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源于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主义对于列宁主义的修改,以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布哈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方面,强调废除官僚专制;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
托洛茨基主义常被不了解的人误以为是共产思想里面的无政府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系谱上,托洛茨基主义属于左翼。它不同于斯大林派对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
本质上,长期坚持独立的工人运动与阶级斗争理念,坚持工人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两个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持苏联的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和政治自由,反对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损害国际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治交易,反对秘密外交,主张世界革命。
扩展资料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 ,主张在那些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家(也就是仍未推翻地主所有制和实现民主自由的地方) ,把俄国革命视为世界革命的一部份。布尔什维克党的斯大林派,于1924年接纳“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的理论。
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属于专注苏联一国建设的目标,合理化跟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和平共处的妥协做法。斯大林派为了巩固他们本身的特权地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绝对垄断权,对托洛茨基主义者展开镇压和逼迫屈服。
在马克思主义的系谱上,托洛茨基主义属于左派。托洛茨基主义者支持苏联的民主权利,倡导工人民主,反对跟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损害国际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治交易,反对秘密外交,主张世界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
托洛茨基主义是托洛茨基所鼓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主张建立先锋队政党。托的政治信条与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有很大的不同,仍为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永久革命。托洛茨基主义因为对国际主义等原则的坚持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左翼。全世界有数目众多的团体仍将自己描述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并自视为坚持了托主义的传统,尽管他们对托主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
斯大林主义者、有社会民主主义背景的人常批判性地使用“托洛茨基主义”一词,来表示任何一种既反斯大林主义又反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James P. Cannon在《美国托洛茨基主义史》写道:“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新的运动、教条,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恢复和再生,这种恢复和再生在俄国革命和早期的共产国际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和演绎。”
托洛茨基从他的永久革命理论出发鼓吹无产阶级革命,认为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未取得彻底成功的国家(如1917年之前的俄国),无产阶级必须永久性地不间断地坚持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革命)。托洛茨基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顶住来自怀有敌意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除非社会主义革命能够迅速地在其它国家展开。列宁及布尔什维克政党接受了这种理论,并因此将俄国革命看作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政党里的斯大林主义者集团则于1924年吸纳了“socialism in one country”的理论,一方面为与帝国主义国家接触创造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则以此攻击当时领导群体(如托洛茨基)理论的方式,从而提升了己方在马克思主义的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里,托洛茨基主义是倾左的。托主义者赞成在苏联实现民主,反对与帝国主义力量接触,鼓吹掀起跨越欧亚大陆的革命浪潮。 托洛茨基领导的左翼反对派在1920年代的影响力日增,并于1928年被斯大林强力镇压。在被镇压后,该派仍在苏联国内秘密活动。托洛茨基最终流亡海外(土耳其、挪威、墨西哥)。
斯大林运用他在苏联的力量,于1928年控制了对世界各地共产党的官僚机构,摧毁了这些政党的作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基础的党内民主,并对托主义者尽力驱逐。反对政党路线的人,都被贴上托洛茨基主义者、法西斯者的标签。从托派的观点来看,共产党开始支持CPUSA等资本主义政府,并认为斯大林以此来显示自己并不会威胁到资本主义的规则,同时避免受到诸如十月革命那样的来自国内力量的威胁。
托洛茨基主义的主义者
托洛茨基派,简称托派,常被不知道的人错误认为是共产党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者。托派思想以继承列宁主义为基础,是托洛茨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其不同于斯大林主义对于列宁主义的修改。在本质上,依然坚持阶级斗争的理念,依然坚持工人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达到社会主义方式的理论。当斯大林执政后,托洛茨基于1927年被流放,1940年被暗杀。几乎所有列宁主义的坚持者、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以及苏联的托派人士均于1927年开始被大肆逮捕。此外,任何国家的斯大林主义者都习惯把自己的政敌称为托派分子,“托派”一词在斯大林主义者和毛主义者的眼里是极左或极右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讽刺的名词。而这种严重的区分也使托派分子们觉得异常光荣,因为他们认为叛变者主动与自己区分,证明自己与他们不是一伍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与此同时,其他共产政权的托派人士的命运也很坎坷。
托洛茨基为什么斗不过斯大林
托洛茨基离奇地输掉了,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劣币驱除了良币?自己究竟错在哪?
