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小津安二郎,如何评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2-01 19:22:17 作者:连笔君

如何评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划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乍眼看来,小津的电影既没有宏观博大的历史与哲学思考,也缺少立场鲜明的道德与社会评判,几乎全是些饮食男女的家庭琐事。小津后期的电影,更是把目光倾注在中上阶层的家务事上。为此,小津曾受到日本一些影评家的指责,认为他趣味小资,不关注低下阶层。但换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小津尽量为观众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避免作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才使得他的电影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在小津的百年冥诞,重温《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等名作,它们清简静穆的风格依然让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小津电影蕴涵的普世情感与基本人性,那些一幕幕的日常人生,那些生老病死的离别场景,不论多么残酷与无奈,也不论任何时代与社会,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要面对与接受的现实。

顽童小津

电影大师的作品,经常叫好不叫座。小津电影静观人情世故,内涵深远。不过,出乎一般人意料,看小津的电影,其过程往往轻松写意,因为剧情都是些日常琐碎,而且不乏逗人发笑的有趣场景。电影中那些顽皮的孩子、嘴尖牙利的家庭主妇、惧怕老板的公司职员、童心犹在的老人等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幅色调清新、引人入胜的浮世绘。

小津电影的这一特点,与他的成长经历与顽童性格密不可分。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于东京市深川区龟住町七番地,父亲经营海产批发,他还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随母亲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松坂屋居住,父亲则在外经商。从十岁直到二十岁,小津都很少与父亲见面。在母亲的宠爱下,他成了一个任性调皮的孩子。

小津从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纪律,还染上了饮酒的癖好。因为迷恋美国电影,他常常欺骗母亲,借口与朋友登山,实际上跑到附近的城镇去看电影。十七岁时,小津写了一封"轻佻"的信给低年级同学,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学毕业后,他谋得一个偏远山村的教师职位,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据说朋友来看他,小津总是拉着他们痛饮。当他最后离开山村时,小津父亲不得不寄钱让他还酒债,那时他才二十岁。

过了不久,经过亲友引荐,小津进入松竹电影公司担任摄影助理,成天扛着摄影机东奔西走。他似乎也乐在其中,并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业。小津成为导演的过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电影厂餐厅点了一份咖哩炒饭,但久等不至。这时一位导演走进餐厅,也点了同样一道炒饭,而侍者很快就送了过去。小津向侍者投诉,侍者的答复很直接,因为那人是导演,当然要快过你。很少动怒的小津咽不下这口气,给了侍者一记耳光。事情闹到电影公司老板松户四郎那里。听过小津的陈述,松户竟要求他写一个剧本,言外之意是准备培养他成为电影导演。就这样,小津因祸得福,拍出了处女作《忏悔之刀》,这也是他唯一的古装片。

永远的主题

小津虽然自小顽皮,天性却很内向与羞怯。他终身未婚,一直陪伴母亲生活。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在小津的电影中,却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场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最后都要离开父母,家庭的裂变就像细胞的重新组合。小津后期的很多电影,最后一幕都是孤单的父亲或母亲独居一室,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现实,因为年轻人总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仿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亲坦然应对女儿的出嫁:"寂寞也没办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为婚嫁而离开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独面对今后的人生,这是小津电影一个永远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主题。在他早期的默片中,这一主题已见端倪。1933年荣获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与年轻女友发生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后,打算抛下男孩前往一个遥远的城市工作,但电影结尾,父亲终于半路折返,回到了儿子身边。比较小津后期电影中子女离开父母的场景,这部默片的剧情正好相反,而且结局也算皆大欢喜。但纵观小津的创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谓一个重要的前奏,因为它预示着后来的《从前有位父亲》、《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鱼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简约大师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赞叹他简约的影像风格,譬如摄影机位距离地面仅三英尺,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非常适合拍摄日式居室的生活场景。小津后期的电影,摄影机完全静止不动,镜头的处理更是朴拙到极致,摈弃了淡入淡出等剪辑语言,画面全部采用直接切换,犹如老僧入定,禅意盎然。

但是,风格上的简约并非意味着小津电影没有生气。影片的构图虽然单一,实际上充满了内在活力,人物在画面上频繁出入,动感十足。据说,有位西方建筑师参与一项日本城市的住宅设计项目,很想了解日本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住宅风格变化,而日本朋友给她的建议则是,去看小津的电影《东京物语》。

其实,小津电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难觅踪影。德国导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1985年,文德斯专程去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Tokyo-Ga)。结果他发现,《东京物语》中的那个东京早已成为喧嚣不堪、近乎无序的现代都市。文德斯据此断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无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过,姑且毋论这一变迁的意义,小津至少为观众保留了传统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对人性的细腻刻划也没有因为时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小津的电影依然能够感动我们。

小津于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岁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个汉字——“无”。

如何评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划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有什么风格特点

在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

小津安二郎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什么

1962年,执导了由冈田茉莉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剧情片《秋刀鱼之味》,该片是小津安二郎过世前最后执导的作品,获选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

简介: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BRXANCp3OF_kTmfZOAxBClDyTeXOzzACcDvTgyCabHthfAgE3rkHktd_EatJXVuEdAduMdku-zSbN5YizKBBa

请及时答案,谢谢!

