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即填鸭式教育,指灌输式教育,由原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发明。
扩展资料
应试教育为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他发明这种教育后就被苏联人民唾弃,当时中国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结果捡了人家失败的发明(中国人当时比较保守)。在中国全部都是这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务就得了”学生如实说。
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方式当然是启发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而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
为什么中国一直坚持应试教育?
中国再过个几十年就等着吃现在这rz教育的苦头吧。
谈谈中国应试教育的弊?
中国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现阶段现代企业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也没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人的素质教育的欠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休养的缺失已经凸现。应该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方式的改革,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引向了单一化;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对知识完整性的缺失,导致知识结构的畸形。
应试教育的优缺点
一、应试教育的优点:
1、严格、严谨,高标准、高要求;
2、学习不轻松、考试不容易,学生从小就有更高的自驱力、自律性和抗挫力,独立自强、坚持不懈,有紧迫感,亦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未来更可能在复杂残酷的环境顽强生存;
3、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向教育体制注入动力,为孩子和学校设立一个灿烂的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4、全民重视教育,人们都相信,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硕果累累。每位家长、每个孩子,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和孩子都有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二、应试教育的缺点:
1、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2、片面重视应考学科,肢解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残缺不全
3、着眼于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4、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
6、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学校发展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拓展资料
1、应试教育
(又称填鸭式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实质)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不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可以透过师傅带领和严格培训,大量培育技术性人才,但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
这种教育方式为填鸭式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就是在鸭子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鸭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会是关注重点。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区别
① 指导思想
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
②教育目的
应试教育: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
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培养人的基本能力
③教育对象
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英才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通才教育”
④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重智育,考什么就教什么,脱离生活实际
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联系生活实际
⑤课程结构
应试教育:单一的学科课程,重主课,轻副科
素质教育:多种形式的课程,包含必修、选修、活动、显性、隐形课程
⑥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机械重复
素质教育: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习
⑦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考试成绩“分数”
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
大家谈谈对应试教育的看法
当抽屉里已经装满了试卷,课桌上的书堆得像城墙,才明白,初三那种特殊的日子来了.
每天骑车回家都会在思考,我究竟在做什么?老实说,我并不认为初中这三年来我学到了我希望具备的东西,我觉得对我未来有用的东西.好吧!英语算是一个,化学也勉强,可是对于数学来说,我究竟从它那学到了什么对我有用的东西呢?我将来选择的职业不会有二次函数,不会有利用相似、三角函数来求建筑物的高,河的宽.那么这三年的数学,我究竟学了什么呢?物理我学到了串、并联电路,这是有帮助的,可是机械效率呢?浮力呢?压强呢?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是说对我没有任何帮助!那么我学它们是为了什么?分数吧?还是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真的不明白,我喜欢生物,学吧!无所谓,即使没有帮助喜欢也无妨.历史,学吧!我喜欢!地理,学吧!了解下也不错,可是为什么要考试?数学在生活中不常用的东西为什么在试卷中占那么大的比例?
每天面对老师、家长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已感到厌倦,甚至是厌恶!“你为什么没有XX同学强?”“你为什么要考这么点分数?”“你为什么……”我们是可怜的一代,《范进中举》中老师狠狠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那么,谁来批判现在的教育?老师总喜欢把人3、6、9等分,认为某些同学"朽木不可雕也~!"可是,他怎会知道,每个人都是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他不会雕罢了,于是才说,"朽木不可雕也!"我也知道,即使100个孔子再世也改变不了这现状.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这句话我赞同,可是人的大脑也是有限了.为什么弱?弱在了不能因材施教上,我喜欢语文,如果可能,我希望当个编辑,可是还要学习糟糕的数学,可以这样说,为了理想,我不得不用一些我不喜欢的东西在垫脚,不学数学,分数上不去,那就意味着,许多高校与你说bye bye,就意味着你的理想OVER了.
其实考试也不赖,只要能选择你喜欢科目,或者不喜欢的科目也可以,出不同的试卷,由你自己选择,你愿意做什么样的就做什么样的,就像中考体育,3个项目随便你选择,但是总分都是10分.那样,我所喜欢的全部都是古文的试卷就会出现,呵呵```
古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说纤末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中也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为整篇都是,所以只截取开头几句)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未来美好世界的向往,那么我呢,我也就希望"数年之后
对应试教育的看法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认为应试教育不合理,但我认为,在我们的目前的国情下,不可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而代替应试教育。
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最近几年不可能达到每个人免费接受高等教育,高校选拔人才是要经过考试的,高考是唯一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为了高考,我们不得不“应试教育”,哪一个高校招生时不看考试成绩而看你的素质?哪一个中学将你的素质纳入学习当中?没有!
