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篆刻有什么讲究
1、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2、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3、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4、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
扩展资料:
印章钤印的讲究:
1、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中国的印章与篆刻艺术:方寸之地 气象万千
篆刻印章上一般都刻上什么字?
字体一般为篆书,形式有朱文和白文;内容一般有姓名印、表字印、号印、年号印、斋堂馆阁类印、收藏鉴赏印、成语或吉语印。
另外还有用于书信的书柬印、书画作品开头的引首印、用于密押的押字印。现在的篆刻艺术文字内容已经非常宽泛,几乎任何内容皆可入印。
扩展资料: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力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章
篆刻印章作品欣赏怎么欣赏
印章的艺术美:
1、欣赏印章可以从印文来赏鉴: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2、欣赏印章可以从边款来赏鉴: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扩展资料:
印章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
ps中篆刻印章采用的红颜色数值是多少
ps中篆刻印章采用的红颜色数值是可以自行设置的,例如色号为“#CC0000”。
根据需要设置红色数值的方法:
1、首先可以找到一张参考的图片,在PS程序中打开。
清代篆刻家徐三庚印章可以值多少钱
手里有东西吗?
如果是真的,根据印章内容以及印章水平可以估计一个合理的市场价。
徐的假东西很多,如果在你手里可以联系我。
篆刻技巧:怎样盖印章
铃印是刻印最后的重要程序,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技巧性很强,铃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印章的艺术效果,不可等闲视之。韩天衡《豆庐印话》中说:“铃印自有学问,蘸泥太重则污,蘸泥太轻则漏。铃印太重则死,铃印太轻则浮。轻重虚实得体,再现作者本意,也需多实践方始可以悟得。”因此铃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垫物一般用纸并放置于玻璃板、石板、硬木板等平整材质上。稍大的印章垫纸可略厚,较小的印章垫纸则要薄一些。如果印泥质量极佳,甚至不必垫纸。
2.蘸泥首先蘸印泥要均匀。印章蘸取印泥时,动作宜轻,切勿用力猛德或者乱换方向,这样会把印泥中的艾绒纤维打断,久之容易使泥质受损起毛,并钻附印面,影响印蜕质量。正确蘸取印泥的方法是,左手固定印泥盒,右手拿印轻快蘸取,边蘸边转,略带擦势,要反复多次,务必使印面的每个部分都要受泥均匀。蘸泥次数,根据天气冷热、印泥的新旧不同而有所差异,热天或新泥,蘸泥次数相对少些;冷天或旧泥,蘸泥次数则相对多些。再则,蘸泥要适量,太多,泥会外溢,使白文线条变细而朱文线条变粗;太少,印蜕则不清晰。
5.铃盖在铃盖印章时,必须在印章四周均匀用力,心手相应,似重而实轻,切戒性急。小印、细朱文印向下用力不能太大,要用虚劲,大印、白文印,用力可稍大,但不得使印章移位,否则,印面空处之印泥沽于纸上,粗白文印转细,细朱文转粗,印文失真,面目全非。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而后,徐徐揭印起,不可急躁,印愈小,愈宜细心。
为了使印章铃盖清晰,过大之印章,蘸好印泥,压在纸上后,可将印石与纸全部翻转,视印面受泥情况,用拇指盖在纸上轻轻按擦,直至达到预期效果为止(有人用印泥盒或其他硬物按擦,不可取,因其无弹性,效果不佳)。
给书画作品上盖印,要使印章端正,方形的容易做到,圆形或椭形印,贝lJ要小心,认真铃盖,为了确保准确端正,可先盖于另纸上,垫于要盖处下面,放正,然后根据透过来的印形铃盖则万无一失。
在册页和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上铃印,难度较大,因宜纸一经装裱纸面便发硬,应先用湿毛巾在盖印处稍微润一下,用印泥盖来回按擦,使其平整,然后铃印,效果贝lJ佳。
常常见一些不懂篆刻的书画家挥毫完毕,在书画作品上铃盖印章时,太不讲究,拿起印面钻糊糊的印章在印泥盒里胡舌L猛德几下,便在置于毛毡上的书画作品上直接狠狠一按了事,动作“潇洒”,效果模糊,管什么细朱文满白文,作为印人,顿生宝剑没有赠与英雄之慨,此种盖印之法万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