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赵孟頫书法》,下面是详解!
赵孟頫:书法成功的三个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急,可以加分...
急,可以加分
赵孟頫书法特点:
1、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2、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3、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
4、博彩众家之长,在赵孟頫的书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书法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很好的出现在赵氏的作品之中。这不是简单的糅合,而是结合这些书法的有点,进行有机的组合,这就像做菜一样,只有将食材做到物尽其用,才能烹调出最美味的菜肴。
5、是基础扎实,赵孟頫的书法适合书法爱好者打基础的时候临摹,赵孟頫生在宋朝,宋朝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变得有点浮夸,注重技巧,反而丢失了那些基础性的东西。
6、是形意结合,赵孟頫书法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形意的结合,他的书法在形意结合方面做的非常的不错。赵孟頫的书法结合前人的书法优点,注重形意结合,让书法有了自己的意韵。
扩展资料:
赵孟頫主要个人成就:
1、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2、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3、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4、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5、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6、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7、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参考资料:赵孟頫_百度百科
赵孟頫书法特点
赵孟頫书法的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重江叠嶂图》卷、《鹊华秋色》卷、《秋郊饮马》卷。
扩展内容: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
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3.赵孟頫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
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
俗"。
赵孟頫书法有哪些代表作
赵孟頫的字法度严谨,字体秀丽典雅,其书笔画圆润,结构端正谨严、稳健和雍容,行笔流利规整和娟秀,实用易学。 唐代的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和赵孟頫并列称为我国书法“四大家”。
赵孟頫 生平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督学。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一度蛰居在家。丘氏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读书,如何超乎常人?”他因而愈加努力,拜老儒敖继公研习经义,学业日进,声名卓著。吏部尚书夹谷之奇举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他辞不赴任。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頫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朝廷召集百官于刑部,商讨制定刑法。众人认为凡贪赃满至元宝钞二百贯者,都应论死罪。赵孟頫则认为处罚太重,因为钞法创立后的几十年内,已大幅度贬值,用贬值的宝钞来决定人的生死,不足采取。有人见他年少,又是来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国情,指责他反对以宝钞来定罪,是想阻碍宝钞的流行。赵孟頫也理直气壮地反驳,指出:“刑法是关系到人命的生死,必须分别轻重。我奉诏参与商议,不敢不言。你不讲道理,企图以势压人,这是不行的!”那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忽必烈打算重用赵孟頫,但遭到了一些人的阻止。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赵孟頫为兵部郎中。兵部总管全国驿站,当时来往使臣的饮食费用比过去增加了几十倍,当地官府无力供给,只有强取于民,百姓不胜骚扰,请中书省以增加钞币来解决。但当时至元钞不能通行,朝廷派尚书刘宣与赵孟頫一同至江南查办行省丞相贯彻执行钞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赵孟頫却不打一人。回京后,丞相桑哥对他的这种宽容大加谴责。[9]
当时,大臣王虎臣揭发平江路总管赵全的违法事实,朝廷命王虎臣去查处。叶李坚持奏请不可派王虎臣,世祖不听。赵孟頫进言说:“赵全违法确实应该问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强买民田,纵令下属臣僚奸诈营利。赵全曾多次与他争斗,王虎臣怀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赵全;纵然查出赵全不法事实,人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忽必烈这才明白过来,改派他人去处理。忽必烈知道赵孟頫家境素来清贫,曾赐他钞五十锭。[10]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同年,发生地震,北京尤其剧烈,死伤数十万人,忽必烈为之忧心如焚。忽必烈亲驻龙虎台,派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官会议,询问此次天灾发生的原因及消灾的办法。但这些官员害怕丞相桑哥,不敢说实话,只是泛引《经》、《传》及五行灾异的话,以修人事、应天变来回答,不敢触及时政。在此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济清理全国钱粮,大加搜括,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还有数千万,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相继自杀。逃入山林的人,官府发兵追捕,无人敢来劝阻。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非常友好,劝他去奏请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这样就可能消弭天灾。阿剌浑撒里按照赵孟頫的意见向忽必烈奏禀,并得到忽必烈的允许。诏书已经草拟完,桑哥大怒,说这不是忽必烈的旨意。赵孟頫挺身而出,对桑哥说:“百姓死亡已尽,那些未征上来的钱粮到哪里去征?若不及时免除,以后若有人将此未征之数千万钱粮作为损失而归咎于尚书省,这岂不深深连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赋税,百姓因而得救。[11]
