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笔字网 > 知识库

南朝四百八十

来源:连笔字网 2024-02-07 03:22:58 作者:连笔君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中国佛教建筑史话之三


孙宗文

一 概说


东晋之后,宋、齐、梁、陈相继据有南方之地,是为南朝,共169年(420一589)。北方则先后为魏、北齐、北周所据,是为北朝,共195年(386一581)。合称南北朝。南朝历代统治者均都建康(南京);惟南朝史迹在南京的现已百不得一,而其中尤以佛教建筑遗构数量最少。但是我们翻开中国佛教史来看,则知当时南朝佛事,颇为兴盛,寺塔建筑必多;惜因我国建筑向以木材构造为主,惟木材不耐久且易火焚,尤其是经过历代的战争,当日遗物早已荡然无存了。故欲推求当时的建筑形制,只可在文献资料中去找寻。
溯自两晋佛法隆盛以来,帝王间有崇奉释教的,据晋书所载,则如东晋的司马绍(明帝),司马丕(哀帝)、司马昱(简文帝)、司马昌明(孝武帝)等,均为其著者。南宋刘裕(武帝)以下诸帝,类皆信奉佛教、齐、梁以降,佛教益盛。重要的建筑史迹如吴孙权(大帝)的立建初寺[附注1],晋司马昱就长干寺造三层塔,临瓦官寺听法汰讲放光般若经;晋司马德文(恭帝)复亲迎佛像,步从十余里。宋刘或(明帝)践祚,亦舍宅为湘宫寺。齐萧道赜(武帝)倾金宝造禅灵寺,梁萧衍(武帝)舍宅为光宅寺,且三度舍身于同泰寺,梁萧纲(简文帝)立天皇寺,陈陈霸先(武帝)亦二度舍身大庄严寺。其他帝王之造寺讲经,不可胜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于是梵宇琳宫,遂遍布江东,形成了当日南朝首都的佛教建筑之灿烂史迹。
历代帝王既提倡佛教而造寺塔,他们的后妃公主们兴造寺塔之风也甚盛,如晋康帝褚皇后的建延兴寺,晋穆帝何皇后的造民寺,即名何皇后寺;晋恭帝思皇后褚氏的立青园寺(在复舟山),宋晋陵公主的造南林寺(在中兴里),临川公主的造竹园林,路太后的造大庄严寺并建塔七层(当今之笪桥西),南昌公主及新蔡公主的立禅林寺,梁永庆公主的造永庆寺(今五台山),永定公主的造浮图五级于开善寺(今明孝陵),梁武帝妃阮修容的造梁安寺、宣业寺,并资助捐造福成、定果、灵光诸寺,试覌金楼子后妃篇称:“大同九年六月二日,修容薨于江州之内寝,信至京都,梁安、宣业、福成、定果、灵光、正觉诸寺,同皆号哭,如丧亲戚焉。”又如梁永康公主的造幽岩寺,陈文帝章皇太后的舍宅为国胜寺诸例,文献记载,不胜枚举。再晋丞相王导敬礼西域沙门尸黎密多罗,时人呼为高座,后人追旌往事,遂名其寺为高座寺(今雨花台),高官显阀舍宅造寺的,代有所闻。后人搜集诸书,统计南朝佛寺得二百余所[附注2],其他失名不见记载的,更不知凡几。
诸寺之中,以大爱敬寺最为宏丽,寺为梁普通元年(520)所造,越三年建七层灵塔,中大通四年(532)又造一丈八尺的旃檀像。寺既成,昭明太子复建读书台于山上;萧衍(武帝)常去游览赋诗,候景变乱时,寺区沦为战场,全遭毁灭,今日登钟山绝顶,犹可见其遗址。
南朝帝王造寺甚多,但当时记载亡佚,后世追述又多附会,难以一一考证。至有关佛教建筑的造像事业,更不易详。兹仅就僧祐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出三藏记十二)摘出其有关的如:宋孝武皇帝造无量寿金像记、宋明皇帝造丈四金像记、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齐武皇帝造释迦瑞像记、皇帝(梁武帝)造纯银像记等等。其中佛像也有用玉造的,如杂缘目录有宋明帝陈太妃造白玉像记(文见广弘明集,出沈约手,在永明四年即公元486年)。又南齐书云,永明七年(489)越州献白珠,自然作思维佛像,帝为之起禅灵寺置刹下;逮东昏侯淫侈,剥此寺塔宝珥,庄严寺玉九子铃,及外国寺佛面光相,以作潘妃殿饰(见南朝寺考引齐史),于此可见南朝寺像的庸俗富贵气。按北朝造像都用石质,惟南朝帝王凿石造像之风却不多见,有之仅南京栖霞山大佛、十佛岩与剡县大石佛,以外,尚有铸钟、造磬、造经藏、药藏、为舍利作金藏等,因与本文无关,故不再述。