我们的素质固然重要,我们在社会上没有高的素质是很难发展的,然而应试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能帮助有拼搏精神的人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北大学生说被应试教育教傻了,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本身就是,只是你们拿着你们的考的高分自奥罢了,比你们会考试的人太多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有心思和你比较分数的,聪明的人是在考虑教育弊端这么多,为什么还不能改变,而你们有想过这个问题吗,估计没有吧,眼界不同
谈谈你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就咱们中国的教育,当然有它好的地方——系统、扎实、严谨,肯定也有它的不够——实际意义不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选拔制度局限性太大等等。
不要对国家的教育要求太高,承认每个人是有差异的,适合自己的就好了,责任
发表一下你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看法?
应试教育就是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这个概念,是与为了学生发展而开展的素质教育相对立的。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学校,都必然会有考试。中国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是因为这种特定的考试制度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改进学生素质上的缺陷,而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毁坏了学生的身体、破坏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考试不是帮学生的,而是整学生的。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成为社会共识,为人们所普遍痛恨,但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不仅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了呢?窃以为,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因为上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谁都知道应试教育害苦了孩子,对应试教育的反感不存在什么观念上的阻碍。应试教育之所以长期不改,根本原因还是在权力和利益结构上,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代表的教育垄断特权分利集团需要应试教育,惟有这种一统天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最符合他们控制的方便,最符合他们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是他们的私利在不断强化着应试教育的神经。惟有通过应试教育来吸食成万上亿的孩子的青春少年之血,才能很便利地把他们养得愈来愈肥。
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命运。没有人性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就没有人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没有人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学生就会受到非人性的对待。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受制于教师和校长,教师和校长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们是教育领域的主宰,他们利用他们控制的统一的高考、中考、会考和种种测试的指挥捧,将全中国的学生、教师和校长指挥得团团转,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巨大的教育特权给教育官僚们带来巨大利益,巨大利益又使他们不愿改变教育险恶的现状,就这样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的权力与利益的相互滋养和相互强化。
搞素质教育,就是搞适应学生个性特点、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从课程选择和设定上来说,就必须权力下放,应当以教师、家长、学生和专家为核心,共同来选择和设计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但如果这样做,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材和教辅卖给谁呢?他们的垄断利益如何实现呢?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如果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要突破1000亿元。教材和教辅的回扣费用约在3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约有300亿左右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所以,面对全社会要求素质教育的呼声,教育行政部门也于近年在全国推广称之为素质教育和个性的新教材。也就是说,搞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也必须是全国统一模式,只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一种模式的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这不是素质教育的笑话吗?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权力和与此相联系的垄断利益。2001年初新课程出台,教育部开始全面推广,就有专家批评“课程改革领导者”的三重身份:以行政官员的角色在制订新课程,以学者的身份在宣讲新课程,以商人的身份从新课程中获取利益。
从考试内容来看,与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辅环环相扣,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知识点就是考试的重点。为什么考试的出题不能活一些呢?为什么考试的出题不能给学生的想象力和素质发挥以更大的空间呢?原因还是在控制。如果出题过于宽泛灵活,那么考试与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在联系就会松散,这种联系一松散,统一教学大纲、教材和教辅就失去了权威和价值,各学校就会自已选择教材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和垄断利益就会大打折扣。垄断利益需要僵死的统一大纲和教材,因此考试出题和考试办法就得随之而动,这是根本原因所在。1983年,教育部就下了死规定:从1984年起,高考按基本教材命题。利益指挥权力,有这样的特权利益在控制,所以教育部门一切关于素质教育的宏论都流于形式。在1997年1月16日前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领导人就提出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强调的理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对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偏重智商,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这话讲得多好,体现了多少优秀秘书的心血。但是,到1999年,高考新一轮改革的命题原则仍然是“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这样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学校和教师们都明白,模糊中有不模糊的核心,谁敢不遵循统一教学大纲教学呢?显然,教育行政部门早就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了,但是为什么近年来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呢?不知者不为罪,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知道应试教育之害而推进应试教育,这还不算邪恶。知道应试教育之害而强化应试教育,是不是在故意坑人害人呢?
真的希望有人能勇敢站出来更改现行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