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的运算有哪些?
实数的运算有哪些?
加减
乘除
乘方
开方
幂运算
对数运算
求和∑
求并集∪
求交集∩
微分
积分等
实数的运算怎么做?
实数的运算贯穿于初中数学的始终,是学好初中代数的基础。熟练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计算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1、加法法则: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然后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任何数与0相加,和仍然是该数。
2、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法则:同号相乘得正(如果有偶数个负数为因数,则积为正数),异号相乘得负(如果有奇数个负数为因数,则积为负数);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4、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混合运算:先算幂,再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混合运算遵循交换律、结合律。
什么是虚数?它和实数有什么区别?
虚数:在数学里,将平方是负数的数定义为纯虚数;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就包括整数和分数。
虚数:
虚数可以指不实的数字或并非表明具体数量的数字。在数学中,虚数就是形如a+b*i的数,其中a,b是实数,且b≠0,i2 = - 1。虚数这个名词是17世纪著名数学家笛卡尔创立,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这是真实不存在的数字。后来发现虚数a+b*i的实部a可对应平面上的横轴虚部b与对应平面上的纵轴,这样虚数a+b*i可与平面内的点(a,b)对应。
基本运算:
加减与实数相同(a+bi)。
乘方(幕) (a+bi)^n=r^n∠nθ,乘方与实数运算相同,但(a+bi)^n不便于运算,一般转化成r^n∠nθ再转换回(A+Bi)以简化运算。
乘法与实数相同,可用 “i的平方=-1,i的立方=-i,i的4次方=1” 来加快运算。乘法也可转化(一般不用),即(a+bi)(A+Bi)=rR∠(θ1+θ2)。
意义上除法与实数相同(只是乘法的逆运算),但”(A+Bi)/(a+bi)=C+Di“属于二元一次方程,虽有公式C=(aA+bB)/(a^2+b^2),D=(aB-Ab)/(a^2+b^2),仍属麻烦。除非除数是实数,一般都会进行转化,即(a+bi)/(A+Bi)=r/R∠(θ1-θ2)。
绝对值指点与原点的距离,而不是去符号,因此abs(a+bi)=r=√(a^2+b^2)。
平方根立方根是平方立方的逆运算,则有(a+bi)的n次方根=(a+bi)^(1/n)=r^(1/n)∠θ/n,转化即可。
幂函数的基本运算有哪些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a^m)^n=a^(mn),与积的乘方(ab)^n=a^nb^n。
3、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 (a≠0, m, n均为正整数,并且m>n)。
(2)零指数:a0=1 (a≠0)。
(3)负整数指数幂:a-p= (a≠0, p是正整数)①当a=0时没有意义,0-2, 0-3都无意义。
法则口诀:
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幂的乘方;
幂的指数乘方:等于各因数分别乘方的积商的乘方
分式乘方:分子分母分别乘方,指数不变。
扩展资料
计算:x5·xn-3·x4-3x2·xn·x4
解:x^5·x^n-3·x^4-3x^2·x^n·x^4
分析:
①先做乘法再做减法
=x(5+n-3+4)-3x(2+n+4 )
②运算结果指数能合并的要合并
=x(6+n)-3x(6+n)
③3x2即为3·(x2)
=(1-3)x6+n ④x 6+n,与-3x6+n是同类项,
=-2x 6+n合并时将系数进行运算(1-3)=-2。
数学计算单位除了个十 百 千 万 十万 百万 千万 亿亿还有哪些
还有:兆,京,垓,杼等等。
计数单位依次为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兆、十兆、百兆、千兆、京、十京、百京、千京、垓、十垓、百垓、千垓、秭、十秭、百秭、千秭、穰、十穰、百穰、千穰、沟、十沟、百沟、千沟、涧、十涧、百涧、千涧、正、十正、百正、千正、载、十载、百载、千载、极、十极、百极、千极、恒河沙、十恒河沙、百恒河沙、千恒河沙、阿僧祗、十阿僧祗、百阿僧祗、千阿僧祗、那由他、十那由他、百那由他、千那由他、不可思议、十不可思议、百不可思议、千不可思议、 无量、十无量、百无量、千无量、大数、十大数、百大数、千大数。
计数单位应包含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大块,并按以下顺序排列:……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写数时如果有小数部分要用小数点(.)把整数和小数分开。
扩展资料:
时间的计数单位
这个是我们最熟悉的了,毫秒,秒,分,小时,天,年之间的计数单位各有不同:
1秒=1000毫秒
1分=60秒
1小时=60分
1天=24小时
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
一组数中用什么函数计算有几个数
你要计算的是什么?
