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欧体书法作品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7 09:29:32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欧体书法作品》,下面是详解!

赵孟頫:书法成功的三个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扩展资料:

代表作:唐代碑刻——《九成宫醴泉铭》。

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欧体书法的特点

书法中所说的“欧体”和“颜体”分别是指欧阳询的楷书体、颜真卿的楷书体。

自古有楷体“四大家”之说,即颜、欧、柳、赵。

其中,颜,指的是颜真卿;欧,指的是欧阳询;柳,指的是柳公权;赵,指的是赵孟頫。

颜体字的特点是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上可溯源篆隶。
欧体字的特点是正书结字,易方为长,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柳体字的特点是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赵体字的特点是用笔圆转,清腴华润,独创一体,风流著称。

下面以“天”字的写法来体验一下“四大家”楷体风格:

一、颜真卿的写法:

二、欧阳询的写法:

三、柳公权的写法:

三、赵孟頫的写法:

书法中所说的“欧体”,“颜体”分别是指。

四字的多了: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八字的多为此类勉励四字句的两句。

四字或者八字的书法作品,一般写什么好?欧体的~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欧体楷书春晓作品如何书写

我单独写欧体基本笔画时还看着还可以但怎么写出字看着很别扭歪歪扭扭的一点也不美观??练好欧体有什么好的技巧和方法我练书法2个多月了老是没什么进步弄的我都没信心了!请大家多多指...

我单独写欧体 基本 笔画 时 还看着 还可以 但 怎么写出字 看着 很别扭 歪歪扭扭的 一点也不 美观 ?? 练好欧体 有什么 好的技巧 和 方法 我练 书法 2个多月 了 老是 没什么进步 弄的 我都 没信心 了 ! 请大家多多指教 !谈谈 大家的经验 和 体会 !!
初学 毛笔字 要用 什么样的 毛笔 ??我用的 是 大白云 羊毫 初学者 是不是要 用 中白云 好些 ?? 起笔 有什么技巧 吗 ??和 运笔方法 最好带视频 或下载的展开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

1,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2,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
3,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4,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5,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欧体《楷书对联》欣赏

欧体始祖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从欧书的风格看,其渊源有四:从秦篆得其“劲”,从汉隶得其“庄”,从魏碑得其“险”,从二王得其“法”。刘熙载《艺概》云:“篆书取力弃气长”。欧书之劲峭正从“力弃气长”出,其结体方正偏长,法度严谨,勾戈壁与长画瘦劲挺拔,“门”形的两竖作相背束腰状,都颇有秦篆气象。这从“肃”、“甫”、“灵”尤可察见。欧书中汉隶笔法也很多,如中宫紧凑而主笔舒展的体势,“充”、“光”等字中尽力右伸而缓缓带出波磔的弯勾;“户”的顶点作成横,宝盖头的顶点又写成竖,都是得之于汉隶。一些结体略褊的字,如《九成宫》里的“西”、“上”、“之”,《化度寺》里的“令”、“乃”、“人”,即使杂置于汉隶碑刻中也不致突兀碍眼,而早期的《房彦谦碑》和《唐宗圣观记》更全盘主隶法,隶法使欧书的体势庄重端稳。欧书的方法起笔,笔势雄奇,提按顿挫分明,戈勾、捺画颀长险峻,则又是魏碑的体势笔法,上述《房彦谦》等二碑,隶法中又兼具魏碑笔意,结体同汉隶,用笔则近魏碑,因而欧书又有魏碑的险绝气势。“劲”、“庄”、“险”这三种分别得之于秦篆、汉隶、魏碑的风格,借助于二王的“法”得以调停整合,融为一体。如果说欧书是从秦篆、汉隶、魏碑中得精神,那么,从二T处得了法度,尤是王羲之。试比较王羲之的楷书名作《黄庭经》与欧阳询的《化度寺》,其法度矩则显然是一脉相承的。但《黄庭经》的精神却要逊干《化度寺》,实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概言之,为楷书首立山门的“欧体”,乃上薄秦汉,近法二王,再加上一己之中创意而形成的。

欧书流泽绵长,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赵孟頫,虽都卓然成就为足与欧阳公齐肩比项的楷书大擘,但从他们的书风书艺中又都可见出欧书的影响。可以说,颜书发展了欧书的庄肃,柳书弘大了欧书的劲健,苏书中可见出欧书的险崛,赵书则取法了欧书的灵秀。此四大家的风格特征皆与欧书判然有别,却又有着内在深刻的源流关系。其个性都比欧书更鲜明,但又都是欧书中某一特征的弘扬展大。

欧体作品如下图:

欧体的书法发展历史?

