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柳体书法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4 16:47:06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柳体书法》,下面是详解!

赵孟頫:书法成功的三个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1、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正由于其作品具有独到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2、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3、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扩展资料:

1、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地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2、个人成就: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柳体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柳公权享年八十八岁,一共臣事九位皇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扩展资料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柳体”是谁创立的?

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
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要学柳字,必须了解和熟悉柳字的特征。现以《玄秘塔》为例,将柳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一、柳体楷书用笔的主要特点
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举的。“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二、几种最有特点的笔划
1、长横与短横
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短横的形态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异。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短横,它的形态短而粗,左右粗细基本一致,中间略下垂,两端略上翘,常常用在一些字的首笔。如“正”、“矢”、“夫”、“琉”等字中的首画横。

柳体横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起笔齐,收笔顿挫明显。在起笔时要逆锋轻入笔,然后横切而下,并迅速向右行,不可迟钝,一顿作收。

2、竖钩带托
竖钩带托是柳体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种钩在实际运用中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笔运行到竖的下端时,稍向左弯,然后略向上回锋,并迅速向左踢钩,如“乎”、“宇”、“承”、“摩”等字中的钩;二是笔运到竖画的末端,略向上提笔,使竖画的末端稍细,再向左迅速平出,如“东”、“事”、“来”、“乘”等字中的钩;第三类采用笔未到而意到的方法,将笔行到竖画末端时,笔锋略提,使钩似有似无,如“街”、“摧”、“录”、“于”等字中的钩。另外,钩画还有多种变化,如“刀”字的横折斜钩,“句”字的横折弯钩,“弥”字的横折弯钩,“乃”字中的横折折弯钩,都和前述的钩法类似,只是位置略有不同而已。
3、竖画的笔势

竖画总是比横画粗壮,末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垂露或悬针,如:“干”、“十”字。并列两竖呈现或相向或向背之势,一般全封闭的字体,如“固”、“国”、“圆”、“团”等字,两竖都相向,且右竖粗于左竖;而三面包围的字,如“门”、“闻”、“开”、“阐”诸字的两竖则采用相背之势。
4、撇画的种类与特点

柳体字的撇,长撇柔曲,如“左”、“大”、“丈”、“妙”等字中的长撇;短撇挺直,视不同结构字体之需要,有弯头撇,如“有”、“右”;有平撇,如“香”、“千”;有短三角撇,如“征”、“佛”字中的撇画;另外还有直撇,如“为”字;回锋撇,如“盛”、“威”等字;兰叶撇,如“度”、“尘”等字中的撇。种种变化,不一而论。
5、粗壮有力的捺画

柳字的捺画都较粗大,捺脚长,捺尾细。他的种类有直捺,如“金”、“舍”、“之”、“足”等字的捺;短捺,如“张”、“豪”等字的捺;侧捺,如“定”、“是”等字的捺;横捺,如“道”、“造”等字的捺;反捺,如“逢”、“腹”等字的捺。
撇捺相交时,则撇轻捺重,如“丈”、“教”、“授”、“没”诸字中的撇捺。
另外,柳体中的火底点是与众不同的,其左两点向右倾斜,右两点向左倾斜,左右对称排列;中间两点略细长,常用短竖代替;左右两点略粗,多为四边形点,其斜度较中间两点更为明显。这样安排,使四点具有变化和生气。如“无”、“照”、“鱼”、“燃”等字中的四点。

宝盖头的顶点多有弯头竖点,左边点常用短竖代替。而“六”、“方”、“主”之类的字,顶点多用左倾斜的四边形点。并列两点依字形不同,有的采用两点向背式,如“供”、“异”等字的下两点;有的则采用相向式,如“粒”、“平”等字;有的则采用顺向式,如“益”字的上两点。三点水的排列,要各具姿态,其挑尖大致对准首点尾部,以求上下呼应,如“清”、“深”、“滔”字中的三点水。