小津安二郎电影

[开卷八分钟20130426]《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人生散文》作者:小津安二郎[xskw.net].mkv

满意请

如何评价电影《步履不停

一部太东方的电影,一部能走进你生命的电影。
长子纯平继承父业,15年前却为救人溺水身亡。又逢他的祭日,次子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带着各自的家人分别赶回家中,家中是牵挂着自己诊所的老父亲和终日操心忙碌的老母亲。作者用一个特殊的日子展示了一个家庭十年来的变迁,不用插叙闪回,仅仅靠人物的对话和出场入场,展现了传统家庭的危机和一种人生的况味。
是枝裕和拍过很多探讨死亡和生命的电影,这一部没有《幻之光》《距离》那么外露的哲思,也不是《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那么明显的超现实设定,也没《无人知晓》那么残酷,而是非常靠近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得云淡风清。有点和拍孩子的《奇迹》类似,是枝裕和把早期拍纪录片那种很强的理念性隐藏起来,回归了最为朴实,庸常的生活细节,而这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
全篇没有一个大的事件,戏剧冲突被埋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了。做饭,散步,吃饭,睡觉,洗澡……每一个小小的事都倾注了导演的构思,如良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走在往上的阶梯上,丈夫在前独自抱着西瓜,妻子提了很多东西吃力地紧跟在后,最后的儿子在四处张望和查看,夫妻关系可以看出没那么好,丈夫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儿子因为对一切都好奇,所以在四处玩,一家人的关系有裂痕,但是还得继续走下去。声音的处理也层次丰富,“大人在这里谈这话,小孩在那边闹着玩,后面的房间传来钢琴声,忽然插入一段静默……”增添了房子的立体感,也突出了一个家庭的氛围。
这些细节也在不断重复和变奏,人物关系逐步清晰,性格也不断丰满,让我们一点点触及这些家庭里的秘密。于是,我们看到了固执老父亲的温情,看到了慈祥老太太的残酷,也看到了这个看似温馨家庭里的裂痕。比如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阶梯,几代人不时走过,暗合着题目步履不停,最后一对老人往上走出画外,仿佛走入天国。
又比如开始老父亲出门散步,遇到身体不大好的女邻居,女邻居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老医生能在身边,后面故事里女邻居去世了而老父亲无能为力,老父亲走到近海的桥边但没有过去,结尾的时候祖孙三代经过桥去了海边,我们知道了老人开始因为大儿子死于海中不敢靠近海,后面老人释怀,三代人一同看海。再比如良多陪母亲去看哥哥的墓,回来的路上,母亲问良多是否要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而多年后,良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给母亲扫墓,同样的路线,他给自己的孩子讲起了黄蝴蝶的故事,孩子问起,良多却没有说出讲故事的人。再有父母送别良多一家,一向寡言的老父亲安慰老母亲说他们过年会再来的,而良多此时在车上却对妻子说过年就不用回家了吧……无数处动作、对话包括场景的重复和变化,成为了一个大的系统,让影片看似散漫其实紧密。
这些细节也是内敛的,把情绪最剧烈处掩藏下去,毫不煽情。在母亲送良多一家走时,母亲要握良多的手,良多一直害羞地躲避,就在要握住时,公车来了挡住了这幅画面。他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里弟弟死了,没有直面描写他们的哭泣,只远远地展示了他们送走弟弟的尸体,最后把他们的背影定格在阳光里。
是枝裕和说他想做一个什么都没发生的电影。其实我觉得恰恰相反,是枝裕和用细节构建一个家庭即是一个世界,透过它我们除了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也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沉浮,像一个冰山,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隐藏起来,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
也许因为文化差异,这部片子当年冲击戛纳未能如愿。是枝裕和是个非常东方的导演,影片渗透着浓厚的东方诗意:叙事缓慢,风格内敛,情怀温暖,一种看似弱小却无比坚强和动人的精神。他的影像大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十年拍摄纪录片培养的社会意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便是东方文化的熏陶。他曾说:“我相当崇拜侯孝贤的风格,在电影路上,他又如我另一个父亲般存在。” 他还被人说过是继承了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拍家庭,固定镜头,内省的风格等,在我看来,他们的影像风格与其是互相影响借鉴,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归属感,内敛沉静,天人合一。
回到《步履不停》那样精致的一个家庭,屋内整齐古朴,院中花朵绽放,饭菜精致可口,人物气质典雅,导演拍摄构图精准到位,景深空间的调度,房屋的细致布局,清丽温和的色调,层次分明的音效,依旧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或者是一段略带失落的人生,如同卫生间久久不曾修好的几片碎瓷砖。
当说的未说,该做的没做,人生路上慢一拍有了那么多遗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遗憾的细节,爱才有所依托,生命才变得有厚度。之前良多不屑母亲讲黄蝴蝶的事,多年后再去墓地,良多给自己的孩子讲黄蝴蝶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传递,虽然他没有提到母亲。走进是枝裕和的电影看到了自己,我们步履不停,走向前去。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的发展

日本电影起步萌芽时间历程(1896年~1918年)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购入摄影机。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

1899年日本本土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闪电强盗》将当时社会上流传广泛的新闻话题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最早迎合时尚的故事片。横山运平遂成为日本第一个电影演员。

1903年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年,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但这类影片只是连环画式的电影。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公司)成立,拍摄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旧剧”电影。松之助原是巡回演出的歌舞伎演员,1909年被牧野省三发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盘忠信》问世后,使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武打演员,有“宝贝阿松”之称。1914年,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成立,最初以摄制彩色电影为目的,但因仅有两种颜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电影,并且仍以拍摄“旧剧”影片与日活相抗衡。当时日活的向岛制片厂已在拍摄现代题材的“新派剧”。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二十世纪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年),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

小津安二郎电影里的好女儿是谁

《秋刀鱼之味》 照顾独居父亲的女儿 认识了一个男孩,父亲极力想成全她的婚事,她却想留在父亲身边,她走后,独居的父亲却又感到失落,

上一篇:人力资源的六大板块,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包括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