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技术创新理论,请问什么是技术创新理论?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6 18:55:35 作者:连笔君

请问什么是技术创新理论?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技术创新的内涵应当包含创新过程、创新内容和创新结果三方面[1](P514)。因此,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P13)。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与经济两大系统耦合,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得以实现。在知识经济中,技术创新出现新的特征:(1)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创新扩散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联度越来越高;(2)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3)在技术创新收益倍增的同时,技术创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4)基于技术垄断的市场垄断竞争特征愈发明显,谁抢占了技术创新制高点,领先一步,一路领先,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技术创新的新特征对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创新系统作出快速反应。一般而言,系统外在显现的功能,取决于系统自身结构。按照现代系统观:一个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系统结构,其中系统结构更为根本。技术创新系统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各行为主体所构成,技术创新是构成技术创新系统的各要素协同作用与创新资源整合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新特征反映建构调整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我国技术创新系统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
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顽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意识到科技活动游离于企业与经济,始于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和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努力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但时至今日,“脱节”问题仍未有大的改观。宏观上所表现出的“脱节”,是技术创新不足的折射,根源在于我国技术创新系统结构不合理。这是中国迈向知识经济不可回避的、同时又是必须超越的巨大障碍。

技术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20 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 . A.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 (1912 年) 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在熊彼特看来,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入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创新) ;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 ;三是开辟新市场或打破一种垄断(市场创新) ;四是获取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 ; 五是实行新组织形式(体制和管理的创新) 。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此后的技术创新研究热潮中,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曼斯费尔德(M. Mansfield) 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厄特巴克(J . M. Utterback) 在他1974 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弗里曼(C. Freeman) 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在他 1973 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 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动新产品、新的生产(工艺) 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产生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

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的本身,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西安交通大学李垣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与发现,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变革,并使变革成果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一切活动。在1999 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 (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 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 (3) 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 创新; (4) 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包括哪些方面?其贡献是什么

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贡献: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

扩展资料:

采取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

1、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新行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会。

2、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由于跟进的需要,他们会马上进行模仿,以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且,新的市场机会到来时,企业需要马上进入,所以他们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离可商品化产品最近的应用开发,而不是注重基础。

3、注重引进,不注意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不断被开发、新的行业也不断向这些企业招手,企业刚刚培育的研发力量面对新的研发需求束手无策,企业为了抓住市场机会,又会不断去企业之外挖掘满足条件的研发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技术创新

什么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扩展资料: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技创新

什么是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也称技术革新,是技术变革中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提出迄今已有70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是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新产品与新工艺以及产品与工艺的显着变化。国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管理主要是指技术领域或技术意义上的创新管理,在这里把技术创新管理界定在技术或者与技术直接相关的范畴,而不涵盖体制、组织、结构、营销创新管理等管理创新管理的范畴。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发、认同与应用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产品创新管理——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新质量;工艺创新管理——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条件、工艺流程、工艺设备、工艺方法。技术创新管理不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器,而且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技术创新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管理创新管理。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管理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技术创新管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类型
技术创新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管理对象、创新管理程度、创新管理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按创新管理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中创新管理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管理可分为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过程)创新管理。
产品创新管理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管理。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管理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管理和渐进(改进) 的产品创新管理。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着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管理。渐进的产品创新管理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按创新管理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渐进性创新管理和根本性创新管理两类。
渐进性创新管理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管理。根本性创新管理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管理。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按技术创新管理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模仿型技术创新管理和引进型技术创新管理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管理。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模仿型技术创新管理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管理与非技术创新管理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管理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技术创新的概念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技术创新的内涵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TRIZ)是什么?