三、最能够反映字体特征的结构

1、呈倒梯形的“口”字。
凡是“口”、“日”、“白”、“田”等有四角围框的字,都写成上宽下窄的倒梯形,即左右两竖下端部都向内斜。如果“口”内无笔划,一般是将左竖下脚放长伸出口外;如果“口”内有笔划,则是右竖下脚放长微向左弯并伸出“口”外。在“口”字左上角横竖连接的地方,大都断开,略留一条缝。这样处理,使字在整体上紧而不拘,疏而不散。
2、宽大的宝盖头

凡宝盖头或类似的顶盖都写得大一些,使它能涵盖下部的笔划,以求安稳。
3、独特的“木”字

柳体的“木”字,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偏旁,它的撇头部分,一般都搁在竖画上。
4、顺乎自然的字形

柳体字总的结构特点,应注意字的重心要紧聚,横、竖、撇、捺要放长些,并向四边舒展。字的大小因字而异,该宽则宽,如“而”、“尚”、“雨”、“幽”等;该窄则窄,如“目”、“自”、“月”、“背”等;该大则大,如“露”、“宠”、“戏”、“归”等;该小则小,如“已”、“士”、“口”、“万”等,都是顺乎自然。
对于笔画繁密或疏稀的字,不过分强调将其收促成小字后展拓成大字,只是在同等的条件下,略有缩小或扩大,在处理上,对笔画繁密的字,其用笔要瘦些,笔画的轻重、粗细、疏密要均匀;笔画疏简的字,笔画要肥壮些,写得要宽绰丰满,小中见大,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应比其它字缩小一、二围即可。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视力的错觉现象,来解决由于字的形状、面积不同而引起的整幅字大小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写出既符合人们审美习惯,又符合柳字特征的楷书来。

