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中国象形文字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8 09:31:49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中国象形文字》,下面是详解!

中国象形文字起源于什么时期?

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甲骨文,起源于原始时期。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象形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文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吗?

中国文字不应称象形文字 子沧本人数年研读甲骨文、金文、先秦简帛后有一个感受,觉得中国的文字不应被称作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接近了,但不确切。中国的文字应该叫做“象神文字”。因为中国文字不是简单的对自然形象的描摹和仿照,而是对自然万物情态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把事物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彰显出来的一种手法。它注重的是神韵和情态,达其情,传其神,透其意才是它的目的和要求。这不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是对自然事物形象的描摹和刻划——猫头鹰就是猫头鹰的形象,水鸟就是水鸟的形象,手就是手的形象,国王就是国王的形象,都很具象,宛如拍下来的相片一样,这才叫做象形。中国的文字不是,你看商朝甲骨文中以前都被说成是“象形”的几个字,比如大象的“象”,老虎的“虎”,豹子的“豹”,灰狼的“狼”,战马的“马”,梅花鹿的“鹿”,乌龟的“龟”,公鸡的“鸡”,和表示鸟的“隹”,都不是一种依样画葫芦的动物形态照抄,而是抓住这种动物最具特征的几个特点,用最精简的笔划几笔勾勒画成的图案。这些文字表达的就是传神写意,抽炼概括,让你觉得写起来很简单,但表达的意思却那么到位准确。比如“象”字,用两弯勾笔就把大象的长鼻子和脑袋表示出来了;“虎”和“豹”字,分别用折线和小圆圈把虎和豹身上不同的花纹表示出来了;特别是“隹”的第二种写法,用一短三角折,两长撇和一短竖,寥寥四笔就把一只禽鸟的头,飘逸的背翼和坚强的腿脚表达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说这些字运用的都是“象神”,表达的是事物的本质和神韵,以往说“象形”是对象形的理解不清,也是对中国文字造字的基本原则理解不深。所以中国文字造字法中还有一种手法叫做“指事”,就是用几个完全抽象的短横或小点指认一下事物的某个部位,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方法。比如“亦”,原来就是“腋”字,是画一个人,再在他的两腋处划两短横,表示我指的是他这个部位,那就是“腋”了,所以这就叫指事。再比如“刃”,就是一把刀在它的刃部指一点,那就表示指明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部位了,就是“刃”了。这种指事的手法不仅能指明部位,甚至还能指出颜色来。比如大家应该知道,“本”是在树的根部指一点,“末”是在树的梢杈指一点,那在树的中间指一点呢?那就是“朱”了,是一种赤心木,中间指一点表示树的中间有“重”,重就是红色的意思,因为古代中国人把红色视作最重要的正色,所以这就是“这树的中间是红色的”意思,就指赤心木“朱树”了。可见,指事是最直截了当最赤裸裸的表达意思的方法,就像一把手术刀一样,直接把事物中我需要的那个意思取出来,叫做“外科手术式”的表意法,全世界仅为中国独有!这就是中国文字的两种造字法:象神和指事。象神叫“文”,文即“纹”,描绘纹路的意思;指事叫“字”,字即“滋”,滋生出来的意思,因为指事必要依托一个象神的文,再在上面指指划划,所以它是象神的延续,就叫做滋生了。这样,文字就有了,文字文字嘛,就是这两种造字方法,仅此两种,别无它择,所以才叫“文字”嘛!然后就是依托这两种造字方法“文”和“字”的用字方法了,一共有三种:会意,假借,形声。这三种也叫“字”,具体点叫“又字”,因为它们是通过象神和指事又滋生出来的字,就像孙子之于父亲和爷爷一样。会意是把几个象形或指事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动作”的字,记住,是一个“动作”,这很重要。形声是用一个文字做形旁,表示它的相关含义,再用另一个文字做声旁,表示它的读音或接近读音。所以形声字依托一个形旁或声旁能造出很多字来,像一个个家族一样连绵不绝,汉以后的大多数新字都是形声字。这样二体三用一类就是中国文字的全部了,其中二体是造字方法,三用是用字方法,一类是分类方法。二体三用是和五行相配的,具体说来:象神是木,明煌煌亮出事物本来面貌的木,这就是象神的五行特点;指事是金,直指事物本义如金贯劈一般;会意是土,多个字形会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动作”,动作就是土;假借是火,火是依托木而燃烧的,而且借风燃得更旺,这叫左木右金(风属金)火势必长,假借是假托别的字表达另一个意思,符合火的特点;形声是水,有声音了嘛,声音就是水,所以形声五行属水。大家可以看到,二体象神和指事是木和金,这是因为木为太阳,金为太阴,在五行中居支撑地位,所以此二者最为基础,成为造字方法。四季也是先有春秋,后跟冬夏的,就是因为春为木秋为金,居支撑地位,所以放在前面。史书称《春秋》,表示经年的岁月,没有叫《冬夏》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中国所有的文字都是由象神出的,指事都要在象神上指划,所以象神是中国文字的根基,它的本质就在于传神达意,而不是事物形态的简单描摹。因此可以把中国文字叫做“象神文字”,而非习惯上误称的象形文字。

