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局]又一个央企巨无霸诞生
消息大家都已知晓:“南船”中船集团、“北船”中船重工要合并了。
两家船业巨头,8家上市公司,38家科研院所,超过8000亿元的资产规模,在分离20年之后,终于“重修旧好”。
好事既成,不少业内人士欢欣鼓舞:二者合并之日,便是‘中国神船’诞生之时。
业外人士则不免迷惑:企业合并而已,何来“神船”之说?
要弄清楚这件事,还得从一段陈年旧事说起。
缘起
别看南北船现在各自为政,20年前他们可是一家。
1999年7月,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成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
分拆后的二十年间,中船集团、中船重工并行发展,双双成为行业龙头。主营业务有所重合,细分领域却有不同。“北船”中船重工,偏军工生产,侧重船舶设计与配套;“南船”中船集团,民品居多,侧重船舶制造。
即便如此,多年来,二者在业务重合领域,仍有诸多竞争。
比如,“北船”旗下的中国重工与“南船”旗下的中国船舶,同为军用舰船与民用船舶总装上市平台,各条产品线上难免磕碰。
又如,“北船”旗下的中国海防与“南船”旗下的中船科技,同为船舶配套设备上市平台,在水声探测领域也“狭路相逢”了不少次。
从如是意义上讲,合并后的优势就十分明显:正如多位军工领域分析师所说,南北两船的合并,能使双方在研发、制造和配套上优势互补,还能避免低效的同业竞争、造成产能浪费,一举两得。
仍不能想象协同发展的力量有多大?
嗯,从科研和资产规模上说,北船拥有5家上市公司、28家科研院所,2018年总资产5037亿元%/总营收3050亿元,位居全球船舶企业首位。
南船呢,3家上市公司、10家科研院所妥妥在手,兼及总资产3013亿元%/总营收1144亿元的“2018成绩单”——此番合并,不可不谓巨人并肩。
而在制造环节,南船可设计、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适航于任一海区的现代船舶。
北船作为我国海军装备科研生产的主体力量,承担着航母、核潜艇、水面舰艇、水中兵器等海军武器装备的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保障任务——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的 “蛟龙号”,就是其手中经典。
一经联合,难怪有人道,一艘在全球船舶产业占据重要角色的中国船业“航母”,要正式起航。
筹谋
其实这些年来,南北船内部整合、资本运作频繁,两船重组早已渐行渐近。
复盘重组历程,两船似已在人事调配、资产重置、资本运作方面,历经长达三年的酝酿。
国资委在2017年回应南北船是否会合并时,时任主任肖亚庆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南北船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各自体系内的资本运作。
重重运作,既有主动出击、喜笑颜开;自然也有应势而谋,忧患使然。
更有甚者,在2016年,全球船舶市场被指“供大于求”。
内有同业竞争,外有市场需求萎靡,如是背景之下,国内造船产业方突围不断、集中度持续提高。
2017年和2018年,全国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58.3%、69.8%,分别较前值提高1.4和11.5个百分点,新接订单量占全国73.4%、76.8%,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愈加明显。
但业界分析也指出,国内前三大船企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的国内市占率约 60%,相比韩国的90%,仍有提升空间。
展望
2019年两会期间,时任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谈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时表示,要积极稳妥推进装备制造、造船领域的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海工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战略视野在何?
在中国以外,主要船业国度的合并已经先一步发生:比如韩国两大造船企业大宇和现代实施了整合;更早之前,日本造船企业也完成了整合。
中国两大造船企业这回的复合,从内部来说是完善自身、形成合力,从外部来说也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选择——通过重组整合,实力增强,以更好“身手”出现在“国际赛场”。
具体来看,南北船合并利好国内民船、军船两领域发展。
合并之后,还有望达到什么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专门为解决行业内债务问题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的海工装备资产平台,今年4月也已低调完成注册。
当然了,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合并,还将为电力、有色金属、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其它行业的重组提供经验与样本。
“神船”铸就之时,更多行业的“航母”或也呼之欲出。
文%/木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