如帖中的“柳公权”三字的大小、宽窄差异很大,但摆在一起看却很协调,这种协调,是在符合人们眼睛的生理现象和审美习惯上而产生的是以实际上的不平衡,达到视觉上的平衡,这是我们应该领会和掌握的
5、在临写过程中,字的笔画不要过于枯瘦,因为柳体楷书除了劲健外,尚有风腴妍润的一面,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
四、学习柳体楷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指、腕、肘和小臂的综合运用,正确理解用腕的含义。
在正确的执笔情况下(指的是指实、掌虚、腕竖),怎样运笔是一个关键问题。人常说执笔靠指,运笔靠腕。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而应该是指、腕、肘、小臂的综合应用。因为手指夹着笔,在腕与臂的带动下运动,不可能单纯用某一部分来运笔。另外,指、腕、臂各有其不同作用,因而应根据字的不同大小和同一笔画中的不同部位,灵活用某个部位来运笔。所谓用腕写字,主要指写中楷、大楷这样的字,这时,右臂肘部搁在桌子上,腕部提起,以用腕为主,以腕的运动带动指的运动。写小楷和大楷笔画的起笔、收笔这些需要轻微运动的部分的运笔,则靠的是运指来完成。写10公分左右或更大的字(以下所举各例,都以悬肘书写10公分左右的楷书为例),用腕就降至次要的地位,这时应悬肘,以肘关节为轴心,以转动小臂来带动腕、指作运笔的动作,但笔画的起笔、收笔部分还是要靠运腕、运指来完成;而有些笔画还必须靠指、腕、臂、肘的联合行动才能完成。
那么,正确运笔的动作特征是怎样的呢?就是在写字时,笔杆随着笔画的书写,不停的倒向这边或那边,或倒而又起,起而又倒,笔杆倒的方向和行笔的方向相逆,这样运笔写出的字有涩感。如果笔杆始终直立,运笔靠的实际上是肘关节、肩关节在运动。所以,应注意指、腕、肘、小臂的综合应用,以发挥其各自的不同功能。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如柳体字长横的写法:起笔用运指法,先将笔锋在空中向右略摆一些,然后就势向左上轻微逆锋入纸①,②下切、轻顿,③笔锋略向中回,用腕转锋,将笔尖转向左侧呈中锋行笔状态,④以肘关节为轴心右转小臂,带动腕右行,⑤收笔时又靠指将笔锋略上挑,⑥右下轻顿,⑦提笔轻回。这里可以看到,指、腕、肘、小臂全用上了。还有一点要提示的,即转动小臂带动腕右行的过程,始终有一个上仰的趋势,恰恰符合横画左低右高之势,对克服横画右边下垂的毛病很有益处。
再如柳体垂露竖起笔运用指法,①笔锋先向右下略摆一些,然后就势逆锋向左上入纸,②翻笔右上,③紧接右下顿笔,④笔锋向中略回,转锋按笔,⑤以腕关节为轴心,手向下运行,如果竖较长肘关节可向右折弯,⑥收笔时运指向左轻挑,⑦下顿,⑧提笔向上回笔。这里运用了指、腕的运动。行笔过程,因为只有腕部为中心向下运动,支点短,其手的左右摆动轻微,笔锋运行也就垂直,这个运笔方法,可以帮助克服竖画写不直、或竖画右斜的毛病。
(二)注意运笔过程的完整性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基本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笔法。
比如长横的起笔,应注意逆锋入之后,翻笔下切轻轻顿笔,用腕转锋,将笔锋调整为中锋行笔状态,这几个动作要轻捷、连续,一次完成。翻笔下切,用腕转锋是横画起笔的要点。横的行笔要在保持中锋的状态下,注意提、按相间运用,以变化笔画的粗细。保持中锋、提按变化是行笔的要点。横的收笔应注意上挑部位最好向左回一些,然后向右下轻顿笔,再将笔尖运行到笔画的右下角提笔向左轻回转锋收笔。将笔尖运行到笔画右下角,提笔轻回转锋是收笔的要点。这三个过程中,收笔则是最重要的,不可虎头蛇尾。常见人们写字,起笔、行笔还可,但收笔却马虎,要么一顿即收笔,要么手有收笔的动作,而笔锋却未到位,因而收笔部分或圆或尖,不能圆满。要强调收笔,培养有始有终的好作风,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如此。
基本笔画的三个运笔过程,实际上是顿、提、按、使、转、轻、重、快、慢等等用笔技巧的综合运用过程,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必须下功夫熟练地掌握它,并运用得到每一个笔画之中。
(三)注意“视力错觉”对学书的影响,加深理解柳体楷书结字的原则。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时,具有很强的辨认能力,但也常常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不同,产生一些错觉。写字也是如此,这些错觉是怎样影响楷书结构的,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去消除这些影响,初学楷书者,应该有所了解的。这样才能对前人总结出来的楷书结字原则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视力错觉的影响,更快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下边就试举几例,作一简要说明。
第一,一个本来是水平的、粗细一致的横画,但在人们眼睛的观察下,往往感觉右边略低。我们在写楷书时,如果横画写得很平,就会觉得笔画的右肩下垂,很不舒服,所以楷书的横画大都处理成左低右高之势,以消除视力错觉的影响。
第二,“视觉中心”往往高于“几何中心”。如果人们对一个正面挂着的长方形进行观察,眼睛认为是中心的地方,恰恰比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几何中心高出一些。这种现象,常常对字的重心产生影响。所以柳体在处理上下结构偏长的字时,采取“上紧下松”的办法,上部笔画安排得紧凑,使重心上移,下部笔画略长而宽松。就好比人的身材,腿长大于身长,看起来就觉得顺眼。
第三,相同粗细的横、竖画放在一起比较,会觉得横画比竖画粗些。这是人的眼睛呈横向排列,看横的东西比较真实、误差小,而看竖的东西往往视力分散、误差大。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柳体的横画为什么比竖画细,有时悬殊很大的道理。
第四,我们试用同样大小的两个正方形格子,一个充格均匀地画满横画,一个充格均匀地画满竖画,二者比较,就会发现画横画的上下见长,画竖画的左右见宽。所以柳体字在安排横画多的字时,很注意压缩字的总体长度,将横画写细,尽量缩小竖向笔画的长度,以缩小横画之间的距离;写竖画多的字时,就尽量缩短横向笔画的长度,以压缩竖画间的距离,减小字的总体宽度。能做到这两点,在写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或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时,可能掌握得快一些。
第五,“当看一根粗细一致的长竖时,会感到中间粗两头细”。这是因为看长形状不如看短形状那样视力集中,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中间部位,两头视力分散而造成两头细的感觉。所以,柳体字的长竖、长横大都是中间细两头粗(悬针竖除外)。
第六,如果字的笔画粗细相当,笔画多的字显得黑,笔画少的显得白些。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的结果。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在楷书作品里就会产生黑一块白一块,使得作品格调不统一。所以柳体字就很注意这一点,它的黑白布置精妙细微、毫厘不爽。根据字的笔画多少、字的形状进行笔画粗细的调整。对笔画多的字,使其笔画减细、间隔匀称、互相调和,做到紧而不挤;对笔画少而形长的字,要使笔画饱满,布白均匀,做到疏而不散;对笔画少而形短的字,不过分写大,将笔画加重加粗,使字显得宽绰丰满,小中见大。黑白对比,黑白互补,是柳体字一个很重要的组字原则,临习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七,字的几何图形对字的影响很大。汉字虽说是方块字,但并不全是方形,从字的整体结构看,还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六角形、圆形、菱形等若干种几何图形。如果将这些字分别在大小相同的格子里充满格子写出,就会发现方形最大,菱形最小,如果不加以调整,把这些排列在一起,就会大的大,小的小,看着凌乱而不统一。所以,我们书写时,应灵活应变,缩小字形看大的字,放大字形看小的字,加粗字形偏小的笔画,使整幅作品的字协调起来。
以上所讲的是种种视力错觉对楷书的影响,克服的办法由两个:一是多临帖,看看贴上是怎样处理的,注意字中笔画的形状、走势及其笔画的配合、粗细变化等等,然后再去临写,做到心中有数、意在笔先。二是应注意所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应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尽量把视力错觉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注意横画左低右高之势在结字中的应用。
楷书横画左低右高之势,是人们为克服视觉误差而总结出来的基本写法,在柳体楷书里,这种写法被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的横画以及许多字的结构安排中。
例如“人”字头以及有撇捺相交的字,撇尖都低于捺脚,如舍、秦、吞、欣、水、度等字。