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什么?

唯一具体资料谢谢!...

唯一 具体资料 谢谢!

东巴文字是目前仍在使用、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从原始形态向文明形态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它笃信万物有灵。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东巴教没有寺庙和宗教组织,却有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整个纳西族古代历史文化情况。东巴文也称纳西象形文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思究鲁究”,可直译为“木迹石迹”。它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也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也就是以画物像作为记载交流的工具。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目前已各有1400个符号,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主要用于东巴在作道场时朗诵之用。东巴经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将其分类,大致可分为:祭天、祭龙、祭神、祭祖、驱鬼、解禳消灾、祭风、占卜、道场规矩、零杂经等十大类。它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在东巴经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诗:创世史诗《崇搬图》、战争史诗《黑白争战》、爱情史诗《鲁摆鲁饶》。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记事符号,是在形成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刻在陶器上的记事符号。原始的陶文还不能用于记录成句的语言,只能算作文字的萌芽形态,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客在青铜器收那个的金文和可在龟甲兽骨收那个地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东巴文字就有些类似此类文字。

中国远古的造字法有四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字临摹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轮廓,而略去了无关紧要的细节。文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和它所代表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历史的推移,字形和字意都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今仍保留于纳西民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就是至今唯一流传下来并仍在纳西民族中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却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传说纳西始祖丁巴什罗“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重美,合而为字”,这就是今天仍被广泛用于纳西族人生活中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为“斯究鲁究”,意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目前已知的有1400个符号,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简约、生动、粗犷、夸张,有些字初看就可以明白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老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的竹笔,沾着用松油和胶水制成的东巴墨,在一种用纳西特有的木质纤维制成的东巴纸上,用东巴象形文字写下洋洋几万卷的东巴经书,窄窄的长长的一页页装订成册,这种鞋在纸上的经书历经百年而不朽,墨迹不会退色,纸不会被虫蛀,因为这种造纸的纤维是有微毒的。

纳西的老百姓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文字形态逼真,有的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纳西的先民们用它记录了纳西人对宇宙的冥想,对人来起源的解释,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淳朴而富有哲理,成为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灵魂写照。

东巴文字在纳西语里自然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上面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个符号。国内外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似乎是一种最早期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概括、气势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纳西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竹笔,用松烟加胶水墨在一种木质纤维上,书写下几万卷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书,有的象形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它们记录下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对万事万物的起源等纯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释。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天长日久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满纸日月同川鸟兽鱼虫的述说。一种天之语,一种洪荒太古之美。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中国有哪些象形文字?

你看下附图,一目了然了。

中国的象形字不象形!

我举个例子:“射”和“矮”两字,我觉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应该对换!原因:“射”左边为“身”指身体身材,右边“寸”旁,表明短,连起来意思身材矮小才对,就应该是“矮”的意思;而“...

我举个例子:“射”和“矮”两字,我觉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应该对换!原因:“射”左边为“身”指身体身材,右边“寸”旁,表明短,连起来意思身材矮小才对,就应该是“矮”的意思;而“矮”字,左边是“矢”意思应该箭的意思,右边是“委”旁意思应该是弯曲,连起来的意思应该是弯弓射箭,所以“矮”的意思应该为射才对!我就不懂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两个字意思完全搞反!展开

你所说的实际不是像形字,而是会意字。

象形字是指从直观上可以看出具有鲜明的形状的字,如“人”、“山”、“火”
而会意字比象形字复杂,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射字右边的那个“寸”原先不是“寸”,而是一支弓箭的性状,“身”则是人,人拿弓干什么,当然是“射”,而由于后来汉字的发展和演化,弓箭变成了“寸”,这样就是现在的射字。
而“矮”这个字出现较晚,而在“矮”前,有“倭”的出现,什么是“倭”?是日本人,日本人的特征是身材小,后来在“倭”上进行演变,加上了古代表示测量工具的“矢”,测量日本身身高不就是矮吗?