赵孟頫像
忽必烈曾向赵孟頫询问叶李与留梦炎的优劣(二人均为降元的宋臣)。赵孟頫说:“留梦炎是臣父亲的挚友,为人庄重厚道,很自信,多谋能断,有大臣之才。叶李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办。”忽必烈说:“你是认为留梦炎比叶李要贤吗?但是,留梦炎在宋朝为状元,位至丞相,而在贾似道欺上误国之时,却对贾似道阿谀顺从。叶李当时虽为平民,却敢于上书朝廷,斥责贾似道,显然贤于留梦炎。你因为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挚友,不敢非议,可赋诗以规劝他。”赵孟頫便赋诗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的话,忽必烈看后大加赞赏。赵孟頫退朝后对奉御彻里说:“陛下在谈论贾似道误国时,责备留梦炎当时不敢指责。如今,桑哥的罪恶甚于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责,将来如何能推卸责任?但我毕竟不是陛下亲信之臣,说话陛下必不听从。侍臣中读书知理、慷慨有气节而又为陛下所亲信的人中,没有能超过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这样!”彻里果然向忽必烈揭发桑哥的罪恶。忽必烈大怒,命卫士将他掌嘴,彻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问,彻里还是斥责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继指责桑哥,忽必烈便将桑哥按罪诛杀,并废除尚书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统统罢官。[13]
忽必烈有意让赵孟頫参与中书省政事,赵孟頫坚持不肯。他认为久在君王身边,必受人嫉妒,故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14]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赵孟頫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地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役,因不胜艰苦而逃走。他的父亲诬告是同服劳役的人将掀儿杀害。赵孟頫怀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决。一个月后,掀儿自己回归盐场。郡中人都称赞赵孟頫料事如神。佥廉访司事韦哈刺哈孙,性情暴虐,因赵孟頫不顺他的意,借口中伤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实录》,召赵孟頫还京,这才无事。其后,赵孟頫被改授为汾州知州,还未成行,朝廷又令他书写金字《藏经》。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与侍臣谈论文学之士时,将赵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称赞他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又精通佛学及老庄之学,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乐意的人想离间爱育黎拔力八达与赵孟頫的亲密关系,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加理会。既而又有人上书,认为赵孟頫不能参与编修国史。爱育黎拔力八达说:“赵子昂(赵孟頫)是世祖皇帝选拔的重臣,朕特加优待,让他在馆阁从事著述,传之后世,你们还罗嗦些什么?”并赐赵孟頫钞五百锭,叮嘱侍臣:“中书总说国用不足,这笔赏金他们必不肯付与,可从普庆寺库存中支给。”赵孟頫曾数月不至宫中,爱育黎拔力八达向左右侍从询问,都说赵孟頫年老畏寒,爱育黎拔力八达于是令御府赐他貂鼠皮裘。
借病乞归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发,赵孟頫得旨还家,于二十五日离开大都。 五月十日,管夫人逝于临清舟中,赵孟頫父子护柩还吴兴。 同年冬,爱育黎拔力八达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终因病未能成行。
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遣使到赵孟頫家中,命他书写《孝经》。
安然逝世
至治二年(1322年)春,硕德八剌遣使趋吴兴问候赵孟頫,并赐礼物。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 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1] 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古代书法家赵孟頫书法有何特点 赵孟頫是个什么样的人
评价下赵孟頫的书法个人感觉他的字不在王羲之之下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不要上网复制大段的文字给我说说你们自己的理解...
评价下赵孟頫的书法 个人感觉他的字不在王羲之之下 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不要上网复制大段的文字给我 说说你们自己的理解
赵孟頫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是元代复古的领军人。他强调学习古人的用笔,重视“意”的作用。他和行草书初学高宗,智永,后来学二王。他的字以中和为主。雍容平和,不激不励,形聚而神逸。他的楷书法度森严,笔画精到、姿媚、洒脱。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但影响了整个元代,还影响到了明,清两代。
评价赵孟頫的书法
好的话有奖励急!!!!!!!!!!...
好的话有奖励 急!!!!!!!!!!
