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
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
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
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扩展资料:
据相关专家宋定国教授考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由于儒生们毕竟充当着私塾的教书匠,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又很容易流传,所以这句刻意夸张《论语》功能和儒生作用的台词,便得到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欢迎,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广泛散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
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谁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披露这句话的是南宋文人罗大经。他在《鹤林玉露》卷七中说: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智谋过人,曾帮助北宋开国两世皇帝治国平天下。后来宋太宗赵光义问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太宗您治天下,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由此可见,这个北宋初年的两朝宰相赵普无疑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始作俑者。
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什么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出自《宋史》。当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说是关于谁的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代开国名相赵普的故事。
旧时用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何处?
《论语》是人人必读之书,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宋代以后,曾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成语,出自《宋史赵普传》,这是列入二十四史的“正史”。宋代罗大经著《鹤林玉露》卷七也有相关记述。
赵普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功臣,跟随赵匡胤打天下,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那次兵变,让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赵匡胤是靠搞军事政变上台的,最怕别的将领也搞兵变,所以来了一次“杯酒释兵权”。
他摆下盛大的酒宴,邀请将领们赴宴,在宴会上加封将领们爵位,赏赐金银和府邸,热情洋溢地说了不少表彰他们功勋的话,然后说:“各位太累了,年纪也大了,如今天下太平,该请各位安享清福了,请你们离职休养,我老赵决不会亏待各位。”就这样,收回了将军们的兵权。兵权概归皇帝,打仗的时候才拨一部分军队交由某位文臣指挥。他提倡“文治”,重用文臣,最可靠的当然是跟随他多年的忠诚可靠的文职老干部,于是赵普被任用为宰相,就是内阁总理。当时人们都纳闷:赵普文化水平很低,怎么能总理内政、外交和天下的礼乐刑政呢?(这里有问号)赵匡胤也知道治国不能单凭忠诚,所以一再告诫这些老干部努力学习政治文化。赵普天天下班后就读书。人们注意观察:在朝政上每逢遇到疑难问题,赵普不立即表态,下班后到书房里翻书,第二天就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他靠的是什么书呢?检查他的书房,发现他读的书,原来就是一部《论语》。
赵匡胤小心翼翼防政变,却未能传位给儿子,竟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抢班夺权。赵光义就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宋太宗上台宣布继承哥哥的基业,一切按既定方针办,所以继续任用赵普为宰相。有一天,他问赵普:“人家说你是个粗鲁汉子,只读过《论语》一部书,是这样的吗?(这里有问号)”赵普并不隐瞒,回答说:“臣这一辈子所知道的,实在只有这一部书。过去我用它的一半,辅佐太祖安定天下,现在打算用它的一半,辅佐陛下实现天下太平。”
这个故事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或“半部《论语》致太平”这个成语的由来。
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尽管这故事出自“正史”,我是不信的。国家政务、礼乐刑政、军事外交,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且不同的时代、环境、条件,产生不同的具体问题。《论语》这本书,记录春秋末老年孔子的一部分言行,距离北宋初期已经一千五百多年,说赵普用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致太平”,不是夸大其词吗?(这里有问号):说赵普遇有朝政上的疑难问题便翻《论语》找到答案,《论语》岂不成了包医百病的“古今验方大全”?(这里有问号)世上哪有万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论语》这本书,确实记录了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对礼乐刑政以及做人处事的一些意见,大多是三言两语的一些原则性提示,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里面找不到具体方案。那些原则性的意见——即现代所谓指导理论原则,也并不都是正确的,不会“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有些在当时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适合于后世,尤其是不一定适合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来检验和分析。
正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大张旗鼓批孔的时候,孔夫子在大陆之外依然受到尊敬,《论语》仍是普遍阅读的书。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国大陆地区处于社会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战后重建的日本,以及曾是日本殖民地的韩国、曾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英国管辖的香港地区,还有国民党残兵败将退守的台湾地区,号称为“四小龙”,经济腾飞了。当然日本的重建,“四小龙”的腾飞,各有各的主观客观条件,与孔夫子和《论语》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文化意识形态可以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他们的经济腾飞得力于社会稳定,全力发展经济,实行富民政策,求取社会和谐,这些正是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日本的、韩国的、新加坡的企业家都曾经介绍过他们的发展经验,其中之一是他们自己和员工们都读《论语》。例如,企业的经营活动以信义为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修身和道德自律;建立团体和谐关系实现内部的团结;等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儒商,在八九十年代举行多次国际儒商大会。商业当然要追求利润,许多儒商确实赚了钱,登上国际富豪榜,他们捐助社会福利事业,也投资支持中国经济建设。《论语》的道德修养论和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和谐学说,在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有一些仍然可作借鉴。
以粉碎“四人帮”为转折,中国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安定团结”,不搞阶级斗争,实现社会稳定来发展国民经济。安定团结,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各民族、各社会阶层与政治团体,结成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现民富国强,完成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时邓小平即提出奔小康和最终实现大同。“小康”和“大同”,这两个概念也来自孔子的学说。
9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再次明确地提出“以德治国”。“德治”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谓“德治”就是以人为本,孟子后来发展为“仁政”学说和民本学说。我们现在认为,我们一切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90年代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大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孔子所提倡的“富民”初见成效。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把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列为先进文化。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小学、中学都选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故事100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罗大经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
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 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 义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 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
赵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净空老法师讲述
儒、佛的德行要靠我们这个时代觉悟的人来发扬光大。如何发扬光大?身体力行,把儒、佛的道理做出来给社会大众看,光讲不行,要做出来。你真正做出来,我相信世界上许多电视台的媒体都会来访问你,为你传播,光明遍照世间,轻而易举。这是非常特殊的教学法,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区从来没有过的教学法。
中国最近一个甲子,我们把祖宗的教学法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今天要特别发心,忍受一切苦难,真正不怕苦、肯吃苦,把这个方法表演出来。我们至少要做十年、二十年,成绩拿出来,大家就相信了。
怎么做?一部经!宋朝初年赵普就是这个做法,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智囊团的头。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宋代开国的两个皇帝是兄弟,哥哥走了以后,弟弟继承王位。这是非常好的榜样,很可惜现在没有人懂得。(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2)
清朝之灭亡
清朝开国时,把叶赫那拉氏这个族群消灭了,当时这个族群的首长说了一句话:“我族里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消灭掉。”过了两百年,慈禧太后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所以慈禧太后是来报仇的。从前的帝王也很聪明,宫廷里面祖宗立法,决定不许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不管是男子、女子,他们已有防范了。到了咸丰年间,因为距离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慈禧进宫时,大家知道她是叶赫那拉氏族的人,但那时宫廷轻视了这件事,就让她进宫了,所以满清灭在她的手上。因此,不论一个国家、家庭、或团体,冤亲债主会很有耐心的等待,等待你的运衰了、机会成熟了,他就现前了。
——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25【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