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小篆》,下面是详解!
小篆和中文对照表
要是直接看的,没打印机...
要是直接看的,没打印机
小篆和中文对照表如下图所示(部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扩展资料: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参考资料:小篆-百度百科
浩字小篆怎么打?
写作:
浩拼音:hào,注音:ㄏㄠˋ,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TFK,仓颉:EHGR,郑码:VMJ,四角:34161
释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浩大。浩繁。浩荡。浩瀚。浩劫。浩淼(亦作“浩渺”)。浩气(盛大刚直之气)。浩如烟海。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浩裾[hào jū]
浩居。
2、浩睿[hào ruì]
浩瀚。广大的智慧。
3、浩穰[hào ráng]
众多;繁多。
4、浩学[hào xué]
博学。
5、浩倨[hào jù]
浩居。
小篆的特点是什么
小篆的特点是什么...
小篆的特点是什么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扩展资料:
秦丞相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述,丞相李斯为赵高所害被下狱囚禁后,曾试图上书秦二世,文中反讥自己当政期间“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是一项罪名。
由此推断,李斯很可能直接参与了“书同文”的工作。复次,编撰于唐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书断》,以及清代《康熙字典》也认为小篆者为秦相李斯所作。于是后世往往把秦代器物上所刻画的小篆,一律比附李斯手笔,其中比较可信的有《泰山刻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小篆
蓝的小篆写法
蓝的小篆写法(如图)
一、释义
1、像晴天天空那样的颜色。
2、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提制染料。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蓝,染靑艸也。从艸,监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蓝,用来染青的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监”作声旁。
三、造字本义
名词,可提取靛青染料的蓼草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
一、蓝牙[lán yá]
一种近距离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在10—100米范围内,把专用的半导体装入机器中,无须借助电缆就可连接计算机、打印机、数字相机、电视机、手机、微波炉等,并能同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是英语blue tooth的直译。
二、菘蓝[sōng lán]
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长椭圆形,花黄色。根入中药,叫板蓝根。叶子入中药,叫大青叶,也可以提制蓝色染料。
三、蓝领[lán lǐng]
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
四、发蓝[fā lán]
在钢铁制的器物表面涂上药物加热,使成一层极薄的氧化膜,蓝色、棕色或黑色,可以防锈,多用在机械零件和枪械上。也叫烤蓝。
五、蓝色[lán sè]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一员,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为440~475n纳米,属于短波长。
小篆的(宋)字怎么写
小篆的“宋”字写法:
基本释义:
1.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286)。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为齐所灭。
2.朝代名。
(1)南朝之一(420—479)。刘裕灭东晋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国号宋,史称刘宋。为南齐所灭。
(2)(960—1279)赵匡胤灭五代后周建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史称北宋。1127年4月为金所灭。5月赵构重建政权,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所灭。北宋、南宋合称两宋。
(3)响度单位。一毫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
相关组词
南宋 仿宋 北宋 宋瓷
宋夏 宋城 匡宋 燕宋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的解释
一、宋夏[ sòng xià ]
一个非常漂亮的月季品种,她不同寻常的花朵颜色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或许可以用燃烧的橙色来形容。
二、出宋[ chū sòng ]
宋 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数民族首领出归朝廷者称出宋。
三、宋词[ sòng cí ]
宋代的词。现存有1 300多位作者的20,000多首词。词发展到宋代,不仅完全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在意境、形式、技巧等方面都达到鼎盛时期,取得与诗抗衡的地位。以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为代表的精致细腻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汪洋恣肆交相辉映,使词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四、宋锦[ sòng jǐn ]
宋代所织的锦缎。纹样繁复,配色淳朴。后人因其织造精美,故把装潢书画碑帖所用的具有 宋代织锦风格的旧锦也称为“宋锦”。
五、南宋[ nán sòng ]
朝代名(1127—1279)。自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即位,至1279年帝昺赴海身亡国灭,共经历一百五十二年。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杨字 小篆写法
杨字小篆写法如下:
杨的基本解释:
杨[ yáng ]
1、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 :杨柳。
2、姓。
造字本义:
名词,高大常绿乔木,叶子狭长,花白色或褐色,雌雄异株,喜欢日照充足的湿热“杨梅天气”,果实在初夏成熟,紫红色或白色,表面有粒状突起,味酸甜可口。
古籍诗文中“杨柳”常隐喻情侣“男女”:由于杨树高大挺拔、且“杨”字与“阳”(阳刚)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杨”隐喻女子仰慕的阳刚男性;由于柳树形态柔曼优美、且“柳”* 字与“留”(挽留)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柳”隐喻温柔深情的女子。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杨,木也。从木,昜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杨,一种树。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昜”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朱杨[zhū yáng]
