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的篆书怎么写
"从"字的篆书写法如下: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从,彼此都听对方的。字形采用两个“人”会义。所有与从相关的字,都采用“从”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遵从[zūn cóng]
遵照并服从:遵从上级的指示。
2、胁从[xié cóng]
被胁迫而随别人做坏事:胁从分子。
3、从头[cóng tóu]
从最初(做):从头儿做起。
4、从容[cóng róng]
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从容就义(毫不畏缩地为正义而牺牲)。
5、从业[cóng yè]
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就业:从业机会。
和字的小篆字体怎么写
和字的小篆字体如下:
。
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
“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和,相譍也。从口,禾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和,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相关词汇:
1、和气[hé qi]
态度温和:对人和气。
2、和好[hé hǎo]
和睦:兄弟和好。
3、总和[zǒng hé]
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力量的总和。
4、平和[píng hé]
(性情或言行)温和:语气平和。
5、暖和[ nuǎn huo ]
解释:温暖。谓不冷也不太热。
我字的篆书怎么写
我的篆书写法:
三、相关组词:
1、我见[wǒ jiàn]
我自己的看法。
2、我所[wǒ suǒ]
佛教语。谓与“我”相对之外物。
3、我躬[wǒ gōng]
我本身,我自己。
4、我自[wǒ zì]
犹我咱。
5、怪我[guài wǒ]
创伤,受伤,过错,过失。
“书”字的篆书怎么写?
“书”字的篆书写法:
基本释义:
1.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
2.字体:楷~。隶~。
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
4.书信:家~。~札。
5.文件:证~。保证~。说明~。挑战~。白皮~。
6.姓。
相关组词
书写 看书 草书 念书
书本 藏书 说书 书包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一、书香
解释: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人家|~子弟|世代~。
造句:
1.他年纪狠轻就有许多著作问世,真可说是蓝田生玉,不愧是书香世家。
2.在我家的藏书柜中许许多多的书籍让我陶醉,许许多多的知识把我渲染,每天都沉醉在书香之中该有多么惬意!
二、书写
解释:写:~标语|~工具。
造句:
1.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有着迥然不同的书写方式。
2.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三、板书
解释:
(1)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写字。
(2)也指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
造句:
1.同学们都抬起头,目不转晴的看着老师写板书,专心致志,就像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
2.我教书也不是三年五载了,怎样写板书还是知道一些,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
四、法书
解释:
(1)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
(2)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造句:
1.主要议题是传统文法书中名词可数性质的说明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2.裘德收到文法书之后头一两月,对死了的语言捉弄他的卑鄙伎俩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但是,他这种情绪实际上并没能维持多久。
五、尚书
解释:古代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造句:
1.我已经把这事查清楚了,宝大祥托的人是南京兵部尚书王琼,王琼陛下还记得吧?
2.此剧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尚书之女王瑞兰在战乱逃难中相遇,于患难中相慕相爱,私结百年之好。
在字篆书怎么写
在字篆书写法:
相关组词:
1、在岗[zài gǎng]
在工作岗位上。
2、无在[wú zài]
不在乎。
3、定在[dìng zài]
定准。
4、闲在[xián zài]
清闲自在。
5、在早[zài zǎo]
早先;从前。
6、在告[zài gào]
官吏在休假期中。
范字篆书怎么写
范字篆书:
一、范的读音:fàn
二、汉字释义:
1. 模子。
2. 榜样。
3. 一定界限。
4. 限制。
5. 姓。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艹
五、相关词组:
规范、典范、垂范、防范、范围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横、竖、竖、点、点、提、横折钩、竖弯钩
二、词语释义:
1、规范
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
2、典范
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
3、垂范
垂示范例。
4、防范
戒备;防备
5、范围
上下四周的界限。
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