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来自明朝朱载堉的《十不足》。才恍然大悟——为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以前快乐?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校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司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天上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天天上还嫌低。
01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从一开始的只想吃饱饭,到后来上天了都还不满足。
乍一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励志典范。我们现代的人很多其实好像也是在按着书中的步骤走,努力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先见之明。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会觉得这样生活一辈子确实也挺辛苦的,而且也不见得会很快乐。
一辈子说长不长,所有的时间都拿来追求身外之物,那哪儿来的时间留给快乐呢?所谓“知足常乐”嘛。
02
作为一个80后,我接触到的不同年龄层的人大致分为:
爹爹奶奶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父母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兄弟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子女辈(本世纪00后,10后,20后)
80后有孙辈的,应该也包括在20后里面的吧。
爷爷奶奶那一辈,估计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打仗,每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的过日子。要是能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一家人辛勤劳作,自给自足,就已经是谢天谢地,心满意足了吧。那个年代,多少吃不饱饭、看不起病的人,多少夭折的孩子。
到了父母这一辈,基本不用担心再打仗的问题。先辈们已经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全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大家总算可以稍微安稳地过日子了。
可是虽然不用打仗,但是那个时候是真穷啊。普通百姓也就只能指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听爸妈讲,他们小时候要是能吃一顿饱饭,那是相当幸福的事了。吃得最多的是红薯、荞麦之类的,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老爸基本不吃红薯,不喝稀饭。这都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了。
这个时代的人,基本也都没怎么上过学。文盲一抓一大把,多数也都很少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然后就到了八九十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饭肯定是能吃饱的,至少作为江西人的我小时候没有挨过饿,我们那儿别的没有,水稻绝对管够。肉可能吃得比较少,但鸡蛋还是不缺的,毕竟养鸡下蛋这件事还是挺划算的。
听大人们说,小的时候,我只要听到母鸡叫,就会拿根小棍子去鸡笼里面掏蛋,生吃也不在话下。我能长到173cm,多少也有这些鸡蛋的功劳。
我们穿的衣服,要不就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要不就是扯块布找裁缝制作,很少直接去店里买,印象中还记得有到过供销社买东西。
不过那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小卖部,带上几毛钱,买点喜欢的小零食,能高兴上好几天。
这个时候,沿海的一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内陆的人开始跑到沿海去打工,每家也都开始买电视了,能接触到不少外界的信息了。
父母一般也都会支持孩子去上学,但还是免不了放学回来各种干活。放牛、割水稻、拔花生。。。现在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2000年之后,社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现在甚至会觉得2000年以前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这个时代的人,不愁吃穿喝,上学还得家长监督,一放假家长还带出去旅游,各种见世面。
依靠互联网,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想看啥就点啥,想吃啥就点啥,想穿啥就点啥。足不出户,全都搞定。
03
这么看下来,00后的人生活是最幸福的,其次是八九十年代的人,再次是五六十年代的人,最后是二三十年代的人。
可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因为人的幸福不单单是靠物质来决定,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
以前的人虽然穷,但是一门心思想着活下去,把日子过好,没心思也没条件去想其他的东西。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现在的人,生活是好了,但是摆在面前的选择也多了,心里想的东西也比较杂,他们的累,是心累。
心累的原因很多,所以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尽量让自己开心的生活。
不管怎样,多运动,多读书肯定是没错的。身体和心理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最后,送你一首纯音乐 ——《故乡的原风景》
每当旋律响起,我就感觉自己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纯音乐 - 故郷の原風景 (故乡的原风景)(陶埙版)(bq).mp34:43
来自雪落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