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上消化道出血,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是什么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5 10:42:20 作者:连笔君

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等消化道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上段空肠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左右,男女发病率相似,秋冬季为发病高发季节,以中青年居多,老年病例则以消化道肿瘤出血为多。
[症状]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前病人的身体状况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呕血和黑便。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般呕血多伴有黑便,但黑便未必伴有呕血。当病变在幽门以上,尤其是出血量较多时,常有呕血;病变位于幽门以下,如果短期内大量出血,血液反流入胃可引起呕血,若出血量少而缓慢,则只出现黑便。呕血的颜色与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呈红色或鲜红色;出血量少,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因血红蛋白经胃酸的充分作用,变成亚铁血红素,大便排出黏稠发亮似柏油样颜色,故又称黑便为柏油样大便;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则大便排出黯红色血液,或可夹杂血块。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可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心悸、恶心口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昏厥等。
(3)大量出血后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日,随后自行恢复正常。
[病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消化道溃疡、各种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癌、胃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肝硬化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胆道出血、十二指肠憩室、胃肠吻合口及残胃病变等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肠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包括:
(1)急性胃粘膜损害出血常发生于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外伤、服用对胃粘膜损害的药物之后,及患肺心病、中风等重病之后。
(2)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后,因食硬食物等原因,可致破裂出血,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出血并不都是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有30%~50%病人是因并有消化性溃疡或胃粘膜糜烂而出血。
(3)恶性肿瘤上消化道的胃癌出血多见,次为食道癌,下消化道出血以大肠癌多见。小肠肿瘤出血有时可见到。肿癌引起消化道出血,在中老年居消化道出血的第一、二位。
(4)溃疡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中老年胃溃疡出血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而青年人则相反。老年人溃疡病症状常不典型,约有12%病例无疼痛,而以出血为第一症状。
(5)结肠病变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血管扩张症、缺血性肠炎、结肠憩室都可发生不同程度出血。
(6)肛门疾病内痔、肛裂的出血在中老年相当常见。
(7)全身性疾病如某些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维生素C或维生素K缺乏等,也可表现消化道出血。
(8)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发生在剧烈呕吐后。开始吐出的胃内容没有血,继之呕出新鲜血液,常提示为本病。
(9)食道炎及食道裂孔疝可损伤食管粘膜而致出血。
(10)息肉息肉出血主要见于大肠。
据北京市15个大医院共分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案5191例,其中溃疡病引起者占48.7 9/6,出血在溃疡病人中占20~30%。而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第二位。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病理变化多是消化道粘膜层或肌层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坏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除了详细的了解病史和进行仔细的身体检查外,应进行以下相关[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一般仅适用于本病出血已停止和病情稳定的患者。
(2)临床在纠正出血性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的原则下,应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因为纤维胃镜检查是对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的首选方法,该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出血部位诊断率可达80%~94%。
(3)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应采取以下调治措施:
(1)患者应取平卧位。烦躁不安时,可肌注安定10毫克,对肝病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2)呕血或大量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或单纯黑粪者可适当进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吸氧。
(3)放置胃管,可用于吸出胃内积血,了解出血情况,确定出血部位,并可灌注铝镁合剂或其他止血剂药物;鼻饲营养液。
(4)加强护理,防止呕吐物吸人呼吸道而引起肺炎或窒息。
(5)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并维持中心静脉压。
(6)要及时补充、维持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防止微循环障碍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7)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时可用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应采取的措施:
(1)内窥镜硬化剂调治用硬化剂调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小时或1~5日后进行。硬化剂调治适于急性破裂出血、曾接受分流手术或脾切除术后再出血、有出血史的重度静脉曲张、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调治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2)垂体加压素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单位/分钟,止血后减为0.1~0.2单位/分钟维持8~12小时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抑制胃酸等其他止血药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维生素C或许有些帮助。
(4)气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1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止血24小时后,放气观察1~2日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减少并发症。
非食管静脉曲张应采取的措施:
(1)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收缩血管而止血。如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奥曲肽(善得定)、善宁、施他宁或其类似物等。
(2)上消化道出血时,首先应药物调治,抑酸是基本原则。抑酸药有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z受体拮抗剂,洛赛克、泰美尼克等质子泵抑制剂。
(3)对于大出血者,内窥镜止血是最主要的止血手段。
(4)常用的全身止血剂有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
[预防](1)饮食有节律,讲究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引起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或其他中毒性肝硬化等易造成出血的原发病。
(2)若有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者更忌暴饮暴食及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受寒。
(4)禁止使用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如激素、水杨酸钠制剂等,以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