有好几个数
而且只是要数字个数的话
直接在Excel中拉个表格
会显示出来的
或者函数count计数即可
复数和实数的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复数集是实数集的扩展,在扩展中引入新数“i”既虚数单位因此实数a成为复数a+bi在b=0时的特殊情况.复数运算和实数运算都是数的运算。
数是数学的基础,数的本质在于运算。复数集是实数集的扩展,在扩展中引入新数“i”,既虚数单位,因此实数a成为复数a+bi在b=0时的特殊情况.复数运算和实数运算都是数的运算,因此它们有许多类似的性质,如果在复数运算的教学中借助于类比思想方法,通过对实数运算的回忆类比,可以使学生猜想出复数运算的规律与特点
复数的整数次幂的运算法则跟实数运算一样 ,复数的分数次幂的运算不能如这些实数的法则。
复数的加法按照以下规定的法则进行:设z1=a+bi,z2=c+di是任意两个复数,
则它们的和是 (a+bi)+(c+di)=(a+c)+(b+d)i.
两个复数的和依然是复数,它的实部是原来两个复数实部的和,它的虚部是原来两个虚部的和。
复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即对任意复数z1,z2,z3,有: z1+z2=z2+z1; (z1+z2)+z3=z1+(z2+z3).
复数x被定义为二元有序实数对(a,b) ,记为z=a+bi,这里a和b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在复数a+bi中,a=Re(z)称为实部,b=Im(z)称为虚部。当虚部等于零时,这个复数可以视为实数;当z的虚部不等于零时,实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纯虚数。复数域是实数域的代数闭包,也即任何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总有根。 复数是由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在十六世纪首次引入,经过达朗贝尔、棣莫弗、欧拉、高斯等人的工作,此概念逐渐为数学家所接受。
复数的四则运算规定为:加法法则:(a+bi)+(c+di)=(a+c)+(b+d)i;减法法则:(a+bi)-(c+di)=(a-c)+(b-d)i;乘法法则:(a+bi)·(c+di)=(ac-bd)+(bc+ad)i;除法法则:(a+bi)÷(c+di)=[(ac
虚数和实数的运算有什么不同?
复数运算与实系数多项式运算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别忘了要把 i2 换成 -1
实数指数幂有哪些运算法则?
[在m、n都是实数的条件下,必须a>0.]
[当m、n为整数(对第3个性质,还要加上n为偶数)时a可为负数。]
数学计算的规律有哪些?
谈数学解题的规范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要克服题海战术,强化解题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解题的规范。
解题的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解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
一、审题规范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审题过程包括明确条件与目标、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与方法三部分。
(1)条件的分析,一是找出题目中明确告诉的已知条件,二是发现题目的隐含条件并加以揭示。
目标的分析,主要是明确要求什么或要证明什么;把复杂的目标转化为简单的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把不易把握的目标转化为可把握的目标。
(2)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每个数学问题都是由若干条件与目标组成的。
解题者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需要找一找从条件到目标缺少些什么?或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分析,或画出关联的草图并把条件与目标标在图上,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顺利实现解题的目标。
(3)确定解题思路。一个题目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由条件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联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解题的实质就是分析这些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有些题目,这种联系十分隐蔽,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加以揭示;有些题目的匹配关系有多种,而这正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原因。
二、语言叙述规范
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程式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
因此,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切不可随意杜撰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让人不知所云。
三、答案规范
答案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既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要做到答案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四、解题后的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节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1)有时多次受阻而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追溯“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技巧,这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2)这些方法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它解法,可使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