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北魏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4 12:40:58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北魏》,下面是详解!

北魏被谁灭亡的?

北魏自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以后,汉文化在北朝兴起,但是仍然有很多鲜卑人抵制。魏孝文帝英年早逝,不久北魏国内陷入混乱。鲜卑贵族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西魏由宇文氏掌握实权,东魏由高氏掌握实权。几十年后,两魏分别为北周、北齐替代,两魏灭亡。
晋州刺史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掌握实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40万户居民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将所拆的建筑材料运往邺城,致使汉魏洛阳城300年锦绣帝都,逐渐化作一片废墟。第二年,孝武帝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东魏、西魏均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正式灭亡。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 ,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灭亡的原因

北魏灭亡的原因北魏后期社会上存在的矛盾。...

北魏灭亡的原因
北魏后期社会上存在的矛盾。

第八任皇帝魏宣武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没有按旧制处死太子的母亲胡贵嫔,导致外戚及士族掌权。元诩即位后,胡贵嫔为皇太后,后六镇之乱爆发。胡党毒死元诩,立元钊,大将尔朱荣趁势讨伐,立元子攸,在河阴之变之后掌控朝政。

孝庄帝元子攸不能容忍,铲除了尔朱荣,但不久后就被尔朱家族所杀害。高欢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元修不能容忍高欢掌握朝政,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而宇文泰杀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北魏就此灭亡及分裂。

扩展资料: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

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献文帝乃由汉人女子李贵人所生,然李贵人在生下献文帝以后即被赐死,由身为太后的冯氏所养大。

献文帝曾求当时当权的冯太后废除旧法,但被拒绝。后来直到笃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才终于取消子贵母死,但他却导致北魏的外戚争权,最终导致北魏灭亡及分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到现在到底有多少年了?

具体点!...

具体点!

公元2019-386=1633年,北魏到现在1633年。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 、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据历史学家田余庆考证,拓跋珪最初改称代王,不久改号魏王,可能跟他与慕容永争夺属于魏地的河东地区有关,意在表示代地、魏地都应当由他统辖。

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取其美好伟大之意,并含有向江左东晋夸示自己是“神州正统”的意图,尽管如此,在孝文帝之前仍有相当多的人私下使用“代”为国号。

扩展资料: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扩展资料: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

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2、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阴之变

北魏共有多少位皇帝?北魏皇帝列表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皇帝列表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国号

北魏国号本是“魏”,“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北魏还有后魏和拓跋魏、元魏的称呼。

