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灶王爷上天,灶王爷的传说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3 19:27:24 作者:连笔君

灶王爷的传说

传统民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民间通常叫灶王爷)上天,祈求灶神向王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报全家老小平安,报全家老小几口人,祈求玉皇大帝留下全家老少的饭碗,小年不回家,灶王爷不会汇报此人,接下来一年此人就不属于这个家庭,汇报人家烟火,芝麻小事,因果善恶,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

拓展资料:

所谓的“送灶王爷上天”,就是把炉灶前贴着的灶王爷画像烧掉,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灶王爷传说

灶王爷上天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

灶王爷上天,尽说吉利话。

1、灶王爷上天的由来

过去每到了年根,老人们都会说这样一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年过后是大年。”这里说的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俗称“小年”,大年就是春节了。提起小年,就想起了灶王爷,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2、灶王爷上天的传说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有钱的倜傥公子叫张郎,娶个贤惠能干的媳妇叫丁香。小两口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可是好景不长,张郎又迷上了一个叫海棠的年轻狐媚女子。谁知那个海棠是个花天酒地的淫荡婆娘,不几年功夫她便花光了张郎的家财,致使张家穷困潦倒,然后弃一无所有的张郎而去。张郎在走投无路之时是丁香不计前嫌,用一碗热汤面救了他的性命。

此时的张郎悔恨万端,无颜面以对善良的前妻,便一头撞死在灶台上。世上好人千千万万,不知为什么老天爷对这个张郎却情有独钟,封他做了灶王爷,享受人间烟火。从此,便有了灶王爷上天的传说。

灶王爷的来历?

灶神,也称灶君(《战国策·赵策三》),唐以来民间又称之为灶王(唐李廓《镜听词》:“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都要供奉。

岁末腊月祭灶的习俗,尤为人熟知,它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灶神在先秦列为国家的五种祀典或七种祀典之一。

五祀,殷商时已出现,《礼记·曲礼》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雷、门、行也,此盖殷时制也。”《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雷,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又说:“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论语·八信》:“与其媚于奥(屋内西南角的神),宁媚于灶。”炊灶,同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故祭灶神很早就成了民间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里的灶王爷50字

民间有个小孩长得浓眉大眼,是龙骨龙身,长大了要当皇帝的。小孩的妈妈得知此事,立刻变得飞扬跋扈起来。

灶王爷上天向玉帝告了状,玉帝大怒,撤消了她儿子的预备皇帝资格,从此,这个女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灶王爷来历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王奶奶是汉族民间信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汉族民间通常叫灶王爷,是个准神或半神的角色)上天,祈求灶神向玉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

灶王爷我们平时也称为司命菩萨,他身边有一对童子,一名童子是善,一名童子叫恶。当然这个童子他本来无善恶,这个善恶不代表童子的心性。是记录我们一个家庭里边人员的善、恶。你的一举一动,行为造作都将被记录下来。比如说你放生了,做莲花超度了,这是大善。如果不敬父母了,邪淫了,偷盗了,杀生了,这是大恶。

灶王爷的来历 这则传说的类型及其思想内容

灶王爷来历有以下几种:

1、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2、鬼神或精变说《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3、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十分虔诚。

“灶王爷”的故事是怎样来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火,并学会用火来做熟食物。后来,人们用石头砌成了生火做饭的灶来煮饭,同时,人们把对火神的崇拜发展成对灶神的崇拜。祭拜灶神也就成为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最初,人们把灶神看作是专管饮食的神来供奉。到了秦代以后,灶神被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神。人们把灶神看作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

灶神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是监督一家老小的善事、恶事、功劳、过失,定期上报天庭。

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因此,灶神得到了老百姓的顶礼膜拜,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而关于“灶王爷”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得丰富多彩。

古时候,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有兄弟俩人,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垒灶台,街坊四邻无所不知他的手艺,有需要垒灶台的都找他帮忙,并且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日久天长,方圆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张灶王的性格和气善良,还爱劝架,不管到谁家垒灶,遇到人家有纠纷,他就去劝和。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张灶王活到70岁,在那年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去世了。

由于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原来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他离开人间,家里变得一团糟。弟弟只会吟诗绘画,从未管过家务。儿媳妇们都吵着要分家,弟弟被搅得无可奈何,整天愁眉苦脸。

有一天,张灶王的弟弟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去世一周年的祭日的深夜,他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并把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带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弟弟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全都知道,你们闹分家,他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然后赶紧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大哥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闹事了,全家和平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没过多久,这件事就传到大街小巷,闹得沸沸扬扬,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之后便让张灶王的弟弟为大家画灶王像,然后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这样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贴上了灶王像。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上天向玉帝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人定下什么惩罚。在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写的《抱朴子》中说: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做了坏事被灶神知道,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人们认为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天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害怕。所以,人们祈福禳灾的时候,对灶王爷都是恭恭敬敬。

随着岁月流逝,腊月二十三贴灶王爷像,摆供品祭祀,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俗,人们以此祈求阖家平安。自周代开始,皇宫就将祭灶风俗列入祭典当中,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人们还为此规定了许多行为规矩: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灶,不能把刀斧放在灶上,不能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能将污脏的东西放进灶内燃烧等等。而且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禀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叫“谢灶”。

谢灶的日期也分阶层,按民间习俗,官绅权贵在腊月二十三谢灶,一般平民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谢灶,水上人家会在年腊月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但是老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谢灶,希望有贵气。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即甜而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意思是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俗话说的“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

在祭灶君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然后第一次进酒,这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了以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把旧的灶君像撕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这样“送灶神”仪式便完成了。

送走神明后,在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有的说是除夕夜把灶神接回来,叫“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

对灶神的崇拜,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警戒人们要遵守世间罚恶赏善的道德规律。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关于灶王神的传说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easyer

传说中的灶神是什么?

传说玉皇大帝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神掌管了灶火也就掌握了家中膳食,民以食为天,所以灶神被认为是一家之主,被当做家里的保护神。

在春节习俗中有祭灶的习俗,因为传说灶神是从上一年除夕一直到今年腊月二十二日在家里庇护家人,到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要到天庭去汇报这一家的情况,进行善恶裁定,来年将实施赏罚。灶神对家中的评论关系着一年的福祸,所有腊月二十三日要进行祭灶仪式,恭送灶神去到天庭。

基本仪式是:把新买的灶神像帖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帖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面帖上对子,对子的内容一般就是“奏去人间事,带来天上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一类的。

然后上供,烧香,焚表,叩头,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当然也送去了玉帝。五更以后,才可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这样新任灶神就开始了新的一年任期。

帮忙介绍下有关灶王爷的故事?

灶王,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通称"灶君",或是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是"灶王",南方称他作为"灶王爷",鸾门尊崇作为三恩主之一,亦便是厨房之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之中负责人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十分普遍,余把灶君像奉祀在灶头。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经起于民间奉祀,以及周礼以此吁琐之子黎作为灶神等。秦汉之前越来越遭列入主要的五祀之一,与门神、井神、厕神与中溜神五位神灵合作专责一家人的镰仓 灶神或许受人尊敬,除由于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之上的便捷之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出到人间视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灶神左右陪伴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实时把一家人的行为记录留存在罐中,年终时总共后再次往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便是灶神返回人间,上帝往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用以所做所为的日子,因此家家户户均要送灶神。

上一篇:【语文课文第一字是小的题目五个字】-语文课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