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么回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2.金文
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复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扩展资料:
甲骨文特点:
一、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二、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三、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四、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金文的分类:
一、商朝金文
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二、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三、东周金文
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四、秦汉金文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小篆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
一、“月”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各种写法如下
水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
水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字迹如下图所示:
水字的用法:
1,名词:河川江湖海洋。组词如:水产,水货,水貂,水程,水路,水运,水道,水电,水力,水患,水利,水陆,水情,水位,水文,水域,汉水,淮水。
2,名词:生命元素,地球表面70%的液体。组词如:水笔,水墨,水彩,水印,水面,水平,水准,水草,水稻,水仙,水藻,水分,水花,水流,水果,水质,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水泄不通,水深火热,水中捞月,雨水,泉水,溪水,河水,江水,湖水,海水,泪水。
3,名词:附加费用,额外收入。组词如:汇水,贴水,外水。
4,形容词:不纯的,掺假的。组词如:水货,水军。
5,形容词:鲜嫩的,美丽的(口语)。组词如:水红,水绿,水灵灵,很水。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
白话版《说文解字》:水,平度的标准。在五行中,水代表北方的属性。字形像众水同流,中间的一竖 | 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阳气息。所有与水相关的字,都采用“水”作边旁。
组词解释:
1,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峻青 《秋色赋》:“ 胶东 ,这个不愧为水果之乡的半岛上,今年的水果特别丰收。”
2,水面,指水的表面;水上。孙犁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3,清水,指澄澈的水;白水。比喻物品质量纯净无杂。巴金 《家》十四:“我常常想,还是趁早走罢,清水住过了,还来住浑水,太不值得。”
4,水珠,凝聚成的像珠子的水。茅盾 《子夜》七:“树叶都绿得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
5,水落石出,指潮水退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宋代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意思是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的出现...
甲骨文
出现时间: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盛行时间:
1、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2、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3、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4、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5、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金文
出现时间:商周青铜器时代。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盛行时间: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大篆
出现时间:大篆出现于六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时代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盛行时间:大篆普遍采用于西周晚期 。
小篆
出现时间: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盛行时间: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
出现时间: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盛行时间:从秦到清代。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
出现时间: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盛行时间:楷书流行于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
草书
出现时间:草书形成于汉代。草书的起源,无法确指始于何时。
盛行时间: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行书
出现时间: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盛行时间:晋朝王羲之的出现,使之盛行起来。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金”字的演变,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中国文化是非常讲究传承的文化,汉字从创建到现在,有两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从最早可辨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其中的变化过程都是有迹可循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写法
1:马 甲骨文写法: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生日快乐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生日快乐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如下:
扩展资料
生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
白话版《说文解字》:生,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所有与生相关的字,都采用“生”作边旁。
生字的用法:
1,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组词如:生发,生长,生草,生花, 生根,生芽,萌生,春风吹又生。
2,动词:从无到有,出现。组词如: 生产,生成,生财,生病,生虫,生风,生火,生效,生色,产生,发生,心生好感,心生恐惧, 惹是生非。
3,动词:母体产子、产育。组词如: 生产,生养,生育,生殖,生男,生女,生子,生辰,生日,生父,生母,生肖,生性。
4,动词:活着。组词如:生存,生活 ,生死,生息, 生平,生前, 生路,生涯,生态,生计,生意,生命,贪生怕死。
5,形容词:活着的,新鲜的,未死的。组词如:生动,生灵,生鲜,生菜,生物,生猪,生机,生气,生趣。
6,形容词:未成熟的,未处理的。组词如:生冷,生硬 ,生米,生水,生铁,生手。
7,形容词:未接触的,不了解的。组词如:生僻,生涩,生疏 ,生词,生字,陌生。
8,名词:人类的灵肉活动,存在。组词如:生世,今生今世,舍生取义。
日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白话版《说文解字》: 日,能量充盈。太阳没有圆缺变化,精华永不枯竭。字形采用“囗”和 “一”构成。字形像太阳的形状。所有与日相关的字都采用“日字边”。
日字的用法:
1,本义,名词:天宇中发光的天体,太阳。组词如:日出,日落,日光,日冠,日头,日晕,日食,日照,日月,日薄西山,日暮途穷,日上三竿。
2,名词:太阳由升到落的时间,白昼。组词如:日后,日内,日前,日期,日夜,日子,日界线,日积月累,日久天长,日以继夜,假日,明日,昨日,夜以继日。
3,形容词:白天的,一天的,每天的。组词如:日班,日场,日工,日报,日戳,日记,日历,日志,日常,日程。
4,副词:每天,一天天地。组词如:日趋,日渐,日见,日益,日用品,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5,量词:天,每24小时。组词如:日日,日日夜夜,每日,一日,一日三秋,十年如一日。
乐字的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的总称。像鼓鞞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乐字的用法:
1,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yuè。本义只见于古文。
2,名词: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创伤的音响作品 yuè。组词如:乐池,乐府,乐坛,乐队,乐团,乐曲,乐章,乐理,乐谱,乐器,乐师,乐舞,古乐,民乐,声乐,音乐,奏乐。
3,形容词:开心的的,愉快的 lè。组词如:乐趣,乐子,乐事,乐天,乐土,乐园,乐意,乐于,乐陶陶,乐滋滋 ,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乐此不疲,欢乐,快乐。
4,副词:开心地,愉快地 lè。组词如:乐观,乐观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