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行书字帖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6 14:24:41 作者:连笔君

连笔字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行书字帖》,下面是详解!

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选行书字帖一定要选好的行书古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这样起点要高,眼界才能高。练下去将来才有所成就。

字帖推荐: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这些书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练字能直接练行书吗?

钢笔。不求获奖什么的,图好看点罢了。...

钢笔。不求获奖什么的,图好看点罢了。

可以从行书开始练起,并没有强制的规定。


扩展资料:

练字笔的准备

1. 钢笔: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硬笔的书写工具里,钢笔都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因此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字帖,大多也是用钢笔完成的,所以硬笔字帖也时常直接叫做钢笔字帖。

2. 中性笔:

中性笔常常也被称为签字笔,或者水笔(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钢笔才属于水性笔),它是介于水性(钢笔)和油性(圆珠笔)之间的一种笔,如果只是日常书写,中性笔已经完胜钢笔,这应该是一个共识了。

3. 中性笔有以下优点:

稳定。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只要你适应了某一个品牌的某一款笔,那么你不管试用多少支笔,它的书写体验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就会一直喜欢,比钢笔要稳定很多。

方便。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带着,不用担心跑墨,也不用担心丢失,大不了换一支,现在一两块钱都不会心疼。

书写舒适。中性笔很少出现堵笔、洇墨、划纸这些现象。

表现力强。这一点我在后面讲笔画的时候会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体现。

中国古代著名的字帖?

希望知道的达人告诉一下!谢谢!什么字体都行。只要是名帖!...

希望知道的达人告诉一下!
谢谢!
什么字体都行。
只要是名帖!

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黄州寒食诗帖》等。

1、《兰亭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3、《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

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5、《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秘塔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宝塔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成宫醴泉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想练行书,大家有什么好字贴推荐一下

目前来说,行书确实是最实用的一种字体。
不管你想练毛笔字还是硬笔字的行书,建议你选帖的路子如下:
一般我们自己写的字暂且叫楷书或行楷吧!毕竟我们日常都使用这种字体。
说白了,行书就是楷书字的快速写法。
想写好行书,不是你自己随意的写,你若没有书法经验或功底,你也不会写好行书字的。
学帖子学古人的帖是最重要的,建议如下:
一是王羲之的行书帖兰亭序、圣教序。
二是米芾的行书帖。
三是王铎的行书帖。
你若不研究书法只是提高自己书写能力,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买的田英章等知名书法家的行书字体也可。

有什么好的行书字帖推荐

毛笔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字《圣教序》
硬笔行书:钱沛云、吴玉生、顾仲安的行书字帖

学习赵孟頫行书,应该从哪一本字帖开始学起?

学习赵孟頫行书,可以先学习闲居赋。

闲居赋法度严谨,相对不可捉摸、更加自由的手札,它具有更清晰明了的书写规范,更适合初学;而相对一些偏正式的书写内容,它又多了几分随性,写来变化丰富,美妙多姿。

扩展资料

与《闲居赋》作文者潘岳的情况相似,赵孟頫也是引起后世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本人一直徘徊在仕与隐的两极中间,加之又是以旧王孙的身份出仕,故其心理之策负可想而知。他平生常为进退之身不由已而苦恼,赵孟頫的此种内疚愧作之情,实在是一种难以排遣并且相伴终身的客观存在。

他书写《闲居赋》,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借助书法的力量,一定程序上调和或缓解内心的矛盾和不安,使得自己的心宇获得片时的宁静。此作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也体现出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参考资料:赵孟頫《闲居赋》_百度百科

我想练行书,选什么字帖好?我说的是毛笔的

本人有一定楷书基础,想开始练行书,推荐几种字体,要详细一点,要毛笔字的...

本人有一定楷书基础,想开始练行书,推荐几种字体,要详细一点,要毛笔字的

想练行书,我推荐三大行书法帖和《圣教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ping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圣教序》
《圣教序》全称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圣教序》为唐朝怀仁和尚集王羲之行书字而成,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是因为是由当时存世的王羲之真迹中直接摹写上石,所以历代书家倍加推崇。其书法高雅遒劲,笔势流畅,气韵生动,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我认为你最好用《圣教序》来练行书。

毛笔行书字帖哪有好的?

行书的话建议你从行楷开始入手,王羲之的孙智永和尚的千字文不错。然后若是比较正统的行书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若是单个字来练的话,王羲之的集字作品圣教序也很好。另外推荐一下米芾的行书。行书帖中千古留名的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和颜真卿的祭侄稿。
建议楼主从大家练起,不要临现代人的那些贴,现代人的书法水平再高也高不过上述的那几个书法大家。所以为了你以后自己形成的书风更有古韵和书法的真谛,还是从古帖着手好

成年人想练好硬笔字是应该选那种“行书7000字”的字...

题主,你应该问的是关于字帖的选择,是选凹槽练字模具,还是纸质字帖吧。关于字帖材质,大致就分为这两种,各有自己的优势。

一、字帖优劣势对比

(1) 练字模具。像各种练字板,都是属于这一类。

这类字帖的优点是,能够有效约束练习者的运笔,让其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字帖字体的间架和笔画,可重复使用; 缺点:容易束缚练习者的自我发挥,而且价格相对贵一点,适合手头宽裕的初学者。

(2) 纸质字帖。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类型:描红字帖和蒙纸字帖

这类字帖的优点是,最为传统的练字方式,投入小,收效大,普适性强,适用于书法学习的任何阶段;· 缺点是,不能最大限度约束练习者的笔画,见效时间比前者要稍慢,同时练习时因为需要专注,所以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二、综合建议:因为你已经成年,字形基本定型,要重新更正,难度较大,建议你购买凹槽练字模具这类字帖,可以最大限度地约束你以往的书写习惯,等到笔画出现明显变化后,再购买纸质字帖进行临摹。假如还有其他疑问,推荐钢笔书法初学者如何挑选钢笔字帖与挑选钢笔一文,里面有很详尽的分享,希望能给你带去帮助。

有什么好的硬笔行书字帖推荐?

练硬笔书法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 不要凑热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流行书家的作品要谨慎,初学者缺乏鉴别力(包括曾经的流行书家,尽管他们可能风靡一时,如庞中华、司马彦等,这些人的作品看看就可以,不值得一学)的,就好比你学古筝不要跟着女子十二乐坊或者街头卖艺或者随便网上一个视频学。要学就要跟着大家学,当然,真正的大家不一定为世俗所熟知。
二、 最好跟书法史上的大师学,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这些大师的作品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和广大书法人的检验的。当然,他们传世的都是毛笔字碑帖。
三、 如果对第二条感到不便,退而求其次,要向现当代继承了大师一二精髓,稍有来历有内涵的硬笔书家学习,硬笔楷书如田英章、卢中南,等,硬笔行书如谢非墨、骆恒光、吴玉生等。田英章、卢中南、骆恒光、任平都有字帖行世,
四、 当代硬笔楷书好的书家很多,硬笔行书好的著名书家太少,好的又不著名,这就是所谓高手在民间吧,如罗一农、曾伟子、李炯峰等。
五、 简评现当代硬笔书家。
庞中华:学魏碑出身,硬笔字习气太重,十分死板,速度又慢,不宜学。评分70

上一篇:gift什么意思,gift的用法和短语例句中文意思是什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