从食管到直肠称为人体的消化道。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交点为界,上面为上消化道,下面为下消化道。因此,上消化道应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这三部分任何一处发生出血,统称为上消化道出血。

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应激性溃疡等。本病属中医血证中的“吐血”、“便血”范畴。

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失血数量以及失血速度。同时和患者在出血时的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有无贫血,心肾功能状况)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1.呕血和黑便:凡出血后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的,便可有呕血表现。若出血后立即呕出,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血液除吐出外,更多的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以,排出的血液一般都是柏油样黑便。只有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通过很快时,排出的血液才呈暗红色,或偶尔呈鲜红色。一般而言,当出血量大时,有黑便又有呕血;当出血量小时,常常仅有黑便。如果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呕血较少见。

2.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若出血速度慢,量又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在长时间出血后出现贫血。若出血量多又快,则可出现心慌、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甚至血压下降等急性失血表现。

3.原发疾病的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溃疡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食管癌或十二指肠癌、急性胃粘膜损伤出血等。若为溃疡病出血,则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史;若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有肝硬化病史及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

2.临床还可根据病史,选择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本病应及时到医院,在医生严密监督下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安静休息,大出血者禁食,一般则给予流质饮食。

(2)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①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宜慢滴,每日不超过1000mi),临床以先补胶体液为宜。

②中度以上出血,根据病情需要适量输血。

(3)根据出血原因和性质选用止血药物:

①炎症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可用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00mg,加小壶;法莫替丁20mg,加小壶,每日2次),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20,加小壶,每日1~2次)。

②亦可用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同时以垂体后叶素10单位加小壶,再以10单位加入200—500mi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中点,维持4—6小时,再重复,直至血止,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慎用。

④凝血酶元时间延长:可以静脉注射VitKI1omg,每日1次,连续使用3~6天;安络血10mg,肌注或经胃管注入胃腔内,每2~4小时用1次。以适量的生理盐水溶解凝血酶,使成每毫升含50~500单位的溶液,口服或经胃镜局部喷洒,每次常用量2000~20000单位,严重出血者可增加用量,每1~6小时用1次。

(4)内镜下出血

①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

②喷洒止血剂:5%~10%孟氏液50~100ml,局部喷洒,具有强烈收缩作用,能使血液凝固和血管闭塞,少数患者可出现暂短的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等副作用。 ③高频电凝止血。

④激光止血。

⑤微波组织凝固止血。

⑥热凝止血。

(5)外科治疗:经保守治疗,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宜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2.中医药治疗

(1)胃中积热:吐血紫暗或成咖啡色,甚则鲜红,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口苦,心烦不安,大便色黑如漆,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逆止血。 方药:生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茜草根10克、血竭5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新清宁片。

(2)肝火犯胃: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见赤筋红缕、栀积痞块,舌边红苔黄,脉弦敷。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夏枯草8克、牡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生白芍10克、茜草10克、炒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

