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几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3 02:59:42 作者:连笔君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几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四级。

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扩展资料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抗震等级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

一、参考不同

1、基本烈度:是指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在正常场地条件下,可能会引起最大地震烈度。

2、防御力:必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规模,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和当地的防震设防社区规划来确定。

二、规定不同

1、基本强度:场地条件是指标准的地面土壤,一般地形,地貌,结构,水文地质等条件。因此,基本强度是将来可能遭受的区域中最常见的地震强度。

2、设防烈度: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超过当地地震的基本烈度。例如,如果局部地震的基本强度为6度,则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强度至少为6度。当然,某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

三、作用不同

1、基本强度:地震地区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具有基本强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本身的规格选择防御工事标准,然后根据规格进行工程设计 设计。

2、设防强度:建筑设计规范的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烈度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几级啊

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概念不同,不能互画等号。

抗震等级的划分标准: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扩展资料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不同的概念。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

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等级

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多少级?

地震等级和烈度概念不同。地震等级是表达地震总能量的大小。而地震烈度是表述破坏力的大小。同一个地震,当地地质构造不同,距离地震源的远近不同,会有不同的地震烈度。以汶川地震为例,在北川,映秀,地震烈度在10度(注意,是烈度,不是等级),而在成都,只有3、4度。
不要把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搞混了。
5级地震震中也可能造成七度烈度破坏,距离8级地震较远的周边区域烈度就非常小。
房屋设防烈度为7度,是抵抗巨大破坏的指标(一般的土木结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和地震等级无关。小等级地震也可能造成大烈度,距离大地震远的地方,不会有大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7度那么抗震等级是多少

一、抗震等级是怎么样确定的?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二、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

(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考试大

2)而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3-12确定。

(5)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6)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8)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9)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列规定: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_V`,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角柱取1.6%。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③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_R`应按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

4)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L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L.3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1.9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L.2倍采用;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各延伸一层。 考试大

5)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7度,抗振等级是几级

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
抗振等级要根据具体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等工程情况确定,有的工程全部按一个等级,有的工程要按构件和部位分别确定抗振等级,如:首层至9层的剪力墙和框架柱为特一级、框架梁为一级;十层以上剪力墙和框架柱、梁均为一级。

抗震设防7度时,抗震等级是几级?

你去百度搜搜吧,说你也一时半会听不明白,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震等级不是可以划等号的东西,概念不同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表示几级抗震啊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

6.1. 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查表可知:丙类房屋,抗震烈度7度,框架结构,高度大于30米,属于2级,小于等于30米的,属于3级。

想详细了解的话,找一下上面的规范看一下,就明白了,由于你没有说是什么结构,我只按框架结构给你查了一下。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是几级

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烈度概念不同。两者不能划等号。

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扩展资料:

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1)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2)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3)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上一篇:【表示类别多、困难多、话儿多、变化多、走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