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的来历?

来源:连笔字网 2023-11-23 10:37:47 作者:连笔君

洛阳白马寺的来历?

为纪念白马驮经,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扩展资料:

建筑格局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白马


洛阳白马寺怎么样

白马寺是一个十分有历史文化的景点值得一去。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白马寺的来历是什么?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马寺的由来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扩展资料:

法宝阁与藏经阁

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

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在那个地方?它的来历?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

白马寺的由来?

白马寺于公元68年建于河南洛阳市东12公里处,是我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取经归来后,传旨修建这座寺院。因为佛经、佛像是用白马驮来的,故名“白马寺”。白马寺是我国官府建造的第一座佛寺。它坐北朝南,长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着五重殿阁,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昆卢阁。

给我介绍一下白马寺的历史

出洛阳东行十二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刹,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无限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

它背依雄伟苍劲的北邙山,面眺历史上卓有名气、孕育了古代洛阳文明的洛河。在它的东面三华里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继继地残存在地面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使人依稀想见东汉洛阳城的豪华风姿。

一千九百多年来,这里时常红烛高照,青烟缭绕,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礼拜、诵经,在钟磐木鱼声中,送去了人世间的寒暑春秋。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鼎相肩随,是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历史最悠久,在中国的流布最广,影响也最深。正像世界佛教起源于印度一样,中国佛教则始传于洛阳。而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

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只园精舍之于印度。尽管在后世的长时期里,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扩展资料:

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其在中国传播和弘扬的第一站便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永平年间,汉明帝降旨于洛阳创建白马寺,是为佛教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

《洛阳伽蓝记》有云:“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事物纪原》亦云:“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有一传说流传甚广。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

白马寺的名称来历越不详细越好!

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作为东汉的国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教至此,带来大量佛教经典,汉明帝刘庄敕令按照佛教传统式样修建了第一座寺庙,相传是白马从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国驮载佛经、佛像而归,故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外有二匹相对而立的石马,是宋代雕凿,而非汉代作品。

到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白马寺达到鼎盛时期,全国乃至世界各国大德高僧纷纷前来朝拜,这其中就有为中日友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武则天也多次亲临,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有"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赞誉寺境幽雅的著名诗句。唐末期在全国范围的灭佛,使白马寺受到重大打击。宋太宗赵光义又下令重修白马寺。元至顺四年(1333年),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刻《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现仍立于寺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门匾额即为当时镶嵌。如今白马寺的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一千余公斤的大钟,仍悬于殿内。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气象庄严。迎面看见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人们不禁会问:“这与白马有什么关系?”这得从许多古籍上记载的这个著名故事说起——公元六四年(佛历六零八年,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梦见金色神人,身带日光,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次日,刘庄就此询问群臣。一位博学多识的大臣说:“西方天竺国(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

刘庄于是派人西去讨求。这一行人过天山、越葱岭,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遇到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就邀请二位来中国,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于六七年(东汉永平十年)一起回到京都洛阳。

第二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称为白马寺。“寺”本义是官署,因摩腾、法兰初来时往在官署,又是外宾,为示礼待,就仍称新居为寺;此后,中国佛教建筑就相沿称寺。“白马”之名,据说是取自驮经的白马。

虽然后世学者对这个传说和佛教初传中土的时间、路径等颇有争议,但一般佛教徒对此津津乐道,汉明帝求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基本公认的事实,白马寺也就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最初标志,蜚声古今中外。

佛寺祖庭现况

历史风雨中,白马寺数毁数建,但寺址从未变过。七世纪下叶唐武则天时,寺主僧薛怀义有宠于则天,白马寺盛极一时,和尚达千余。安史之乱和会昌法难中,白马寺受到较大毁坏,如唐诗所咏:“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十世纪下叶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鼎新伟构”,“更类天宫”。今天的白马寺建制奠定于十六世纪上叶明嘉靖时和十七八世纪清康熙时重修的“白马禅林”。一九六一年,白马寺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白马寺占地四万平方米,百余间殿堂成比较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线上。走进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东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由元代高僧文才撰文,书法亦潇洒工丽。再前行,过歇山式天王殿,就到了全寺的主殿大佛殿,殿内释迦牟尼端坐莲台,右手拈花,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上五供齐备,左右钟鼓高悬,幔帐垂挂,蒲团排列,庄重肃穆。这场景构成即中国佛教禅宗常说的“拈花微笑”。

大佛殿东南角有一口明代铸铁钟,重二千五百公斤,上有铭文“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白马钟声”为洛阳八景之一,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和尚上殿念经,击罄撞钟伴诵,白马寺钟声悠扬数十里,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也自能与之共鸣,反之,城内钟楼击钟,白马寺钟也自能共鸣。

大佛殿之后是供养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两厢分列十八罗汉。这些罗汉像呈坐势,姿态不一,神情各异,系元代用夹苎干漆造像工艺塑成,十分珍贵。所谓夹苎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苎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大殿后是接引殿,再往后就是白马寺内最后的佛殿毗卢阁。

毗卢阁初建于唐朝,在清凉台上,清凉台由青砖砌成,高近七米,长约九米,宽约三米。毗卢阁内供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毗卢佛,旁立文殊、普贤菩萨。阁后壁镶有石碑,上刻《四十二章经》。该经简明介绍佛教基本思想,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由摄摩腾、竺法兰翻译。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阁东西配殿奉有摩腾、法兰像。唐诗人王昌龄曾咏白马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其实早在北魏时,白马寺园林已盛名一时。白马寺植有许多沙果、葡萄、石榴等,果实“甘殊味美,冠于京中”,当时皇帝也派人来采摘。但这些情景已然不再了,今天最吸引人处即是清凉台。台上毗卢阁与周围建筑,自成格局,构成一小型庭院,院中一泓池水,莲花朵朵,数株古柏,蓊蓊郁郁,清爽宜人;从台下望去,整座庭院若在空中,清初释如秀曾撰联道:“台洒法雨柏翻风果有清凉气象,阁显山光吞月混是毗卢法身。”

参考资料:雅虎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什么朝代?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看到一个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个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同时在首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这一寺院据说是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成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寺院建在红崖子沟沟口东侧的半崖上,隔湟水河与平安镇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过。距西宁市25公里,是互助县旅游景区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点。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语称“玛藏观”,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以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大经堂:三层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有白马奔驰壁画,二层有观音菩萨塑像,三层有喇勤·贡巴饶赛塑像。金刚亭:位于大经堂左下方,为批檐歇山顶。金刚石雕像:5岁身量,为坐状,通高3.7米,佛座宽2.35米,雕像古朴浑厚、轮廓粗犷、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简介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河南洛阳东面10千米处。相传为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十年,与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归来后在洛阳建此寺。白马寺一名,或谓因明帝遣使以白马负经还;或谓有外国王毁破佛寺,夜有白马绕塔悲鸣,王即以未坏的招提寺改为白马寺。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与历史白马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

白马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白马寺名字由来  永平求法  白马寺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寻佛起源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上一篇:姜太公钓鱼,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