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
地球内部结构人类能直接观测到的地下深度是很有限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有离地面12公里,只达到6370多公里地球半径的极小部。要探测更深的地区,必须借助于间接的方法。18世纪,人们通过地球密度的计算,大致求得了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立方厘米,这比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2.67克/立方厘米大得多。人们从这里得到启示:地球内部藏着更重的东西。
随着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人们找到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地球深处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地震波。地震可以震撼山岳,动摇大地,破坏各种建筑设施,造成很大损失。但也可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人们利用地震的辐射波,来辨别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成分和温度等概况。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在固、液、气体中都能畅通无阻,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密度大,传播快,密度小,传播慢。科学家们在地球内部33公里和2900公里两处,分别发现地震波传播速度急剧变化,说明在这两个地方,物质差异很大,存在两个间断面,位于33公里处的称莫霍面,这个面以上是地壳,以下是地幔,位于2900公里处的称古登堡面,这里是地幔同地核的分界面。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层次分明的三个主要同心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在大陆和海洋分布不均,陆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洋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陆壳上层为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其物质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可能是液体,地震波在这里消失;内地核可能是固体,这里又出现横波。外地核与内地核之间是过渡层。地核体积只占地球总体积的16.2%,但它的质量为地球总质量的31%以上。主要成分为铁、镍等金属。
尽管人类通过地震波,对地球内部作了许多深入研究,得到了不少结论,但这种研究结果毕竟是间接推测到的。有许多结论是假说,还有许多看法有分歧,如地核、地幔的物质组成,地核的温度,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层的形成原因等,仍然是不解之谜。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
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的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以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000米,我国西藏地区地壳厚达60000米至80000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000米。
地壳的密度随着地壳的厚薄不同而变化,压力自上而下由一个大气压增加至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摄氏度左右。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分为两层。上层离地面33千米至900千米,其物质成分除硅、氧以外,铁、镁显著增加,铝则退居次位。地幔压力为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摄氏度至1500摄氏度,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下层离地面900千米至2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酸盐以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5摄氏度至2000摄氏度,物质状态属非结晶状态。
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由于高温高压的结果,地幔物质常处于熔岩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的部分。此处的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摄氏度至50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这种物态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的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四个同心球层: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约30多公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理论上认为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是地球的主体。放射元素大量集中在此,将岩石熔化。故此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外核呈液态,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
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的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以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000米,我国西藏地区地壳厚达60000米至80000米,东部平原地区则为30000米。
地壳的密度随着地壳的厚薄不同而变化,压力自上而下由一个大气压增加至1300个大气压,温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摄氏度左右。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分为两层。上层离地面33千米至900千米,其物质成分除硅、氧以外,铁、镁显著增加,铝则退居次位。地幔压力为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摄氏度至1500摄氏度,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下层离地面900千米至2900千米,物质成分除硅酸盐以外,金属氧化物与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5摄氏度至2000摄氏度,物质状态属非结晶状态。
地幔的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由于高温高压的结果,地幔物质常处于熔岩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的部分。此处的地球中心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摄氏度至50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地球中心的物质已不能用我们熟悉的“固态”或“液态”的字眼来表示,它可能是一种人们还不熟悉的物质状态。这种物态的特点是在高温、高压的长期作用下,犹如树脂和蜡一样具有可塑性,但对于短时间的作用力来说却比钢铁还要坚硬。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10公里左右。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上地幔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主要由超高压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构成。 在上地幔分布着一个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莫霍面上下物质都是固态,其力学性质区别不大,所以将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固体物质。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铁陨古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10公里左右。
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上地幔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
下地幔主要由超高压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构成。 在上地幔分布着一个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地球年龄:
21世纪科学家对地球的年龄再次进行了确认,认为地球产生要远远晚于太阳系产生的时间,跨度约为1.5亿年左右这远远晚于此前认为的30-4500万年。此前科学家通过太阳系年龄计算公式算出了太阳系产生的时间为55.68亿年前。
而地球产生的年龄要比太阳系晚30亿年到45亿年左右,大约为25.48亿年前左右。在2007年时,瑞士的科学家对此数据进行了修正,认为地球的产生要在太阳系形成的6200万年之后。
科学家一般是通过同位元素铪182和钨182两种放射元素来计算地球和月球年龄的。铪182的衰变期为900万年衰变之后的同位素为钨182,而钨182则是地核的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在地球内部,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离心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地球内部的重力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球的引力。
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地球内部样子如下图:
地球内部包含: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3、地核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
扩展资料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后来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3、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