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叶红荷怒放西湖之际,6月23日,由何应辉、王镛两位大家题字的"意与古会——邹涛、陈大中、徐海、沈乐平书法展"在留青美术馆开展。
由留青美术馆、艺术课堂APP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协办的此次展览,共展出邹涛、陈大中、徐海、沈乐平四位艺术家的数十幅精品力作——旅居日本的邹涛端庄优雅、严谨朴实,陈大中精致和谐、古穆流芳,徐海纵情旷达、恣意挥洒,沈乐平素儒文心、名士风流。
邹涛在中国当代书坛有多重角色,他曾经是中国书协的驻日本大使。邹涛在日本20多年,在那里沉心研究、创作,所以每一次他给大家汇报的成果,都看得出来和国内的书法家、艺术家有很大不同。如果没有这份沉著、镇静、细腻,恐怕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他编撰的《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用了8年时间,成为了赵之谦研究专家。
特别是邹涛书写的晋唐味道的小楷,很受观众追捧。"在我印象中,邹涛这人真是有点无所不能。"王镛说,其实他以前在书法上从书体到形式都是很丰富的,能放能收,现在看起来,这一段在"收"。写得很有功力,真有功力。这个真得静下心来,像一点一划都要求这么精到,确实得静下心来。
用"简、净、静、和"可以概括陈大中书法的真境界。很多做艺术的人都在追求繁,也就是丰富。从取法的多样性,到制作手段的花样百出,常使人眼花缭乱。陈大中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了一条简化的艺术道路。回望数千年的书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册的杰作无一不是干净清爽的。陈大中把碑都写得如此干净,无一丝尘埃气,实为难得。
陈大中作品
相对于动而言,陈大中的"静"更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就表面上看,其书是动感强烈,颇具张力的。可贵的正是能从动中透出一点静来。这既是作者出于审美的一种主动追求,更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陈大中的书法虽然取法多样,但都能归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之中,表现为一种高度的个性化。
徐海书法的风格,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今天,始终都保持一种"前卫"的状态,这个"前卫"是指一种"不乖时"的祈尚,这对于一位书法家是极不寻常的。在传统中去讨生活,在经典里去寻新意,一般而言,在几十年的笔耕不辍里,人的个性已被"传统"打磨成了"温文尔雅",剩下的仅仅是古人华丽的外衣和腔调。可以说徐海的书写,不仅仅是从传统的经典碑帖中来、更多的是从篆刻中来、从刀在石上的冲切而来、从他从小养成的精益的细节中来,当然,这一切都是从他的人生个性与心灵的品质中来。
徐海作品
一度在业内的影响,是徐海的篆刻。还是在他少年时,他便向王福庵的弟子顿立夫先生请益学习治印。那时候,他经常流连琉璃厂肆,看店里的字画,顺便用大人给买冷饮的钱买上一方青田石料,然后就开始了他如痴如醉的金石缘。徐海的篆刻,风格多样,壮丽奇诡。这语言不是来自所谓的传统,而是来自属于他个体的心灵。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书法系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的沈乐平,是为数不多的本、硕、博均在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学习深造的书家,积累了深厚的传统书法、篆刻功底和出色的创作技巧。
沈乐平作品
沈乐平的书法圆、润、厚、纯,又不失潇洒、飘逸。各书体之间互有渗透、相互兼容,行草中兼有篆隶的厚重、凝练、质朴,篆隶中又表现出行草的轻松、婉转和流畅。
敢于突出细长线条是沈乐平艺术创作的一个特色。其作品中的细长线,细而不弱,长而不飘,细筋入骨,富有弹性与力度,与厚重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作品中多细线,多长线,风格厚重古拙、自然灵动,意境悠远。
除了常规的用笔、结字技巧外,沈乐平还常在创作中使用碰撞手法,在字与字、行与行间自如地穿插、碰撞、粘接,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对于单个字造型的美感、体势用功甚勤,放大的效果尤佳,线条变化万千且笔笔皆有出处,显示出扎实的传统功底和不凡的综合素养。
"书法篆刻本为一家,我对书法和篆刻兼而好之。"沈乐平的篆印中,元朱文、鸟虫文等类型的创作占有很大比例。长卷《茶经》令人大开眼界,沈乐平将最拿手的行草书与鸟虫篆印和朱文印融为一体。在诸多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他对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等各个系统的金石意趣和人文内涵的把握。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师古而不泥古,尤其是单刀凿印和元朱文印,已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沈乐平也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曾辗转多国考察研究敦煌书法实物文本。他认为,以民间书写为主要特征的敦煌遗书,再现了一段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显示了民间书写的文化艺术特征,具有重要价值,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空间和领域。
策展人杨飚介绍,留青美术馆从博艺空间到博艺美术馆,再到今日的本馆已经12年。12年间,始终关注着当代书坛的艺术前沿、学院风采和学术精神,从"和弦—陈大中、沈浩书法展"到两届"怒放——中国书坛中坚力量邀请展",再到"徐海、沈浩、刘新德书法展""沈乐平书法展""鲁大东书法展"等,始终坚持向社会展示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从各个方位提高书法的学术品位,探求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展是留青美术馆推出的又一重量级展览,四位艺术家各具风采又和谐统一,有探索、有追求、有传承,正应和了本次展览的主题:意与古会。
【浙江新闻+】
邹涛,1962年生于宁夏,浙江衢州人,现居名古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书法》杂志编委、全日本华人印社社长。曾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西泠印社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等。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本大本山相国寺承天阁美术馆等中外美术馆举办个展十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西泠印社、日本中京大学、日本成田山书道美术馆、日本大本山相国寺等机构收藏。著有《赵之谦年谱》《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篆刻津梁》等。
陈大中,1962年出生,无锡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本科,198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生,200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研究生,201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1989年《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曾担任《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评委。出版多种书法篆刻作品集与论文集。
徐海,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10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镛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副秘书长。书法作品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中国画作品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篆刻作品参加首届、二、三、四、五届全国篆刻作品展、首届、二、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入选教育部2011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多部书法、篆刻集出版。
沈乐平,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书法学院副院长、书法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日本国岐阜女子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敦煌书法综论》《元朱文印论谈》《乐书录》《随心而形》《大学书法》《大学篆刻教程》《吴昌硕全集篆刻卷》《沈乐平隐蓝馆印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