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胃粘膜糜烂应激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息肉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胃粘膜脱垂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套叠
胃肉芽肿病变
十二指肠憩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责门粘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食管良性肿瘤
食管憩室主动脉瘤、脾动脉瘤
胃壁内小动脉瘤、血管瘤
胃粘膜下动静脉畸形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症
肝癌伴门脉高压症
门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阻塞综合征胆道出血壶腹癌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
急性胰腺炎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
肺原性心脏病
肺气肿合并感染
凝血机制障碍白血病紫癜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淋巴瘤尿毒症淀粉样变性结节病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溃疡病约占半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1/4,近年来急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发出血的病例也有所增长,约有5%左右病例的出血病灶未能确定,即使剖腹探查也未能找到出血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其他相关疾病信息: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在临床上也应考虑一些少见或罕见的病因,以免造成漏诊与误诊。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归纳列述如下:
1.上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非甾体消炎药如乙酰水杨酸、保泰松、吲哚美辛等或嗜酒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手术后病变(胆汁反流性吻合口炎与残胃炎、缝线引起吻合口与残胃粘膜糜烂、残胃癌)。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2.门静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结节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ier-Weber病),弹性假黄瘤等。 (4)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应激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肺气肿与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心衰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的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呕血呈现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偶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柏油样黑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2.出血量400ml以内可无症状,出血量中等可引起贫血或进行性贫血、头晕软弱无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及血压偏低等。大量出血达全身血量30-50%(约1500-2500ml)即可产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至测不到,脉压差缩小(小于3.33-4kpa)及脉搏快而弱(脉率大于120次/分)等,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 3.氮质血症; 4.中度或大量出血病例,于24小时内发热,多在38.5度以下,持续数日至一周不等; 5.体征:消瘦,左锁骨上凹淋巴结肿大、上腹包块者多见于胃癌;蜘蛛痣、脾大、腹水者多见于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黄疸、胆囊肿大、剧烈上腹痛,呕血呈条状血块,提示肝外型胆道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提示有全身性疾病,如皮肤粘膜尤其颜面、上肢皮肤及口腔、鼻咽部粘膜有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瘤,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编辑本段诊断依据
确诊
1.有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 2.呕血和(或)黑便; 3.出血不同程度时可出现相应的表现,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4.发热; 5.氮质血症; 6.急诊内镜可发现出血源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消化道溃疡、各种胃炎、食管癌、胃癌、胆道出血等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肠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按其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呕血与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60%~70%,临床上尤以巨型溃疡、肠复合型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占20%,多因肝硬化继发引起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出血。

应激性溃疡出血占10%,它是一种上消化道的粘膜性病变,主要是心、脑疾病、外伤、药物引起出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多。

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下消化道出血回答者:李江红先去医院检查下,是不是有痔疮、肛裂、息肉等。如果考虑不是肛周的出血的,再检查下肠镜。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不一样吗回答者:苏医生你好,不一样的,需要做胃镜,确诊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忌食生冷辣性油腻食物。下消化道出血严重吗?回答者:申医生您好,这个情况建议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可以结肠镜下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是什么引起的?回答者:hqnsx 你好,仔细收集病史和阳性体征,对判断出血的原因很有帮助,如鲜血在排便后滴下,且与粪便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或直肠息肉;中等量以上便血多见于肠系膜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回肠结肠憩室和缺血性结肠炎,甚至上消化道病变出血也可表现为大量便血,在诊断时加以区别。血与粪便相混杂,伴有粘液者,应考虑结肠癌、结肠息肉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呈脓血样或血便伴有粘液和脓液,应考虑菌痢、结肠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结肠结核等;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应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有腹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套叠等。便血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征象者,要注意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肝病、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症等情况。下消化道出血回答者:阮晓军这表示你的消化道有出血,应进一步检查寻找出血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胃出血、结肠炎、痢疾、痔疮、肠息肉甚至肠肿瘤等。下消化道出血回答者:苏振超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建议检查一下大便常规看看,是否有潜血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哪些?

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胃溃疡出血,肝硬化导致的脾亢,胃底贲门食管血管静脉曲张,由此造成的破裂出现,糜烂性胃炎造成的出血,吞食异物造成的胃肠道粘膜损伤造成的出血,这些各种类型的出血,尤其以肝硬化,脾亢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凶猛。

上一篇:excel标准差函数,如何用excel计算标准差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