TRIZ创新理论简介
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 的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 顺畅点解释为:
“推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明)
TRIZ由一位俄国学者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又译根里奇·阿奇舒勒)及他的同事于1946年最先提出,最初是从二十万份专利中取出符合要求的四万份作为各种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解。他们从这些最有效的解中抽象出了TRIZ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普遍的适用于新出现的发明问题,协助人们获得这些发明问题的最有效的解。现在,国际上已经对超过250万项出色的专利进行过研究,并大大充实了TRIZ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有的公司根据TRIZ和专利的数据库,创造出计算机辅助创新系统,使发明创新的自动化初现曙光。但是,TRIZ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或者方法,人们应该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掌握它,计算机是无法完全取代人的作用的。
阿利赫舒列尔于1946年开始创立TRIZ理论,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技术系统进化理论。该理论主要有八大进化法则,这些法则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这八大法则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的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增加场应用的法则;8)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阿利赫舒列尔和他的TRIZ研究机构50多年来提出了TRIZ系列的多种工具,如冲突矩阵、76标准解答、ARIZ、AFD、物质--场分析、ISQ、DE、8种演化类型、科学效应等,常用的有基于宏观的矛盾矩阵法(冲突矩阵法)和基于微观的物场变换法。事实上TRIZ针对输入输出的关系(效应)、冲突和技术进化都有比较完善的理论。
矛盾(冲突)普遍存在于各种产品的设计之中。按传统设计中的折衷法,冲突并没有彻底解决,而是在冲突双方取得折衷方案,或称降低冲突的程度。TRIZ理论认为,产品创新的标志是解决或移走设计中的冲突,而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解。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并解决冲突是推动产品进化的动力。
技术冲突是指一个作用同时导致有用及有害两种结果,也可指有用作用的引入或有害效应的消除导致一个或几个系统或子系统变坏。技术冲突常表现为一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冲突。
现实中的冲突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加以归纳则无法建立稳定的解决途径。TRIZ理论归纳出39个通用工程参数描述冲突(目前最新的理论,已经将工程参数扩充到48个,并且提出了商用参数共31个)。实际应用中,首先要把组成冲突的双方内部性能用该39个工程参数中的至少2个来表示,然后在冲突矩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发明原理。
TRIZ中的发明原理是由专门研究人员对不同领域的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指导各领域的创新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常用的发明原理有40条,实践证明这些原理对于指导设计人员的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找到确定的发明原理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些发明原理来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应当注意尽可能将找到的原理都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不要拒绝采用任何推荐的原理。假如所有可能的原理都不满足要求,则应该对冲突重新定义并再次求解。
通过下面一个金鱼法的简单应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TRIZ理论中创造性问题分析方法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埃及神话故事中会飞的魔毯曾经引起我们无数遐想,那么现在我们不妨一步步分析一下这个会飞的魔毯。
现实生活中虽然有毯子,但毯子都不会飞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引力,毯子具有重量,而毯子比空气重。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毯子可以飞翔? 我们可以施加向上的力,或者让毯子的重量小于空气的重量,或者希望来自地球的重力不存在。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毯子及其周围的环境,会发现这样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空气中的中微子流、空气流、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阳光等,而毯子本身也包括其纤维材料,形状、质量等。那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找到一些让毯子飞起来的办法,比如毯子的纤维与中微子相互作用可使毯子飞翔,在毯子上安装提供反向作用力的发动机,毯子在没有来自地球重力的宇宙空间,毯子由于下面的压力增加而悬在空中(气垫毯),利用磁悬浮原理,或者毯子比空气轻。这些办法有的比较现实,但有的仍然看似不可能,比如毯子即使很轻,但也比空气重,对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比如毯子之所以重是因为其材料比空气重,解决的办法就是采用比空气轻的材料制作毯子,或者毯子象空中的尘埃微粒一样大小,等等。
通过上面一个简单分析过程,我们会发现,神话传说中会飞的毯子逐渐走向现实,从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甚至十分有用的创意。这个简单的应用展示了金鱼法的创造性问题分析原理:即它首先从幻想式构想中分离出现实部分,对于不现实部分,通过引入其它资源,一些想法由不现实变为现实,然后继续对不现实部分进行分析,直到全部变为现实。因此通过这种反复迭代的办法,常常会给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带来一种现实的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TRIZ理论中的这些创造性思维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扩展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提供了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保证我们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亿维讯(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创新能力拓展平台CBT/NOVA对这些创造性思维方法都有详细的论述,而且将它们成功地应用到该公司的另一个软件产品——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平台Pro/Innovator中,通过这个软件的引导,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完成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上一篇:国旗的图片,国旗的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