北魏与萧齐的重大战争

南北朝时期,南齐统治时间最短,仅23年。这期间,南齐与北魏之间时有征战。魏太和三年四月,宋相国、齐公萧道成进爵为王,不到20天,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齐王萧道成称帝,国号齐,改元建元,建都建康(今南京)。十一月,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奉宋景和初年(465年)附魏的丹阳王刘昶复国为由,分兵数道大举攻齐。齐高帝萧道成遣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约其共同击魏。柔然应允,以lO余万骑攻魏,但仅至塞上便还军了。次年正月,魏陇西公拓跋琛等攻拔齐马头戍(今安徽寿县西北)。齐闻讯发兵抵御,击破了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的魏军。二月,魏帝命梁郡王拓跋嘉和刘昶一起率兵攻寿阳(今安徽寿县)。面对魏步骑20万大军来攻,齐豫州刺史垣崇祖决定以水代兵,在城西北淝水上筑堰,尔后决堰放水冲击攻城魏军,成功地保卫了寿阳(参见寿阳之战)。闰九月,拓跋嘉率兵10万围攻齐朐山(今江苏连云港锦屏山),被齐朐山守军击破。齐帝复遣军主崔灵建等率兵万余人自淮入东海增援,魏军遂退去。齐建元三年(481年)正月,魏军进攻齐淮阳(今江苏清江西古泅水西岸),围齐军主成买于角城(今江苏清江西南)。齐帝遣领军将军李安民为都督,与军主周盘龙等往救。魏军在淮水沿岸大肆劫掠,成买力战而亡。周盘龙之子周奉叔率200人冲入敌阵深处,周盘龙也随后杀入魏阵,击败魏数万之众。齐将李安民等领兵追击,又破魏军。二月,齐游击将军桓康在淮阳再败魏军。为防魏军又攻淮北,齐将垣崇祖迁下蔡戍于淮东。不久,魏军果至,垣崇祖率军渡淮,击破魏军。四月,齐将桓标之等领兵数万御魏军,在险要处扎寨,向朝廷求援。齐帝遣领军将军李安民督诸将赴救,又派兖州刺吏周山图自淮水入清水(即泅水)接应。但救兵未至,桓标之已为魏军所灭,并被掠走3万余人。齐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齐高帝萧道成卒,其子萧赜即帝位,是为齐武帝。此后五年内,齐与北魏之间基本无战事。
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正月,齐人桓天生等起事据南阳(今属河南)旧城,请魏发兵南攻。齐武帝命代理丹阳尹萧景先和代理护军将军陈显达节度诸军,讨伐桓天生等。桓天生引魏军万余人至批阳(今河南泌阳),陈显达遣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大破魏军,杀获以万计。不久,桓天生又引魏兵攻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遭齐守将殷公愍反击,桓天生受伤退走。次年三月,齐角城戍守将张蒲密结魏军,为角城戍主皇甫仲贤发觉,领兵拒战。魏步骑3000余人已至堑外,形势危急,齐淮阴军主王僧庆等领兵前来救援,魏军方退。四月,桓天生复引魏军出据隔城,齐帝命游击将军曹虎督军进讨。桓天生引魏步骑万余人来战,被曹虎击败,俘斩2000余人。接着,齐军攻拔隔城,又俘杀2000余人。魏军筑城于醴阳(今河南桐柏西),陈显达攻拔后,再攻批阳,十余日未克,又遭魏军夜袭,便领军南还。
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魏孝文帝闻齐武帝在石头城(今南京西)制造了3000辆无篷帐的车辆,欲攻取彭城,遂与群臣商议南伐。齐武帝以右卫将军崔慧景为豫州刺史,准备迎击魏军。七月,齐武帝萧赜卒,郁林王、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八月,魏孝文帝亲领步骑30余万南攻。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都督关右诸军事;以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为副,率众7万出子午谷(今陕西长安子午镇南)。九月,魏军渡过黄河,进至洛阳(今洛阳东北)。魏帝以伐齐为名,命诸军继续南进。群臣竭力谏阻,魏帝遂停止用兵,宣布决定迁都洛阳。十一月,魏遣使访齐。次年七月,握有重兵的齐西昌侯萧鸾谋杀郁林王萧昭业,迎立年仅15岁的新安王萧绍文为帝。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宜城郡公,权势益重,随即大杀齐诸王。十月,萧鸾又废萧昭文,自称皇帝,改元建武,为齐明帝。十二月,魏帝以萧鸾废萧昭文而自立为由,举兵攻齐。命征南大将军薛真度督4将攻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大将军刘昶等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北),徐州刺史拓跋衍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平南将军刘藻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并以尚书卢渊为安南将军,统领襄阳前锋诸军。魏帝亲领兵到达悬瓠(今河南汝南),遣卢渊等共攻赭阳(今河南方城东)。齐南阳、新野诸太守均闭城坚守不出。
