勇就义了。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也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他的字刚劲雄浑,他的品德坚贞不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佩。
参考资料:http://219.226.9.43/RESOURCE/XX/XXYW/YWBL/LSGS/1944_S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