怎样学好柳体书法书写

柳体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的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公权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扩展资料:

书法成就: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

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公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体

柳体字的特点

学柳体的真的很少,因为的确很难入手、很难跳出,练到极致,只是写柳体书法,而很难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学柳体的真的很少,因为的确很难入手、很难跳出,练到极致,只是写柳体书法,而很难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的确,楷书四大家中,赵孟頫的楷书不适合新手,所谓“赵书无真楷”啊!而颜体,欧体相对易入门,易出成绩。柳体真的罕见有修习者。

为什么学柳体书法的人越来越少

自己在家里练,最好说的具体一点。...

自己在家里练,最好说的具体一点。

无定论,拿出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读一下,喜欢哪种感觉,选择哪种体临摹。

初学书法,甚至是学习书法多年,也不主张同时临多种字体(我是这种观点),一门深入,持久坚持。别人告诉你学习哪种字体,你定会问个为什么,如果从书家本身来说,能够被世人推崇至今的颜体、柳体字必然不分高下,没法取舍,所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选择,看着感觉和自己合拍,练习起来自然容易入贴。所以我个人认为,选择字体,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眼缘和感觉。
学习书法无非从两方面研习,一者为笔法,二者为结字。前者主要从学习的字帖中每一个笔画当中进行揣摩,横竖撇捺,起笔运笔收笔都要学到精髓。后者从字的结构来理解,多读帖,认真理解下笔位置,笔画之间互相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不管学习哪种字体,你会发现,字体只是一种载体,真正的精髓在于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将古人的用笔的深意转化为自身用笔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用我个人的经历为你讲解一下,9岁初学书法,老师的引导学习欧体,直到15岁通过练习欧体,努力学习笔法,后来写字的时候,脱离了字帖发现笔法可以保持,但是结字很难看,笔画拼凑出来的字很不好看,后来渐渐看的字帖多了,偶然见到了宋徽宗的字“瘦金体”写的夏日贴。一眼便有一种莫名的喜欢,从那时开始便只临宋徽宗的帖子。不论笔法还是结字都进步很快,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徽宗用笔行笔的方式我个人接收的比较快,喜欢那种铁划银钩的感觉,这个无疑和个人性格也有关系。
每个老师其实一定有一个他们一直在练的体,如果求人教字,他们只能告诉你学习的方法,如果你选择的字体和他练习的不一致,我认为他们能教会你的只能是如何临帖读贴的心得,实质性的练习还得自己好好练习,除非你选的体和他练得一样,那么贴中的具体临摹要点他能够传你,毕竟他专攻这个。
都是自己手敲得,希望能帮助到你,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装裱作品,遇到几个年岁较大的书家,他们看见我写的瘦金体,不禁皱眉道:“怎么练个这么偏门的字体,然后又说了宋徽宗治国无方,他的字如何不及其他书家的字等等之类的话”。这时候,年数最大的老人,我们曾有过一面之缘,对这些人说“我教了这么多年的字,学生遍布天下,从来没有在学生的面前肯定或者否定哪一个学生的字,因为我们练字贵在修心养性,作为艺术品,字能让人赏心悦目,每个人有自己审美的方式和追求美的权利,作为长辈不能左右他们,只能告诉他们方法,如何接近这种美,并受用终身”。我至今也很感恩这位老人,你如果把练字功利化,把他想的过于拘谨复杂,那么其实丧失了我们练字的初衷,书写的过程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种与古人沟通,用笔墨纸砚去抒发自己心境的一种享受,希望你能够坚持下来,多看多学,在艺术的领域里没有绝对权威,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在规矩之中画出方圆,在规矩之外找到自己的天地~