齐建武二年(495年)正月,齐明帝以镇南将军王广之督司州、右卫将军萧坦之督徐州、尚书右仆射沈文秀督豫州诸军,以拒魏军。齐太尉陈显达督军往来新亭(今南京南)、白下(今南京北),以张声势。二月,魏帝领军进至寿阳,众号30万,又沿淮河东下至钟离。齐明帝忙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带兵往救钟离。魏军久攻不克,伤亡甚重。魏将刘昶、王肃众号20万,并力攻义阳。齐司州刺史萧诞据城坚守,齐将王广之率军援救义阳,距城百余里,不敢进,黄门侍郎萧衍径自请领精兵间道夜发,直抵距魏军数里之处。义阳齐军见援军至,即发兵反攻,顺风纵火,内外夹击,大败魏军。三月,魏帝至邵阳洲(今安徽风阳东北淮水中),在洲岛上筑城堡,又于淮水两岸夹筑二城,以断齐援兵之路。齐将裴叔业率兵攻拔二城,击退魏军。五月,魏将拓跋英等领兵攻南郑,多次获胜,因无后援。还军仇池。魏城阳王拓跋鸾等攻赭阳,诸将协调不一,被齐军各个击破(参见淮汉之战)。齐建武三年(496年)正月,魏孝文帝下令改拓跋姓为元。其余鲜卑诸姓都改成汉姓。
次年六月,魏孝文帝又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20万大举攻齐。八月,齐明帝派直阁将军胡松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守赭阳,军主鲍举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守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以御魏军。九月,北魏迁都洛阳。魏帝亲率大军开赴襄阳,彭城王元勰等36路兵马前后相继,众号百万。魏帝留诸将攻赭阳,自率兵南下至宛城,克外城(参见南阳之战)。齐守将房伯五据内城坚守,魏军不能克。魏帝留兵围攻南阳,又带一部进围新野(今河南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据城抵抗。齐明帝命徐州刺史裴叔业引兵救雍州(治今湖北襄樊),裴叔业认为魏军不善远征,如直攻魏境,可分魏攻雍、司二州兵力,遂攻魏虹城。齐又派太子中庶子萧衍、右军司马张稷救雍州。十一月,齐前军将军韩秀方等15将降于魏。同月,魏军于沔北击败齐军,俘齐将王伏保等。十二月,齐明帝以度支尚书崔慧景率众2万再救雍州。齐分兵数道攻魏,但均被击败。
齐建武五年(498年)正月,魏统军李佐率军攻拔新野,俘杀刘思忌,震惊沔北(即沔水之北),齐湖阳、赭阳、舞阴、南乡等守将相继南逃。齐明帝又命太尉陈显达救雍州,接着派左卫将军萧惠休等领兵救寿阳。齐宛北城在二月终于被魏军攻拔,守将房伯玉等出降。三月,齐将崔慧景、萧衍在邓城被魏军击,只得退回襄阳。魏军以10万之众围樊城,继至悬瓠。魏镇南将军王肃进攻义阳,齐将裴叔业领兵5万围涡阳(今安徽蒙城)以救义阳,击败魏援军傅永、刘藻、高聪等部。王肃等撤义阳之围,与统军杨大眼、奚康生等率步骑十余万救涡阳。裴叔业见魏军来势颇盛,便退保涡口(今安徽怀远)。七月,齐明帝萧鸾卒,太子萧宝卷即位,是为东昏侯。魏帝本计划大举进攻,闻齐主死,以礼不伐丧为由,于九月退兵。
齐永元元年(499年)正月,齐太尉陈显达领兵4万攻魏,欲收复上年所失雍州五郡。魏帝命前将军元英率兵抵御。陈显达屡破元英军,于二月转攻马圈城(今河南镇平南),历时40天,魏军粮尽突围而逃。齐将崔慧景带兵攻魏顺阳(今河南淅川南)。魏帝遣将往救,又派兵据均口(今湖北均县丹江入汉江之口),切断齐军退路。陈显达领兵渡水西(即均水之西,今丹江),据鹰子山(今河南淅川西南)筑城,与魏军决战,惨败,死3万余人。是年四月,魏孝文帝元宏因病退兵北还洛阳,于途中病卒,太子元恪即帝位,是为魏宣武帝。同年,齐内乱迭起,齐太尉、江州刺史陈显达等相继举兵起事。
齐永元二年(500年)正月,齐政局继续动荡,豫州刺史裴叔业因齐帝数诛大臣而降魏,齐帝下令征讨。魏于二月派兵驰援,但援兵未到,裴叔业已病卒。三月,齐帝命平西将军崔慧景领水军攻寿阳,崔慧景却举兵造反围攻建康,但未成功。六月,齐冠军将军陈伯之再引兵攻寿阳,于八月为魏彭城王元勰、汝阴太守傅永率军击败,被杀9000人,被俘1万人,淮南地区亦为魏军占领。此后,南齐内乱加剧,纷争不息,又大起宫殿,穷极绮丽,百姓怨怒,军心离散,再无力与北魏作战,以至一年后由梁取而代之。