二 南朝寺院特征——双塔舍利、诗意画景


南朝寺院的建筑除一贯师承前塔后殿制度以外,对于佛塔方面有二事尚应一述。一为双塔的产生,一为安置舍利的位置不在相轮之下而在中心柱下。兹分别说明如次:
1.双塔的产生 尝考我国佛寺建筑上的采用双塔,在现存遗物上看,以要算河南安阳宝山灵泉寺大殿前的双石塔为最古[附注3]。不过我们如果从文献上或雕刻上去覌察,则佛寺双塔之风,早在北魏时期已开其端了。据历代名画记卷五一称:“王廙字世将,琅琊临沂人,善属词工书画……元帝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载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按东晋元帝时为公元317至322年之间,较之有双塔浮雕石刻的大同云冈石窟之开凿时期,尚早约一百五十年左右;至于双塔的位置究在何处,因文献记载不详,甚难明了,不过既称东塔、西塔,殆即两塔作左右对立状。至于在南朝佛寺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例子,有湘宫寺一处。据南史卷七十虞愿传称:
帝(按即宋明帝刘彧)以故宅起湘宫寺,极奢丽,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
文中所谓的刹,即指塔而言,建塔时期则在泰始七年(471)年。惟双塔是否如东西塔之作对立状,则已难明。又金陵梵刹志卷四十八引金陵新志称:
湘宫寺旧在青溪桥中,北唐以后徒置清化市北,庆元志近有人于上元县治后军营中掘出断石,上有湘宫寺三字,以此知旧寺所在与实录注合,东出青溪桃花园,皆今县东地也。寺本宋明帝旧宅,备极壮丽,欲造十级浮图而不能,乃分为二。
文中所谓欲造十级浮图而不能,大概是为了限于建筑材料之故,乃分立为二塔。此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五十九释教部汇考引续文献通考称,
大同四年九月十五日,帝(梁武帝)至长干寺设无碍大会,竖二刹,各以金罂次玉罂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内;又以石函盛宝塔分入两刹,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舍环钏等珍宝充积。
长干寺双塔原就阿育王寺佛塔改造。大同四年即公元538年,为继湘宫寺双塔的后一例。
2.安置舍利的位置不在相轮之下而在中心柱下我国佛塔传自印度,而印度佛塔的原始型态如一半圆球形的大坟墓,顶部有宝匣作方形,匣上建以刹竿,竿上有相轮,佛舍利即安置在宝匣中。惟中国在六朝时的佛塔,却不如此,盖中国的佛塔建筑,其中每用中心柱,所谓中心柱即一般人俗称的塔柱,也称刹柱。如高僧传卷十三慧受传称:“初立一小屋,每夕复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下来,受曰:必是吾所梦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刹,架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所述虽涉神话,但由此可证中心柱实为佛塔的重要构材,舍中心柱则塔无从建立。今日本法隆寺五重塔犹存此制,殆即传自我国者。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中心柱下,有空穴一处,径三尺七寸左右,深九尺六寸,上覆石板,中心柱即置于石板上,石板下的空穴就利用它而奉藏佛舍利。考中心柱下的空穴乃施工必然的结果,因为依照建筑方法言,古代无起重机,其树立中心柱,必然预掘深穴,以柱根就穴,再用绳索曳而起之,一若今日的竖立电线木杆状。此种中心柱下的空穴,在我国称为“龙窟”,其中也一如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例藏舍利发爪,以及施舍金银珍宝的。根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五十九释教部汇考引续文献通考称:
慧达游行礼塔,次至丹阳,未知塔处,及见越城四望,见长干里有异气,因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集众就掘入一丈,得三石碑,并长六尺,中一碑有鉄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发爪各一枚,发长数尺,即迁舍利近北对简文所造塔西造一塔。十六年,又使沙门仁尚加为三层,即是武帝所开者也。初穿土四尺得龙窟,及昔人所舍金银环钏钗镊等诸杂宝物。可深九尺许,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内有鉄壶,以盛银坩,坩内有金镂罂,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圆正光洁。函内有琉璃盌,盌内有四舍利及发爪,爪有四枚,并为沉香色。
文中所谓龙窟深九尺许,核与日本法隆寺五重塔穴之尺寸相合。总之,我国佛塔之安置舍利的位置不在相轮之下,而在中心柱下面的龙窟中,此殆六朝僧人奉藏舍利的覌念及地点、容器、铭文等已皆受中国固有的传统习惯之影响关系,所以与印度者不同了[附注4]。
南朝寺院特征除双塔、舍利二点外,在平面上更有一大特征,即布局的采用“诗意画景”,因为南朝寺院每附带有园林建筑,配以天然的环境,极富诗意。在今日留存古刹中,常有名园残迹,即此之故,此亦可说是江南佛寺风格特色之一。
试覌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所咏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真可谓当日寺院建筑的一幅写照。相传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大师阁七层璇玑殿外,积石如山,天仪激水,随滴而转。至环境的清净,尤以栖霞寺为最。按栖霞寺在南京栖霞山,风景清幽,向为胜迹。由此可知当日寺院的平面与庭园布置也有相当关系。