欧阳询楷书被称为“唐人第一楷”
它的很多书法作品也被
后人拿来当做学习的典范。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是否也正在学习欧体?
或者是曾经也练习过欧体呢?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自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在学习欧体颇有成就的书法家,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作品,是否真的能得欧阳询“真传”呢?
一、黄自元
(1837--1918),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民国7年(1918)病逝。

二、姚孟起
[清1838—?]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海上墨林、广印人传、清朝书画家笔录、吴门画史》

三、绵勋
爱新觉罗·绵勋:爱新觉罗·永松第二子,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袭奉恩将军,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袭永珠之贝子,光绪十九年 卒。

四、冯誉骥
(?-1883年),字“仲良”,号“展云”、“崧湖”,晚年号“卓如”、“钝叟”,斋名为“绿伽楠馆”。少时,肆业于两广总督阮元创立的学海堂书院。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领乡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考取进士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编修,累督山东、湖北学政。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回端州“丁优”,受聘主讲广州应元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擢陕西巡抚。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陕西道监察御史刘恩溥弹劾其贪渎、任用非人,于十月被革职,致仕居扬州。平生嗜书画。

五、吴郁生
(1854~1940), 字蔚若,又号纯斋,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居苏州白塔西路。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清代进士,光绪三年(1877)授翰林,曾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川督学,主考广东,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西太后因康有为出其门而不用钝斋。及至西太后死,乃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

六、王维贤
字竹村,清末民初中的民间书法家,善欧楷,虽无一官半职,曾经却被誉为“天津府欧楷第一高手”。他的欧楷书法,形神兼备,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七、陈益椿
田蕴章曾说过,天津欧楷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王维贤和陈益椿,王维贤的作品较多也常见,陈益椿的很少见到,应该很多人没有见过。此幅作品虽拍摄不佳,但可以领略陈益椿之水平,确实不虚。

八、高云胜
著有《高书小楷》、《云胜小楷》、《云胜大楷》,影响很大。

九、任政
任政 (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学院艺术顾问、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艺术顾问。

十、邬惕予
(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邬迪于,字朝吉,号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天资聪颖,四岁临池,七十余年笔耕不缀,历习二王、欧、颜、柳、赵、褚、板桥诸体,源于古人而别于古人,其楷书精严险劲,秀逸典雅,自成一格,世称“邬体”。

当前欧体楷书写得最好的是谁的作品

比如明代文征明老先生的欧体就有点味道,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比如明代文征明老先生的欧体就有点味道,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1、觉得楼主对书法的认识还是有些偏差的,书法本质上是表达性情的,模仿别人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性情。能够成为“历代书法家”中一员的,必然是形成了自己面貌,有自己风格的;
不会是只模仿别人,落入别人窠臼的;这是认识上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写“好”,而是想不想写“好”的问题。
2、欧阳询形成了欧体风格,其他人写欧体再怎么写也不会将其超越,超越了也就不是欧体了;
3、唐太宗评价各位书法家都只得羲之之一面,不若羲之之尽善尽美,
其实那些只学羲之一面的书家若尽学羲之,恐怕也不会成为有自己风格的书家。
4、欧阳询还是有墨迹存世的;网上可以找到的;
5、正如jitian0000所说,古代全面学习并模仿欧体的只有其儿子欧阳通。黄自元也算学欧体,但是差很多了,现代倒是有个田蕴章全面学欧,被称为欧体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古往今来学欧的人很多,恐怕很多人正是因为“学得好”而没有留下名来吧,至少没进大书家行列。

扩展

谢谢你,不过留下的墨迹好像只有行书,没楷书的吧?

补充

应该是,欧阳询书法全集里面楷书全是碑。

作品(汉语词语)

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具有独创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复制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论文、速记记录、数字游戏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说、布道等口语作品;配词或未配词的音乐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哑剧和舞蹈艺术作品、绘画、书法、版画、雕塑、雕刻等美术作品;实用美术作品;建筑艺术作品;摄影艺术作品;电影作品;游戏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 、科学技术有关的示意图 、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作品。

上一篇:大使馆英文,大使馆用英文该怎么说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