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书法的特点
篆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因形立意 古拙多变
大篆中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结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因此比较难认。但大都属于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型,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到了后来的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仍然保持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
2、曲笔弧线 体正势圆
篆字都是中锋用笔,一律曲笔弧线,结体平正,横必平,竖必直,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方中有圆。
3、左不见撇 右不见捺
篆字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粗细均匀,没有撇、捺出现。
扩展资料
篆书的运笔方法:
1、藏头护尾 笔立中锋
书写篆书时,把握起笔藏锋,收笔回锋,运行时始终保持中锋,笔锋一偏就会出现棱角。篆书要求笔画圆润、厚重、沉着。
2、有提无顿 有转无折
在书写篆书时,应当是提笔运行,几乎是无粗无细,没有明显顿挫。在字的转折处,都变成了弧形、半圆形等,所以是使用转笔,没有折笔,仍然保持线条粗细一致。
3、一笔完成 两笔搭接
在写篆字的点画、直画以及不规则的弧画时,可以一笔完成。而在写角弧、半圆弧、圆弧等须两笔完成,并注意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书
古代著名篆书书法家及其作品
1、李斯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作品有《会稽铭文》、《峄山刻石》、《泰山石刻》。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这篇文章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
《峄山刻石》传为秦相李斯所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
《泰山石刻》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
2、李阳冰
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碑》、《拪先茔记》、《般若台铭》等。
《缙云县城隍庙记碑》是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的。
《拪先茔记》是 唐大历二年(767年)李季卿撰文,高171厘米,宽79厘米。14行,行26字。现存西安碑林。原碑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刻的。拪,是迁字的古字。因为李季卿迷信风水,把他祖先的坟墓,由灞河岸迁到风栖原。碑文即记此事。
《般若台铭》是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唐李阳冰般若台铭图。
3、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作品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我书意造本无法》、《淫读古文日闻异言》等。
4、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作品集有《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作了天下事》、《读遍千古书》、《好学为福》、《黑青田》、《吴昌硕画集》、等。
5、赵之谦
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著《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环宇碑访录》、《勇庐闲话》、《二金蜨堂印存》、《辑雅堂诗话》、《梅庵集》、《悲庵居士诗膡》等。
作为书法爱好者,如何才能写好篆书?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途径,也是书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临摹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向更高层面的发展过程。
书家创作灵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在肌肉放松与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辩证状态下完成的。紧与松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对比关系。据传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
实际上这是一种讹传,宋人米元章在《自叙帖》中有提出质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尽管他这里没有特指说明书写何种书体,但实际上是书写各种书体的共同要求。那种认为执笔宜紧的说法,对初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我以为,执笔无定法。固执于松、紧,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书法中关于篆书的知识有哪些
篆书的基本笔法,可以用“玉箸纵横”来比喻,意思是篆书的各种笔画,就是由像筷子一样的线条组合而成的。
虽然只有这么一笔,但要写好它也是不容易的。一笔决不是随便地画一下,应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
起笔,是一画的开始。起笔要逆势落笔,横画做到“欲右先左”,竖画做到“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迹之中。
行笔,是笔迹的延伸。行笔时,笔管稍带逆势;笔锋需中正,笔毫均匀铺开,切勿使其偏于一边。这样才能笔锋着力,产生凝重浑厚的线条。
收笔,是行笔终止收锋。收笔时不能将笔锋轻易画出,如果锋毫外露,线条就会显得轻薄。收笔时应注意回锋,即所谓写横画时要做到“无往不收”,竖画时“无垂不缩”。这种藏锋收笔,也叫“护锋”。
篆书除了横竖线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长短的弧线。
不同方向圆弧线的运笔的基本原理,和横、竖线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笔、行笔、收笔要随弧势的变化而变化,基本弧线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左右半圆线。
在这直线与弧线的基础上,可以引申出各种直线与弧线组合变化的线条。
书法,篆书,请问这4个是什么字
这是秦石鼓文中的内容“吾马既宝”。宝字是同音字。原字没法打出来。
补充
书法篆书,这是什么字?
这是古代的“寿”字纹饰。
寿字纹是古代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属于是文字纹的一种。多施用于瓷器与布帛之上,以充装饰。
成语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甲骨文笔见刀痕,清丽挺秀。但求凝重,敦实雄厚,见刀见笔,洒脱天然。二、金文大小纵横,胸无成规,参差错落。三、小篆藏锋逆入,笔画园润,整齐划一。四、蚕无二设、燕不双飞,骨肉匀适,波磔分明。五、楷书字占一格,笔画标准,字型规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断笔连。六、行书非真非草,离方循园,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拨,前后顾盼,遥相呼应。开合驰张,参差有趣七、草书章草:大小仿佛,字距均匀,行间清晰,补列整齐。今草:略举大较,仿佛若斯,重按轻转,《入笔》顺风而起,《收笔》信锋所趋张芝的逛草:超前绝后,独步无双。王导的草书: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王羲之的草书:笔笔有格,规矩俨然,气韵连绵,任意恣肆,天然有致。还有很多,不一一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