三 今日的南朝佛寺遗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但今日遗存在南京的史迹,十之八九已亡,虽其中有的佛寺当日不一定全在建康,如建陵寺则在丹阳,但此为例外,因为绝大部份的佛寺均不出建康地域。现在要考证当日寺址颇感困难,兹根据宋人张敦颐所撰六朝事迹编类寺院门所载诸寺,并补充自宋以后的寺名立表如下(见20面):
其中比较重要的佛寺或今日遗迹尚存的,另再加以叙述二三例,并作本文之结束。
表列鉄索罗寺,据六朝事迹称此寺,本系东晋时代创立的尼寺。南宋元嘉十年(433)有锡兰鉄索罗女尼至,遂就此建尼寺即以鉄索罗取为寺名,我国的有尼寺殆始于此,而中国比丘尼之传授戒律亦始于此,所以此寺对中国佛教史来讲,也有它一定的意义。但遗迹现已不存在,今日的所谓碧峰寺,已经是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顷)的建筑物了。
兹将南朝佛寺中的同泰、瓦官、栖霞三寺沿革简介于后,并摄得三寺近影以供参阅。
[六朝]  [隋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民 国]  [地 点]
建初寺……………………………法性寺                花盝岗南
同泰寺…………净居寺…………法宝寺…………鸡鸣寺……鸡鸣寺    台城
开善寺…………宝公院…………太平兴国寺……灵谷寺……灵谷寺    钟山
报宁寺……………………………半山寺                白塘
瓦官寺…………升 寺…………崇胜戒坛寺……凤游寺……凤游寺    凤凰台
大爱敬寺………爱敬禅院………寿宁寺                蒋山北高峰上
萧帝寺…………法光寺…………鹿苑寺……………………石覌音庵    东南隅
霞寺…………妙 寺…………普云寺………… 霞寺…… 霞寺     霞山
祈泽寺……………………………祈泽治平寺…………………祈泽寺    高桥门外
鉄索罗寺…………………………瑞相院………………………碧峰寺    城南门外
佛窟寺……………………………崇教寺…………宏觉寺……普觉寺    牛首山
头陀寺……………………………普济寺                蒋山
齐安寺……………………………净妙寺                秦淮以南
同行寺…………秀峰院…………宝林寺                幕府山
草 寺……………………………宝乘院                钟山
长干寺……………………………天禧寺…………报恩寺……报恩寺    中华门外
报恩寺…………奉先寺报慈院能仁寺                 城南门外
1.同泰寺 始建于梁大通元年(527),当日寺制据南朝佛寺志卷下称:
同泰寺在宫城北掖门外路西,本吴之后苑,晋廷尉故署也。梁武帝以其地为寺,于宫后别开一门与寺南门对,取同泰返语名为大通,即以之改元焉。帝晨夕讲议,多由此门出入。寺有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东西般若台各三层,大佛阁七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像皆极壮丽……迨中大同元年,寺为天火所焚,唯余瑞仪相殿,乃更造十二层浮图未就而侯景乱作,景围台城,其党范桃棒据同泰寺则其寺邱墟矣。……南唐即其地为净居寺,又改为圆寂寺。宋分其半为法宝寺云。