赵孟頫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世称“赵体”。相传他能日作楷书万字,“下笔神速如风雨”。赵氏楷书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胆巴碑
赵孟頫楷书帝师胆巴碑卷 纵33.6厘米×横166厘米纸本。书于延佑三年(1316年)。卷后有清姚元之、杨砚、李鸿裔、潘祖荫、王懿荣等人跋。钤有清许乃普等人收藏。《东图玄览》《清河秘箧表》《南阳名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碑是赵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写的,时年六十三岁,为赵氏晚年碑书的代表作。
明王世贞认为赵孟頫晚年书法“规模李北海”,此卷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 于规整庄严处见潇洒天真的韵致,可谓笔笔提起,字字挺拔,充分体现了赵体书法的风韵和神采。虽取法李邕的《岳麓寺碑》,但又较之舒展放松,去其险佻之势,化为端庄肃穆,雄遒苍健之姿。运笔和间架均出于二王,凝重古朴,“老劲可喜”。
赵书虽秉承传统,却不为陈法所囿,往往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变换书体,但不论怎样变,又都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书法既有深邃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卓然不群。
赵孟頫书法特点
学书法很久了,觉得赵孟頫的字很流美,但好像大家对他的字评价都不高,不推崇。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米老的书法很有个性,但总觉得不太美观...
学书法很久了,觉得赵孟頫的字很流美,但好像大家对他的字评价都不高,不推崇。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米老的书法很有个性,但总觉得不太美观
大家对他的字评价都不高?不知何出此言.元代书法没有超出子昂者,更有"我朝王羲之"之说.
学赵字可得笔法,更可上追二王,下探明清名家.
初学者会觉得赵秀美,随着功力加深,会觉得赵妩媚无力,待学习几十年后又觉得赵字无法超越.
所谓评价不高,一般是指所谓"气节"不高.书品与人品其实是不相干的.
米字的确很有个性,个性的东西由于特征明显,容易学象,但是如果没有较深的楷书功底和对书法的理解容易流于形式,难以突破.
至于美不美观,那是与书法修养相关的感受,现在有所谓丑书,外型很不美观.但艺术价值不一定就不高,就象人的长相一样,漂亮与否与人的价值无关.
书法为什么一般不选赵孟頫
与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作品《松雪斋文集》《秋郊饮马图》等
赵孟頫的主要成就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1、《六体千字文》相传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全卷布局纵横成行,将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字体整齐匀称,明快清晰,体现出作者高度的书法造诣。
2、《洛神赋》是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赵孟頫曾多次书《洛神赋》,传世版本也较多,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和天津博物馆。
《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洛神赋》亦是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3、《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4、兰亭帖十三跋是赵孟頫57岁时,奉召赴京的乘船途中书于《兰亭序帖》后的跋文。因途中寂寞,故于帖后一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乃赵孟頫论书名言。
《兰亭帖十三跋》是小行书,因多次写成,故字形大小不一,但书风统一,基本接近王羲之《兰亭序》而更趋妍媚,用笔较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严谨。
5、《秋声赋》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总40行,共414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名赋,《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赵孟頫以行书书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
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钤印“康熙御笔之宝”。赵孟頫的《秋声赋》,一气呵成,圆转遒丽,妍润多姿,乃精美绝伦,绝世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体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神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胆巴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十三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声赋
赵孟頫的代表作有哪些?
赵孟頫行书字帖哪个好...
赵孟頫行书字帖哪个好
赵体行楷和行书不好严格区分!但一般练习书法,建议是从个人喜欢的帖开始练起!
如果按难易程度练(从对笔画、字体结构掌握的难易度),从简单的入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归去来辞》,《洛神赋,并序》,《闲居赋》这几帖笔画变化相对明显,结构中矩,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练习时不容易出现腻态!
另外赵体行书手札种类比较多,练习的话找比较喜欢的就行!
赵体行楷,看似简单,却是真的难习,赵体行楷《胆巴碑》《重修三门记》入手,笔画转折清晰,相对来说临习更易掌握!
赵孟頫行书字帖哪个好
fǔ。頫:
(1) 同"俯",低头,面向下;〈异体:俛〉。
(2)用于人名,如:赵孟頫。曹頫
读音
【汉语拼音】fǔ ㄈㄨˇ
【唐韵】方矩切
【集韵】匪父切,音甫。
拓展资料: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