初学书法先练颜体还是柳体?

1、颜体大开大和,丰满有力。柳体书写更近篆书。

2、柳体是柳公权的字体,颜体是颜真卿的字体,两种体是不同的两个人所书写的。

3、审美上说,柳体用笔在骨,颜体用笔在筋。

4、女孩子比较适合练柳体,比较秀美;颜体则比较大气,适合男孩子。

颜体

柳体

扩展资料:

颜体,柳体写中楷时可以不藏锋,点画也可以侧锋来写。颜体大字须逆入藏锋、中锋用笔。从结体看柳体更严谨,漂亮,十分讲究穿插,避让。那也是在颜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取欧字瘦硬,颜字宽博,现在学生写的颜柳字都是掺了斧凿后的书法效果。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毛泽东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网-第三届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

书法上,请问颜体和柳体的区别

练书法一年有余,一直是写柳体的楷书,每天2小时左右从不间断,现在自觉柳体写的还可以过目,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是一直悬腕写字,坐着写的,我今日到我的老师工作室中观摩兼之看了不少...

练书法一年有余,一直是写柳体的楷书,每天2小时左右从不间断,现在自觉柳体写的还可以过目,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是一直悬腕写字,坐着写的,我今日到我的老师工作室中观摩兼之看了不少此类书法视频,忽觉书法大家都是站着悬肘写字,我是想真正的把书法练好,请问我是不是需要练习悬肘和站着书写,我老师是可以悬肘写一寸的小楷。
还有就是我自觉柳体的玄秘塔和神策军已颇见成效,我是不是需要接着练颜欧赵体,这是我老师要求我的,必须把四大楷书练习完毕才可慢慢来写行书。可能我有些急功近利,总是觉得我可以练行书了,想适当的联系一下行书,又担心可能以后就静不下心练楷书了,加之楷书也没练号就先练行书似乎不是正道,求各位高人指点迷津,小女子不甚感激,拜谢之展开

悬肘还是悬腕不是影响书法的标准。悬腕或悬肘是取决于你写字的大小,如果尺寸大到一定程度悬腕是不够的,所以悬肘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字体练习的顺序,可以按照名家建议:先从篆体开始,依次是隶书、楷、行、草;还有就是根据个人爱好,书法多练多悟,终有所成!