为什么同是象形文字起源,但中国是汉字,外

中国的象形文字经历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进,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再到现在的简体字。而其他地区文明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演进就中断了,要是埃及、巴比伦、印度三个文明也能延续至今,他们的象形文字也能进化的更简单易用。
其实在殷商时代文字已经有统一化趋势,殷商统治范围内基本已经实现甲骨文的通用化和成熟化。在西周建立后,以金文、大篆作为西周政府及各诸侯国通用文字,但是各诸侯国还未形成真正的文字统一,各国的文字差异还是很大,同一个字可以有十几种写法,相邻诸侯国会稍微相近些。如果感兴趣可以比较下战国七雄中相邻的韩赵魏三国文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使得这三国的民间往来相较其他国家会方便点。因为这三国以前同属春秋大国晋国,因此也称“三晋”,这三国是三个晋国大夫韩家、赵家、魏家的封地加上晋国公共土地以及被击败的智伯瑶智家封地形成的。“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承认三家大夫为诸侯才成为了三个独立诸侯国,而“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小篆作为全国唯一官方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小篆演化来的。书同文使得语言差异很大的各地区交流会方便的多,听不懂的可以写。即使秦朝灭亡也没人恢复旧六国文字,就是因为大家体会到了书同文的方便和价值。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而汉朝追溯下渊源可以追到楚国,刘邦当亭长的泗水位于旧楚国境内,他是迁居楚国的魏国人,也没见他恢复楚国字或魏国字,就是因为他看到书同文对汉朝、对整个华夏文明的重要性。而汉承秦制,其实等于是秦的严谨务实和楚的浪漫奔放相结合才产生了汉朝,所以不妨把汉朝看做是楚秦两国的“文化混血儿”。
汉朝在使用小篆时一定也发现了小篆在使用时的不便,笔画多、线条复杂,写在像筷子般细的竹简上基本看不清楚,也就不利于普及。所以在日常使用时不断简化,直到形成隶书,又在汉末及魏晋三国时期形成楷书,南北朝时期又衍生出行书和草书(主要是日常使用,但是正式的文书之类还是会用楷书)。再往后的历朝,字形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最多只会因为使用者的喜好、习惯形成个人风格,比如颜体、柳体等等。而汉字由于逐步简化,使得以文字为载体的教育普及,导致士人、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而知识阶层反过来又赋予汉字艺术性,使得汉字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可以作为艺术的文字,也就有了书法。
但是官僚士人及知识分子阶层的简化始终有限,没有面对普通大众的需要,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封建时代的汉字最多只能到繁体字,导致汉字无法更进一步的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扫盲运动,出于降低文盲率、方便教学的需要,政府连同文字语言专家研究出简化字,也就是简体字。可以说新中国扫盲的成就,与简体字的发明和普及是分不开的。既能普及教育又能方便日常使用,简体字的出现是汉字演进史重要的一笔,其意义不亚于书同文。但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简体字发布范围无法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聚集区,而近年上述地区也有简体字的普及趋势。
当然,简体字也是有缺点的,简化过度导致字的意义和源头考证难度加大,艺术化之后的效果也不如繁体字。所以,个人觉得,我们应当“用简识繁”,在用简体字时也要认识繁体字,对自己用的汉字有更深的了解。

中国象形文字的查找

想问汉字:水.火的象形文字,谢谢大家!...

想问汉字:水.火的象形文字,谢谢大家!

为什么中国是意音文字(象形文字),西方是拼

在远古时代,先民为了交流的需要,创造了语言和文字。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形意文字(可以“望文生义”,又称表意文字)。例如仓颉造字。他是按照万事万物的特征造出许多象形字。发展到后来,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文字越来越发展为抽象性更强的符号系统。在西方,形意文字演化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在中国,则演化为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意音文字系统——汉字。
在非正式的场合,意音文字往往被称为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但这只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意音文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事实上,意音文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语言的读音。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1-7]

上一篇:硬笔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