即赤杨。一种落叶乔木。
2、枯杨[kū yáng]
凋枯的杨树。
3、椴杨[duàn yáng]
即河北杨。落叶乔木,树皮白色,光滑,叶子卵圆形。木材轻软有弹性。
4、荆杨[jīng yáng]
荆州 和 扬州。亦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5、杨枝[yáng zhī]
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李斯小篆的特点及意思
特点
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政令,在全国“书同文字”。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书体,以此颁布天下。李斯小篆既是秦代官方文字,又是后世篆书艺术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因李斯在小篆改定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上曾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唐代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书法为:“斯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窦臮《述书赋》亦云:“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就是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去关照,能当此评价者,可谓不多。
李斯所留下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出巡,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品。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均无署名,但历来史料都确信必出李斯之手,这里权从旧说。见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
七处刻石中,碣石一刻早已没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已散佚。峄山刻石原石早已毁于兵火,宋元两代都也曾作过翻刻,至今尚存。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天然的石柱,横画均呈弧曲状态,其下垂以及斜曲之笔,皆圆畅流美,自然生动,气息古厚,为李斯小篆的杰作之一。
惜其磨泐太甚,几无完字,作为范本,会给临习者带来较大困难。会稽山刻石,为始皇最后一刻。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顶,但其字迹几乎全部损泐,后经辗转翻刻,书法已板滞无神,失去原刻风貌。
要之,能全面反映李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选了。尽管有学者考证出《泰山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相较,要近于秦篆原貌多多。
扩展资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
繁角篆和小篆有什么区别
繁角篆和小篆主要有时间、用途、形态特特征三种区别。
1、时间不同:
繁角篆也称方篆或大篆,是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而成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文字由秦朝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统一取消外面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2、用途不同:
小篆是最正统的字体。秦朝统一中国时,最早的汉字是通过研究七国文字而统一起来的。唐、宋、元、明、清为正字,在官方场合用于对外公事。
繁角篆因为属于方篆,适用于是做印章等,是一种方形的便利字体,属于小篆变种。
3、形态特特征不同:
繁角篆形态圆润,小篆形态方正
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个字作为正文,半字作为竖脚,大致成3:2左右的比例。笔画水平垂直,圆润均匀,笔画厚度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平衡对称是印鉴书的独特魅力。印章的特点是线性化。早期不均匀的线条变得均匀和柔软。它们用物体画的线条非常简洁生动。字形结构趋于整齐。逐渐离开了原来的画面形状,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篆
睿的小篆体怎么写
睿的小篆(如图):
一、释义
1、会意。‘目’的作用是明察。合起来表示‘明智’、‘智慧’”。本义:通达;明智
2、〈名〉古时臣下对君王、后妃等所用的敬词 。
3、特指孔子 。如:睿图(指孔子的画像)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叡,深明也,通也。。睿,古文叡。壡,籀文从土。
白话版《说文解字》睿,深明真相,智慧通达。“睿”,是古文写法的“叡”。“壡”,籀文采用“土”作边旁。
三、字形演变(如图)
四、造字本义
动词,看得深,看得远。
五、汉字字源(如图)
扩展资料
组词:睿智 睿谟 睿好 睿奖 睿虑 智睿 睿木 睿资 睿阳 浩睿睿泽 天睿 睿制 睿祖
一、睿制[ruì zhì]
皇帝所写诗文称“御制”,皇族其他成员(如皇子、亲王等)所写诗文称“睿制”。
二、睿奖[ruì jiǎng]
圣明的奖赏、勉励。
三、睿广[ruì guǎng]
明达广大;深广。
四、英睿 [ yīng ruì ]
1、犹明智。多用于颂扬人主。
2、指英明之君。
五、聪睿[cōng ruì]
即聪明睿智,意思是天资高,有智能,有远见。
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么回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2.金文
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复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扩展资料:
甲骨文特点:
一、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二、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三、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四、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类:
一、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三、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四、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小篆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字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