(图1)鸡鸣寺


覌此,可知梁朝的同泰寺在中大同年间(546年顷)已部份毁去,到了侯景作乱范桃棒占领该寺时,殆已成为邱墟了。迄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就寺地建鸡鸣寺(图1),迁灵谷宝公函瘗于此山,并建浮图五级,称志公塔。寺前有施食台,石表高揭,为宋文宪公书。洪武初年迎藏僧结坛施食,以度幽冥。寺后之阁,即南唐涵虚阁,为游览胜处。塔今废,寺经清同治年间重修,迄今仍完好。
2.瓦官寺 寺在小长干,地名三井冈,即今日的城南花盝冈凤凰台一带。该处原为烧窑的陶官地,晋兴宁二年(364),僧慧力乞地造寺取名瓦官[附注5]。此寺规模虽不太大,在晋时却是一所极著名的寺院,寺中藏有三绝,即(1)戴安道所制金像五躯,(2)师子国(今锡兰)所贡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润洁而形制尤特殊,(3)顾长康所画维摩图。此外更有戴颙所冶丈六金像及张僧繇画壁亦在寺内,均为我国美术史上所重视。惜此寺在宋(赵宋)师南下时被毁,所藏存的名贵佛教艺术手迹,均经毁灭。

(图2)凤游寺


当宋元嘉十六年(439),时有异鸟三只,飞集该处,乃置凤凰台,里称凤台里,山称凤台山。梁时出寺塔舍利,敕市数百家宅地,造诸台殿并瑞像,就建高阁称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一说高三百四十尺)。后瓦官阁西南渐欹,至唐开元九年(721)为风自正,当平旦时影落江水,暮则返照入郭,风景甚佳。六朝以后,建康荡为平地,而独凤凰台瓦官阁,仍为江南名胜,唐代诗人时来凭吊,以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七律和横江词“白浪高于瓦官阁”之句最著名,当年景象可想而知。杨吴时改寺为吴兴,南唐改寺为升元,阁名皆随之而变,后吴越兵来,千年古迹,付之劫灰。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复建为崇胜戒坛院,筑卢舍那佛阁,明万历十九年(1591)僧人圆梓复创刹寺,后来由文学家焦竑改寺为凤游(图2),今日该寺只剩数间房屋而已。
3.栖霞寺 寺在栖霞山。按栖霞山又名摄山,离今日南京东北约四十里,为我国过去佛教胜地之一;寺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当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有处士明僧绍者结茅该地,于齐永明五年(487)舍宅为寺,请法度居之,名日栖霞精舍。僧绍的儿子仲玮,即就该山西峰石壁镌造无量寿佛,高计坐身三丈二尺,通座四丈,左右有二菩萨侍立,高约三丈,像的面貌慈悲和蔼,神气充足,表示其系一种江南秀美典雅的作风,此为与北魏云冈造像不同点之一。到了齐、梁二代,又加琢了无数的石像,故当时有千佛岩的称号(图3),而栖霞寺名则因而大著。

(图3)栖霞山千佛岩


栖霞寺为古三论的宗庭,是僧朗、僧诠的禅覌道场所在地,而其中石刻艺术,在我国佛教史迹来讲尤珍贵非凡。寺中石刻除上述之千佛岩造像外,尚有石碑及石塔,石碑即位于寺门外的一块“明征君碑”。考明征君碑系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的,碑文是李治(唐高宗)所制,高正臣所书。今有碑亭以资保护,故碑尚完好。此碑除六朝陵墓前诸墓碑外,可算得是今日南京所存一块最古的石碑了。石塔即寺内的一座舍利塔,塔始建于隋代(601年顷),到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又大加整修一次,仿阿育王式,塔柱刻有佛经上的偈文,塔身并雕有佛教故事的石刻,精美绝伦,极著名于世。
总之,南朝佛寺虽盛,但因限于天然地形环境,故无适当的岩石山壁可作石窟,虽有之亦属小型作品,栖霞山千佛岩石刻即为一代表性的佳例,且因在江南一地,面积虽小而其遗物的可贵也就在此。

(1)因吴赤乌十年(247)康居国人沙门僧会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孙权为建塔立寺,以江东始有佛寺,故号建初。
(2)南朝四百八十寺,本系唐人诗句,形容当时寺院的众多。清上元孙伯澄尝搜集诸书,仅得二百二十有六寺,尚未及半;江宁陈作霖得其遗稿,编为南朝佛寺志上下二卷行于世。
(3)据河朔访古新录的记载,谓该双塔均有初唐时期的题名石刻。
(4)据东洋学报21卷3号小杉一雄“六朝佛塔之舍利安置”一文说。
(5)据建康实录说。

上一篇:免费动漫的看黄网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