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1960年和1961年的这三年。指中国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1、三年自然灾害范围
这是全国出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最为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成灾人口8043万人,超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1、患病人群增加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因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是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大都与饥荒有关,而且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2、人口减少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自然灾害
请教,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是什么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水、暴雨等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过程: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1960年,全国又发生近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北方持续大旱,有些地区三四百天不下雨,山东、河南境内黄河等河流长期断流;东部沿海省区却暴雨频繁,洪水泛滥。5个月内,东南部沿海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
这是全国出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最为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成灾人口8043万人,超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
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是哪三年?
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至1961年的这三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程:
1、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7-9月,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遂“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2、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1-9月,以北方为主的特大旱灾。上半年,北方大旱。鲁、豫、冀、晋、内蒙、甘、陕7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畅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其中鲁、豫、冀三省受灾均在530万公顷左右,合计1598.6万公顷,成灾808.5万公顷左右。
3、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
同年3-6月,海河水系的赵王河、潴龙河平均流量距平偏少一半以上。西辽河通辽站3-6月平均流量仅0.123秒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99%!
2、1959年秋,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歉收,农村地区因缺少虚高报道的粮食产量,导致官吏据此征收的公粮数量增加。由于粮食生产歉收导致出现全国性粮食供应问题出现。当时采取了粮食供应的低标准,即全国各地按照工作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粮食定量标准。
由于粮食供应的低标准导致了人口的生育率急剧下降。1958年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在1959年下半年才在全国范围出现饥荒的情况下;
1958至1959年,中国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经济出现困难,农村出现饿死人情形。
3、1960年,在大跃进期间,耕作被政府官吏强制以公社为单位进行亩产超万斤的试验;1956年农村已经基本完成了私有土地的公有化过程。这种强制的进行亩产超万斤的试验极大地挫伤了农民认真干活的动力。钢铁生产被认为是工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即所谓“以钢为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59
三年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指中国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在农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因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是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大都与饥荒有关,而且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
他们的父辈有很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而这种因饥饿导致的高血糖症患病风险现在已经遗传给了下一代人。
高血糖症是血糖水平过高的一种表现,是患有糖尿病的一种常见迹象。这篇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指出,在中国1959年到1961年三年期间发生的骇人听闻的饥荒事件,是导致那个年代出生人群具有较高的高血糖症和II型糖尿病患病几率的元凶。
但是这个研究结果最让人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虽然现在距离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高血糖症患病风险。
来自美国布朗大学和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公共健康专业研究人员以中国3,000多名本土居民及其子女为本次研究对象,最终发现了这一结果。在这些研究对象中,有些人恰逢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有一些研究对象是在饥荒刚过去不久之后出生。接受研究的这些后代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双生子女家庭,而有的研究对象的父母因饥荒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59
中国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到底死了多少人
1000万。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
这里记述的全国1960年人口减少1000万,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和《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人口》等书的权威性记载。
扩展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0年,中国一直对外净出口粮食。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大规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沿海城市吃进口粮的局面,实现了粮食自给。
而且通过统购统销,国家掌握了必要数量的粮食,通过组织大量粮食出口,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加快推进了工业化进程。1950—1960年,每年净出口粮食230万吨左右。
在大多数年份这种粮食出口无疑是健康的,因为它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然而,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1960两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
1960年上半年,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已很突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农村灾情的上报严重滞后,1960年,国家粮食净出口达250万吨以上,加重了灾情。