刘宋前期与北魏的对峙,简单的来讲述一下。 宋文帝...

刘宋前期与北魏的对峙,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北伐 这个也包含在里面。

1、公元422年,刘裕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机伐宋,双方在黄河流域大战.

2、公元424年,刘宋文帝立,元嘉之治开始,公元433年,宋文帝趁北魏于柔然作战之时北伐,欲收复河南土地,被拓跋焘抽空还击,宋军大败。

3、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此时南北已安定日久,拓跋焘奋力还击,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公元452年,拓跋焘死,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死,刘宋和北魏的对峙基本结束。

扩展资料:

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中版图最大的就是刘宋,它与北魏打得有来有往。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去世,北魏皇帝拓跋嗣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个机会。

422年秋天,拓跋嗣派兵攻打刘宋位于黄河岸边的四个重镇,从西到东依次是:洛阳、虎牢、滑台和碻磝,前三个在今天的河南省,后一个在今山东省。

北魏大将奚斤负责攻打滑台。镇守虎牢的刘宋大将毛德祖派三千步骑兵救滑台,奚斤费了好大劲儿才把滑台攻了下来。接着,他又去进攻虎牢,驻守虎牢的大将毛德祖非常厉害,奚斤屡战屡败。

西线两军一时僵持不下,东线呢,北魏军进展也不太顺利。大将叔孙建带领骑兵南渡黄河,进攻碻磝。碻磝守将不战而逃,北魏军长驱直入,把青州的政府所在地东阳城团团包围。

因为弹尽粮绝、没有支援,再加上缺水、疾病等原因,虎牢最后还是被攻破了。刘宋在黄河岸边的四个军事据点通通被北魏占领,今天河南和山东一带大多变成了北魏的地盘。

拓跋嗣还想继续南征,可他常年在外征战,身染疾病,他的部队也需要休整,所以不得不停止进攻,撤兵返回了北方。刘宋也顶住了压力,北魏与刘宋的第一场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北朝

北魏是汉朝的吗

北魏 北朝之一,继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封建王朝。鲜卑族拓跋□所建。历十二帝、二王,共一百四十九年(386~534)。

建国立制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以后,许多鲜卑及号称鲜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活动,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又称“索头鲜卑”、游牧为生。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见代)。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肥水之战后,拓跋□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天兴元年(398),拓跋□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北魏多少皇帝

献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拓跋寔 —

北魏太祖
(初谥烈祖)
(西魏文帝
改为烈祖) 道武皇帝
(初谥宣武皇帝) 拓跋圭 登国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南安隐王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 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北魏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
(拓跋宏) 延兴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元氏 - 528年
— 元钊 建义 528年
北魏肃祖
(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 —
北魏敬宗 孝庄皇帝
(初谥武怀皇帝) 元子攸 建义[2] 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长广敬[来源请求]王 元晔
建明 530年-531年
— 节闵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 元朗[4]
中兴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元怀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脩[5]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北魏十大贵族

北魏十大贵族的姓氏是?有简单介绍更好我记得有一个叫做万俟...

北魏十大贵族的姓氏是?

有简单介绍更好
我记得有一个叫做万俟

孝文帝改姓氏
鲜卑族姓 汉族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尉迟 尉
纥嵇 嵇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上一篇:小清新文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