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7月22日,第二届近卫内阁上台,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1940年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为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举行的招待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为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虽然大东亚共荣圈是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是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成为日本侵略亚洲的障眼名目,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方也没有使其独立;虽然日本在战争末期改变其目标,准备让爪哇岛独立。
大东亚共荣圈宣传画
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结束,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排除东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企图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多如苏卡诺、劳威尔等独立运动领袖也多与日本方面联合。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正反讨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
此外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则一直坚持“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取得侵略本国机会的名分而已,其实质是在这个共荣圈中接受日本的统治。事实上,日本右派仍认为中日战争为“被迫应战”,而大东亚共荣圈,更是“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的必有作为。另一方面,此历史定位与论点常成为日本与邻近国家地区;如中国、韩国外交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3结果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 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畸形梦想彻底破灭。
4影响
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惨败,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在日本,90年代以来,有相当一批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人物,重新拿起在战争期间日本统治者的歪理邪说,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涂脂抹粉。其最重要的论点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的宣传是一脉相承的.
5历史
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1941年12月9日,日本在太平洋珍珠港轰炸美国军舰引发太平洋战争后,随即向英、美宣战。1941年年底到1942年初,即在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与东南亚战场取得一些偷袭式的胜利。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是日本与美、英、荷等国争夺势力范围,要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以它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故自称为"大东亚战争"。在开始的一年里,日军的侵略异常顺利,很快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
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
大东亚共荣圈,为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大东亚共荣圈,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
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纽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虽然大东亚共荣圈是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是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成为日本侵略亚洲的障眼名目,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方也没有使其独立;虽然日本在战争末期改变其目标,准备让爪哇岛独立。
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结束,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排除东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企图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多如苏卡诺、劳威尔等独立运动领袖也多与日本方面联合。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正反讨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
此外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则一直坚持“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取得侵略本国机会的名分而已,其实质是在这个共荣圈中接受日本的统治。事实上,日本右派仍认为中日战争为“被迫应战”,而大东亚共荣圈,更是“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的必有作为。另一方面,此历史定位与论点常成为日本与邻近国家地区;如中国、韩国外交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作为 “ 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 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所说的 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什么,?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炮制的一个侵略计划,其宗旨是把亚洲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殖民地.
1940年春夏之际,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在西欧得逞一时,荷兰、法国败阵,英国困守三岛,惶惶不可终日,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实现其在东亚的扩张时机已到.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了载有所谓“共存共荣”内容的“基本国策纲要”.同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发表声明,正式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日本为中心,以其所谓的“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把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供日本掠夺和剥削,由它主宰一切.
被列入这个“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以及夏威夷群岛等.1941年底至1942年初,日本陆军省和拓务省制订“大东亚共荣圈土地处理方案”时,还确定要占领苏联的远东地区,把它纳入“共荣圈”.
日本在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的同时,残酷地奴役和屠杀被划入“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大肆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便陷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并遭到致命打击.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奋起抵抗,终于使日本妄图称霸东亚的这个侵略计划化为泡影.
日本进中国的时侯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
大东亚共荣圈(The Great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是指为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起由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背景 1940年7月22日,第二届近卫内阁上台,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1940年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为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举行的招待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为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编辑本段过程 虽然大东亚共荣圈是以所谓“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但是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成为日本侵略亚洲的障眼名目,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方也没有使其独立;虽然日本在战争末期改变其目标,准备让爪哇岛独立。 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结束,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排除东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企图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多如苏卡诺、劳威尔等独立运动领袖也多与日本方面联合。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正反讨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 此外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则一直坚持“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取得侵略本国机会的名分而已,其实质是在这个共荣圈中接受日本的统治。事实上,日本右派仍认为中日战争为“被迫应战”,而大东亚共荣圈,更是“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的必有作为。另一方面,此历史定位与论点常成为日本与邻近国家地区;如中国、韩国外交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大东亚共荣圈”的海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编辑本段结果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 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编辑本段影响 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惨败,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在日本,90年代以来,有相当一批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人物,重新拿起在战争期间日本统治者的歪理邪说,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涂脂抹粉。其最重要的论点与战争期间日本政府的宣传是一脉相承的,其特点便是胡说八道、厚颜无耻。“大东亚共荣圈”对日本而言也许是一种荣耀,一种不敢承认的荣耀,但对亚洲遭受侵略的国家而言,则绝对是一场噩梦。因此,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亚洲各国人民而言如此,对日本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编辑本段历史 大东亚共荣圈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日本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
殖民东亚地区国家,他来管理,利用各殖民国的资源,和英国当时建立日不落帝国一样,其本质就是侵略,不过是掩人耳目自欺欺人罢了
历史上,日本人来中国,是来帮助中国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为什么还杀中国人?
这是日本人的幌子,跟美国人的“门罗主义”差不多,都是地方霸权主义。门罗主义讲“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说难听点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事实上是赶走欧洲势力,把拉美变成美国人的后院。日本完全效法,提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意思是赶走西方人,让东亚人取得独立地位。其实也是赶走西方人,换日本人当地方霸主!因此日本自称对外战争是为了“解放东亚各国”,但其实他是把自己当征服者的,为了让被征服者听话,就要立威,所以他大开杀戒,目的是使中国人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