关于悬肘,书法,柳体,楷书行书

注意体会柳字的用笔和结构特征。
柳字的用笔特征:
1.方笔圆笔并用;
2.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下;
3.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
柳字的结构特点:
1.两竖相向;
2.收放有对致,变化参差;3.与上述一点相联系,柳字因为有向外格外舒展的笔画,字内往往注意紧凑。

扩展

不好意思,问错了,应该是颜体

补充

颜体临习的六个注意事项:
一是“雄强”与“剑拨弩张”。“雄强”是颜体字的典型特征,历代书家无不为之折服。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是过分追求雄强,把笔画写得抛筋露骨,给人以剑拨弩张的感觉。蔡邕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中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句话说的是书法的线条犹如美女,其美在外表现为肌肤,在内表现为筋、骨、肉、精、气、神。只有内在俱全者,“肌肤”才美。若我们只强调骨而忽视了其他东西,“肌肤”必然不美,所写出来的笔画就会觉得干枯或剑拨弩张。所以我们要注意笔力的锻炼,注意书写时线条的圆润感。
二是“对称”与“变化”。颜体字开阔对称,给人以端庄之感。但我们在学习颜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颜体字变化的一面。过分的强调对称,缺少变化,虽然端庄,却了无生气,让欣赏者如看美术字,味同嚼腊,这样的字与颜体字大相径庭。如“大”、“夫”、“天”等字,在书写的时候,横画、撇画稍稍左移,捺画右伸且厚重,对比强烈,打破绝对对称,富于变化。
三是“正面形象”与“姿态”。颜体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字距行距茂密,富有拙味,给人以正面形象,然而这不等于颜体字没有姿态,没有生动的一面。我们透出颜体的方正认真的体会体会,就能看到其楚楚动人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颜体字在注意方正的同时,也要注意每个字的姿态,要体会颜体字气势连贯、笔势飞动的一面。
四是“筋书”与“墨猪”。颜体体态、笔道丰健,以“筋”胜,史称“筋书”。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笔画强调粗壮的一面,用笔较重而无力。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谓之筋,多肉少骨者谓之墨猪。”“筋”书给人于力感,有坚韧不拨的感觉。所以我们学习颜体字一定要注意其“筋骨”,切勿过份强调粗壮以成墨猪。
五是“宽博”与“松散”。颜体字外紧内松,结字疏朗,有些部首各自独立端正,给人以大气磅薄的感觉。但“宽博”不等于“松散”,“各自独立”不等于不相互照应。初学者往往强调宽博,在书写时刻意过分拉开各部分的距离而使结字失之松散,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六是“法度”与“自然”。颜体字法度森严,每笔每画起止有度,非常讲究。但我们在强调“法度”的同时,也要注意颜体字“潇洒自然”的一面。有些初学者笔笔重视法度,书写十分僵硬,整体视之如力士嗔目握拳,极不自然。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的体察,就可以看到颜体字书写也很潇洒,给人以“自然”的感觉。

书法中写柳体需要注意什么?

颜、欧、柳、赵楷书四大体,都好,只是特点有些不同、风格有点差异,练哪种体,取决于自己的喜好、老师的优势、发展的方向等等,可以请教一下老师,如果没有就近的老师,我觉得你先多看看这四种书体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做决定,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刚刚经过科班培训的,我们的老师(是大学书法老师、教授、博导、书法家),主张我们练颜体,尤其不太主张练柳体,但这仅供你参考。我本人也喜欢颜体,练楷书可以练一段颜体后,练练魏碑,比如《张猛龙碑》等,这样可以互相补充各种书体的优劣势。建议你先不要练柳体,供你参考。

扩展

觉得柳体很有劲,所谓颜筋柳骨吧,就最初选择了柳体字,觉得很有结构感,不过没怎么练,断断续续的写点,自己练的,没和老师学,现在不知道写哪个好了,可是真没看出来颜体的好,心里别扭的很啊!

补充

是这样,柳体当然好,但书法最终的追求是求变化,柳体是楷书的最顶峰,太完美了,近乎程式化,动一个角度、一个位置都几乎不能,所以对于初学来说不合适,容易走向媚俗。颜体刚看不美,越写越美,这就是内行看门道的问题,我刚学习的时候也看不出颜体的美,在没经过正规学习以前,压自己练过流体,庆幸自己练得少,没形成毛病。通过练习颜体,越来越觉得好,不过越来越觉得难度大。只是一点认识,不一定合适。还是要多请教,当然是要请教大家,站高才能看远。再就是反复的看看,大家对于各种书体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最终还是你自己的缘分。

上一篇:【可能也许大概是.的下一句是什么】-大概也许可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