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
注
①言之:谈论事情。②身:自身。③器:器具,用具。按:器总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器具。这里喻指对国家治理有用的人才。④用:功用。⑤妖:本指怪异、反常的事物或现象。对一国而言,违反常规的怪异现象是一种灾害。⑥任:任用。
譯文
嘴巴能够把事情讲论清楚,又能亲身把事情做好,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珍宝。有的人不善言说,但实际自身做事情能做得很出色,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用具。能说会道,而自身却做不好事情,这样的人对国家也有用途。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却坏事做尽,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要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人才,任用对国家有用途的人,除掉国家的妖孽。
讀後感
荀子是一位分类大师。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标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类概括。本节中,荀子是从言和行的关系对一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作了分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良好的语言能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语言能力强大的人,一个能够准确掌握和使用大量语汇的人,通常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更容易把握主动权。因此,既有语言能力又有行动能力的人,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荀子宣称:“君子必辩。”(《非相》)其前提是“君子辩言仁”。如果言不中仁,那么“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吶也”。同时,荀子又极力主张“齐言行”,即能够把言论和行动统一起来,做到“于言无厌”,“行仁也无厌”。本节的“言”“行”应是就“言仁”“行仁”而论的。
有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表面上不善言谈,但是思维缜密、做事能力很强。有的人语言能力很强,却在行动能力上较弱。这样的人也都是对国家有用的人。荀子指出,有一类人,满嘴仁义道德,永远冠冕堂皇,可做起事情来却是倒行逆施、无恶不为。这样的人如果掌握权力,必然为祸百姓、伤害国家。