1960年11月29日,李先念给毛泽东、周恩来等写信,正式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
李先念在信中说:“面临着明年春荒的困难,必须坚决克服这个困难。克服这个临时困难的办法,除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之外,考虑进口12亿斤粮食或者更多一些的粮食是必要的。拿到这批刀口上的粮食,对争取国内粮食局势的基本稳定,渡过灾荒大有好处。”
李先念在信的末尾提出:“以上意见,如果同意,要立即着手办理进口;太迟了,运输来不及,就不能及时起到作用。”周恩来于12月5日批示:“已告先念同志照办。”毛泽东于12月12日晨批示:“退先念同志。完全同意。能进口二十亿斤,更好。”
进口粮食计划的规模迅速扩大。1960年12月底,周恩来、陈云、李先念商议,进口150万吨粮食。1961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广州会议上正式作出了1961年进口粮食500万吨、翌年进口350万吨至400万吨的决定。
进口粮食重大决策的提出,以及进口规模之大,表明国家已完全从“浮夸风”的迷误中走出来,把抢救人民生命放在首位。同时,粮食对外贸易的政策,由过去为加快工业化而出口粮食,转变到为了救荒而进口粮食,这一急剧转变,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灵活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年自然灾害中的人祸:60年出口粮食250万吨
三年自然灾害 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按照《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8年全国大面积旱灾,波及冀、晋、陕、甘、青与西南川、滇、黔及华南粤、桂等省区。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一年内旱灾波及24个省区2236万公顷农田。”
1959年冀、黑严重春旱
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受灾范围之大在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
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以北方为主的特大旱灾
上半年,北方大旱。鲁、豫、冀、晋、内蒙、甘、陕7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畅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
1961年旱情持续,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
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安徽省正阳关、蚌埠和江苏洪泽湖各站6-8月平均流量较年均值偏少8成。湖北襄阳专区8个县325条大小河流,断流312条。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
灾区人均减产粮食的绝对值和减产比例是十分严重的,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虽然,建国前期的灾区人均减产数额比70年代以来要小一些,但是当年人均产量并不高,当地的减产幅度相当大,国家粮食储备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调剂周转粮食的更多余地。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自然灾害聚集在哪几个省
三年自然灾害按粮食减产幅度排名前10的省分别为甘肃、辽宁、安徽、黑龙江、河南、四川、山东、贵州、吉林、湖北。它们的粮食产量比起受灾前均减少20%~40%。
如下表所示: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
从“大跃进”直至1980年代初,大众普遍认为这场大饥荒主要是由于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一些工作失误造成的;中国政府也指责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纷争,“中苏论战”向中国索要抗美援朝时期的债务也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
然而,1980年以后的海外其他国家,主流研究者基本认同的观点是严重的体制和问题伴随着“大跃进”的政策转变才是饥荒的关键原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官方大量的向国外派遣官费留学生到西方学习经济,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接受政策错误因素在灾难原因中的重要性,宣称三分之一责任归于自然原因,而三分之二的责任归于错误管理。
当时中国政府内部实际负责的高层官员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策性失误和伴随的一些过激的反“右”倾扩大化政治运动和内部对“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分田单干,围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政治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自然灾害当中,中国人到底死了多少?
三年自然灾害当中,中国人死亡多达三千多万人。
"三年自然灾害",或者"三年困难时期",指的是1959、1960、1961年这三年的时间里,爆发在中国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等地的大饥荒。今天仍旧有很多人,是那场灾难当中重灾区里的幸存者。
1、三年自然灾害范围:
这是全国出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最为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受灾面积4463万公顷,成灾人口8043万人,超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
2、三年自然灾害过程: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1960年,全国又发生近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北方持续大旱,有些地区三四百天不下雨,山东、河南境内黄河等河流长期断流;东部沿海省区却暴雨频繁,洪水泛滥。5个月内,东南部沿海台风登陆11次,高于以往平均数近两倍。
2、粮食产量下降
1959-61,78,86,88-89年,灾区人均减产粮食的绝对值和减产比例是十分严重的,将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虽然,建国前期的灾区人均减产数额比70年代以来要小一些,但是当年人均产量并不高,当地的减产幅度相当大,国家粮食储备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调剂周转粮食的更多余地。
1959-1962年,是因旱灾减产幅度严重的第一高峰期。以1952年以来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粮和减产常例计算,在1959-1961年连续三年每年多减产粮食达838万吨,减产幅度达15%,按以前口粮平均消耗水平,大约空缺了2800万人口口粮。而这个减产幅度,是高于50年来同等受灾率条件下的减产幅度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自然灾害见闻录
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时间和原因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原因是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过程
1、1959年
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扩展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1、患病人群增加
在1959年至1961年的中国,因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是中国几代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阴影。研究表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民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大都与饥荒有关,而且他们的后代也有较高的罹患高血糖症的风险。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
2、人口减少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