托洛茨基的结论是:在创业阶段,制度往往因人设,因为有列宁这样的天才,故制度多围绕他而运转,但制度一旦被确定下来,如后继者不是伟人,那么,制度很可能成为野心家的工具,从制度为人服务,转而成了人为制度服务。
斯大林不是天才,但他最适合这个制度,他是制度的骄子。他不善写作,也不善演讲,工作成绩平平,但博弈各方都能接受他,大家认为他没什么政治资本,性格简单,容易被操纵,结果却是,斯大林没成为任何人的棋子,反而是别人成了他的棋子。
为什么斯大林能最终胜出?托洛茨基盘点了他的成长史,他出生在极端贫困的家庭中,从小经常遭到打骂,长大后在教会学校饱受摧残,这让仇恨深深地嵌入了他的性格中,使他成了一个精于分析他人行为动机的高手;在灵魂深处,他不相信任何人,他只相信实力,明白如何用恐惧来驱使他人。
受伤的人格最适合有缺陷的制度安排,因为规则有漏洞,给竞争留下了太多“盘外招”的空间,这便成了人与人之间底线的比拼,底线高者有所不为,有些手段怎么也不肯使出来,结果往往败给底线低的人。
托洛茨基败了,败在底线太高,然而,失败却让他发现了制度的罅隙,他预言前苏联将因此而走向失败,但这就是历史的吊诡:当集体正不自知地奔向悲剧时,清醒者的喊叫往往不能拯救众生,反而将自己也赔了进去。托洛茨基明白这个道理,然而,他没能摆脱命运。
十月革命的开国元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在斯大林的一次次大清洗中纷纷落马。透过历史的风云烟尘,分析这些人物政治悲剧中的性格因素,既有历史启迪,也有现实意义。
托洛茨基主义的在中国
托派虽在世界各地都遭遇不幸,却在香港这个过去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土地上奇迹般挣扎生存。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火红的年代”。当时的大学生因在回大陆探亲时看到其亲友在生活上的转变,认为共产主义是未来世界的出路,所以当时不少香港大学生皆奉社会主义为正宗。不少大学生都自发地去认识共产主义思想,而当中亦有不少人认同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一般都在集会中举起黑旗,以作识别。后来这些人还在香港成立了革命马克思主义联盟,简称“革马盟”。当年的革马盟在大学生中间颇为知名,当时组织的不少人如李华明,但除梁国雄之外,其他人后来都离开了这个组织。后来,虽然梁国雄成立了四五行动,继续其托派理想;然而自2005年开始,梁已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更参与成立以该主义为主导思想的政治团体社会民主连线。
香港托派人士虽然在70年代不断受到其他亲北京人士的排挤,但一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包括历届的区议会与立法会选举,尽管不少人对其政治背景一无所知。所以,到了已回归祖国的今天,托派人士在香港仍得以生存。 拉丁美洲托洛茨基主义,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拉丁美洲比较有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它脱胎于前苏联的托洛斯基主义,但又有比较大的发展和变异,具有“拉丁美洲化”的特点。与老牌的托洛斯基主义不同,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反对老牌托洛斯基主义的“欧洲革命中心论”,强调“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得到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部分认同。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还反对老牌托派的激进思想,认为“民族资本阶层”也是可以团结的力量。认为“土地问题”--------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根廷政治家胡安·博萨达斯。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与老牌托洛斯基主义一脉相承,但又绝不相同。都提出要以“革命的核战”消灭资本主义,认为苏联出兵阿富汗为加速革命进程的革命行动,主张“不断革命论”。
但是,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又与老托派又区别,具有拉丁美洲“民族主义”的特点。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的派别,分为博萨达斯派,统一书记处派,国际委员会派等等。 作为一种思潮,它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托洛斯基主义产生后不久就流传到拉美地区。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阿根廷首先出现了从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托派。
到30年代,拉丁美洲各国都出现了从共产党分裂出来的托派组织--------“左翼反对派” 。
1936~1940年,苏共和苏联红军创始人托洛斯基被斯大林政治迫害,移民迁居墨西哥。他在侨居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拉丁美洲革命的论述和主张,会见了各国托派代表,对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1962年,阿根廷托派分子胡安·博萨达斯成立了“拉丁美洲第四国际书记处”,同原来苏共主导的“第四国际”公开分裂,总部设在墨西哥。
80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共有分布于12个国家的近40个托洛斯基主义组织。
时至今日,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的思想,在拉美的广大青年学生、中小资产者以及部分工农中依然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在一些激进的政党,乃至某些共产党人之中间,其主张还有一定的市场。 共同点:
一,宣扬超越国家的世界主义,否认民族特点;
二,宣扬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和革命,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切不平等都应该铲除!”
三,主张争取社会主义是唯一的斗争内容;
四,鼓吹向世界输出革命。
不同点:
一,关于革命中心问题:
老托派认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在欧洲,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拉丁美洲托派,尤其是博萨达斯派认为:“殖民地革命在世界革命的总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毛泽东对此深表赞许和认同。
二,关于农民问题:
老托派认为“农民反动”;而拉丁美洲托派认为,“农民是革命阶级的中心和轴心”,认为,农民是当代革命的“领导力量”!
三,关于民族资本阶层和统一战线问题:
老托派认为,民族资本阶层“都是无产阶级的重要敌人”,“必须彻底消灭”,反对与之建立任何形式的统一战线;而拉丁美洲托派则认为,落后国家的民族资本阶层具有革命的潜力,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府给予批判性的支持,可以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并且认为智利的阿连德政府是革命国家的“样板”。
四,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目标问题:
老托派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者认为,应该“建立中南美苏维埃联邦”,进行大陆革命,但认为第一步应该先进行反帝的土地革命,认为“土地问题”--------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再循序渐进的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前进。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分为好几派,有博萨达斯派,统一书记处派,国际委员会派等等。
有的学者,将坚持老托派观点的称之为“无产阶级倾向派”,与老托派观点不同的称之为“民族解放路线派”。
从世界范围来看,拉丁美洲地区,是托洛斯基主义影响较大的地区,几十年来其影响力一直存在。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义者将农民和土地问题放到至关重要的层面,对世界上其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有巨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于博萨达斯派认为:“殖民地革命在世界革命的总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毛泽东对此深表认可。
托洛茨基主义是好是坏
托洛茨基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的延续,源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托洛茨基称自己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托洛茨基主义,是以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上,托洛茨基主义者强调废除斯大林主义的官僚统治;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上,托洛茨基者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